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展览|燃烧之路:摄影再现超出日常经验的那部分

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2024-03-15 14:34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2024年3月9日,由策展小组甘莹莹和周一辰策划的展览项目“燃烧之路”在上海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开幕,该展方案于去年摘得了集美·阿尔勒第三届“影像策展人奖”,本次展览是此项目的首次公开呈现。昏暗的展厅里,只有作品被照亮,它们经由地面的金色图案串联,形成了一次对于神秘世界的影像体验。展览展出了8位艺术家的作品,分别是亚历克斯·特纳(Alex Turner)、王凝慧(Alice Wang ) 、顾桃(Gu Tao)、约瑟夫·科瓦奇(Josef Kovac)、玛格利·杜赞特(Magali Duzant)、宋兮(Song Xi)、徐维静(Vivian Xu)和尤里安·金塔纳斯·诺贝尔(Yurian Qunintanas Nobel)。

“燃烧之路”展览现场。图片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一张黑白影像里,识别框体提示:图中的一抹虚影有73%的可能性为人类。作品来自公民科学家亚历克斯·特纳的项目《盲河》(Blind River),特纳跟随科研小组在美墨边境展开了调研,他们采用遥感红外相机以及AI面部识别软件捕捉了许多边境的生命影像,相机捕捉下的形象在新技术的识别下为不同人提供理解真相的途径,除了艺术家们,这项技术也被当地政府用于边境监控。

2024年3月8日,上海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燃烧之路”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盲河,2018-2021,亚历克斯·特纳。©亚历克斯·特纳

有着计算机与国际关系背景的艺术家王凝慧在土地上搭建起巨大装置,借由斜长的杆子与几条细细的线,王凝慧逐渐做出了这浮飘在半空,又随风摇曳不倒的几何线条装置,并希望借此探讨自古至今人类利用大型装置与宇宙沟通的历史。展出的视频《角锥体与抛物线》记录了其身体力行制作沟通装置的过程。

角锥体与抛物线 II(视频截图),2021,王凝慧。©王凝慧及上海胶囊画廊

几张影像悬挂在展厅里,这些作品来自摄影记者尤里安·金塔纳斯·诺贝尔的系列《梦月》。作品阐述里这样写道:“有一天,诺贝尔觉得远方的人事物无法说明内心,于是便转而拍摄身边触手可及的环境,制定仅局限于‘自家范围’的拍摄规则。”于是,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室内场景里,异世界般的吊诡若隐若现。诺贝尔想要探索那些不可见的东西。“它们是我们头脑中的事物,情感、感觉和诗意存在于每个物体中。”他在作品阐释中写道。

2024年3月8日,上海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燃烧之路”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梦月,2020,尤里安·金塔纳斯·诺贝尔。©尤里安·金塔纳斯·诺贝尔

在鄂伦春族最古老的女萨满去世后,纪录片导演顾桃开始在中国遍寻萨满,展览里布置的“斜仁柱”(鄂伦春族人的传统住宅模型)与投于内部的投影成为作品的简略呈现,有意将观众引向有关技术发展,古老的萨满文化里超越时空的连接,以及人的物理和精神力量几者之间的探讨中去。

展览现场,顾桃作品。图片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利用微电流,生物艺术家徐维静制作了好几套“皮衣服”,穿上这套装置,可以模拟异类物种感知世界的体验。展览呈现了这组名为《皮系列》中的两件装置的四张照片,它们以两种拍摄视角,两两对应,置于发光灯箱的两侧,一侧是装置的细节特写,另一侧则是装置模型的整体外观。让人们可以直观看到。

展览现场,徐维静作品《皮系列》。图片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电皮,2016,徐维静,摄影Harauld Sextus。©徐维静

一张盖着红布的小圆桌上,摆满了艺术家玛格利·杜赞特收集而来的纸制品。因为在纽约地铁上收了一张通灵传单,艺术家去图书馆开始收集这些关于神秘学的档案,并亲身体验了一些活动(如算命),这个过程中,杜赞特偶然发现前苏联生产了一个名为光环相机的东西,它声称可以拍出人身上脉轮的不同颜色。当言之凿凿的摄影与神秘力量纠缠在一起,这样的感觉就像百年前的人们认为相机可以摄取灵魂那样,尽管无稽,但却有人深信。艺术家带着怀疑,将收集来的档案做成一本艺术书,书里的章节以许多当代年轻人的困扰作为问题出发,诸如:我何时结婚?能不能留在这个城市?何时能交到好运等?当通灵术与消费主义、心理健康以及骗局混杂一道,这个名为《月亮和星星都属于你》的系列向观众发起了一次重新思考“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邀请。

2024年3月8日,上海“燃烧之路”展览现场。玛格利·杜赞特作品《月亮和星星都属于你》。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月亮和星星都属于你,2019,玛格利·杜赞特。©玛格利·杜赞特

艺术家宋兮在《仰望星空》中用 photoshop 技术把天空中的星星一颗一颗地抹掉;又在《欢乐颂》中用电蚊拍杀死苍蝇的电火花构建了一片星空;而在《仪式:10000次的祈祷》中,不间断的开关灯视频在一段木制通道的尽头与人的眼睛相遇,循环的“开灯、关灯”模糊了日常行为与仪式的边界。

2024年3月8日,展览现场,一位女士正在透过木制的通道装置看宋兮的作品《仪式:10000次的祈祷》,装置尽头播放着一次又一次地开关。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仰望星空, 2012,  宋兮。©宋兮

约瑟夫·科瓦奇的作品《寻找谢尔盖》是一个由两个真实故事构成的虚构作品。一个故事里,一位前苏联宇航员因苏联解体被遗忘在太空里,311天后才回到地面。面对漆黑的太空,以及不知何时能回归的恐惧,另一个男孩从噩梦中惊醒。科瓦奇所创造的图像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展厅里还放置着艺术家寄来的一个双面投影装置,它在地面和投影布上同时投射了两枚影像,既像一株植物,又像一颗陨石,两者强化了作品里的共时体验,就像一次地缘动荡同时影响了宇航员和噩梦里的男孩那样,隐喻了前苏联的宇宙主义以及冷战时期地缘政治所带来的影响。

2024年3月8日,上海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燃烧之路”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寻找谢尔盖 , 2021, 约瑟夫·科瓦奇,©约瑟夫·科瓦奇

展览整体呈现了艺术家是如何呈现世界里那些神秘而不可知的事物的,从浩瀚的宇宙、通灵术、民间信仰,到跨生物体验、新技术疑团,再到艺术家主观视角下对世界的赋魅。“这个展览让我感觉,尽管我们的科学技术一直在解释这个世界,但我们依然对世界一知半解。”展览现场一位观众说道,“理解很大程度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意识,他的精神、身体,还有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精确地去定义,这样的模糊性以及通过作品互相沟通的愿望是这个展览吸引我的地方。”

关于展览的名字“燃烧之路”,策展人甘莹莹称借用了占星术语,其隐喻了一段困境。近年来,世界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的诞生让她与另一位策展人周一辰看到了时代下人的焦虑,“‘燃烧之路’希望将自身作为一个媒介,不断打通技术和精神的管道,不断地感受与磨练,然后走出焦虑,看到光。”她说。另一位策展人周一辰补充道:“展览中的艺术家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捷克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创作媒介,主题和视角也各不相同,但是深挖下,他们的作品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确实是命运的共同体。”

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Curatorial Award for Photography and Moving Image)是2021年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立的,至今已举办三届,通过策展方案公开征集、专业评审团评选、影像策展课程培育、项目资金支持等一系列举措,鼓励和支持更多优秀策展人参与影像的跨学科研究。第三届“影像策展人奖”吸纳了53组投稿,其中5组方案入围并展出于2023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影像策展人奖入围方案展”。 本届终选评审团成员包含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克里斯托弗·维斯纳(Christoph Wiesner),《艺术新闻/中文版》《艺术世界 ArtReview China》《LEAP艺术界》出版人曹丹,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国际项目策展人丽莎·斯普林格(Lisa Springer),艺术史学家、策展人、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荣荣。经过评审团的投票评选,甘莹莹和周一辰的方案“燃烧之路”脱颖而出,摘得第三届“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桂冠。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4年3月9日—4月21日

展览地点: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127号

    责任编辑:许海峰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