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视315晚会系列分析之三:符号化变迁

2024-03-12 17: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每年如约而至的“3·15”晚会,是国内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重要活动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晚会及其衍生出的各种符号,也日益融入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编织进社会文化的肌理。本文将从符号变迁的角度,以时间为线索遍数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热梗金句,回顾晚会三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

作者丨苗建研究院

01:晚会生成符号的梳理回顾

第一阶段:官方主导符号(1991-1997)

1991年,伴随着“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的播出,3·15晚会借着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发展黄金期乘势而上。

“老百姓最爱看的是春节晚会,老百姓最想看的是3·15晚会”,晚会也逐步成为全国老百姓心目中维护消费权益的重要仪式。从最初被打爆的十部现场热线电话,再到1997年震惊全国的“贾国宇毁容”事件,无不彰显着晚会自身的分量与权威。

图1 贾国宇案相关新闻报道截图

因此,在传统媒体鼎盛的时代,晚会官方占据着符号生产的主导,在单一话语下,这一阶段并无更丰富的符号产生。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晚会上一曲由阎肃作词的《雾里看花》,被那英唱红大江南北,成为当年与3·15晚会密切相关的重要音频符号。

雾里看花 (Live),黑鸭子演唱组

第二阶段:生产主体扩大(1998-2012)

在1998年至2012年间,3·15晚会相关符号的生产主体开始出现了扩大的倾向。

一方面,晚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权威地位不断得到巩固。曝光无良企业、引导消费市场风向、公布政府新近市场管理动作……历经十余年发展,从群众行为演变为政府行为,其自身已成为极具影响力、号召力的符号。

2009年,3·15晚会全新推出了“3·15有你更有力量”logo,代表安全、关爱和希望,主动向广大消费者群体传递消费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网络清洁与安全等意义。

图2:3·15有你更有力量 logo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在这一阶段迅猛发展。从早期的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再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横空出世,“草根”力量逐渐显现,积极参与到相关符号生产中。

2007年,一款“藏秘排油”产品因涉嫌虚假宣传被晚会曝光,其代言人郭德纲也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作为当年“草根”群体的中坚力量,郭德纲数次在个人演出中提及调侃,“藏秘排油”也就此成为与其个人高度相关的知名梗,伴随其作品内容流传至今。

图3:郭德纲代言“藏秘排油”宣传图

2012年,麦当劳方面针对晚会点名的问题迅速回应,在博得公众好感的同时,也逐步形成标准“公关体”,在过后数年时间里为大众调侃,成为典型的晚会相关符号之一。

图4:麦当劳方当晚的公开回应

从这一阶段的晚会符号内容来看,晚会官方的权威性在持续得到巩固,但同时民间生产力量的崛起,极大拓展了晚会符号的边界。“草根”群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进来,用娱乐与戏谑的态度解读着晚会内容,相关符号也融入进当时日益兴盛的网络流行文化之中。

第三阶段:全民参与造梗(2013-2018)

2013年是晚会符号变迁的重要转折点,社交媒体平台与移动终端设备飞速发展普及,令全民参与式的网络狂欢成为可能。同时,晚会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也令全社会对个人消费权益保护的意识持续增强,晚会的关注度与讨论参与意愿空前提升。

2013年,晚会曝光周大生珠宝掺假牟利以铱代替黄金,主流媒体在社交平台上的转载报道也吸引众多网络用户的讨论围观,一微博用户在人民日报相关微博内容下的评论“同为贵金属,何须再穿‘铱’”,成为网友们转发的金句,品牌相关负面舆情在后续几年持续反复;

图5:微博用户“全球热门收集”在人民日报官微下的评论

2014年,尼康D600单反相机被曝镜头有黑斑且维保服务存在区别对待,其客服人员又将责任“甩锅”雾霾,一时间遭到国内舆论声音指责,深陷“黑斑门”,与前一年刚刚遭遇“后盖门”的苹果可谓“遥相辉映”,一并留存在了国内消费者的记忆中;

图6:尼康相机“黑斑门”相关报道截图

2017年,耐克被曝光其产品存在虚假宣传,“气垫门”一词成为此轮风波的重要符号象征;

图7:耐克被晚会点名后网友制作的表情包

2018年,4S店老板与一饮料行业从业者语出惊人,一句“上帝造人都会有瑕疵,何况车呢”,以及“在跟踪中模仿,在模仿中创新”,再次贡献晚会金句,令公众啼笑皆非。

图8:盈众润达4S店老板与饮料行业从业者接受采访

在这六年间,在官方呈现内容与民间自发挖掘、创造和传播符号的合力下,3·15晚会的符号化迎来了高峰期。金句热梗频出的同时,晚会热点事件也借助这些符号,在公众的持续交流互动中热度不断攀升,舆情的“长尾效应”也得到增强。

第四阶段:符号生产日常化(2019至今)

伴随着媒介资源的空前丰裕、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与维权机制的日益完善,消费权益维护也不再局限于3月15日当天,而是成为一种日常化的动作。消费权益侵犯事件曝光数量与密度增加,相关符号的生产也更加唾手可得,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元。

同时,从2019年起3·15晚会的曝光力度开始有所缓和,行业整体问题曝光的趋向明显,晚会直接相关、可供调用的符号随之减少。

其中,较为典型的如2022年的“土坑”酸菜,因涉及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经晚会曝光即引发强烈舆论震动,各种二创的表情包、段子也随之广泛传播,深深镌刻进集体记忆之中。

图9:“土坑”酸菜事件相关表情包

除此之外,如近两年热门的“鼠头鸭脖”“雪糕刺客”“科技与狠活”等热词,均是超出晚会时间之外的维权符号,进入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对维护权益表达的话语体系。

图10:“鼠头鸭脖”“雪糕刺客”与“科技与狠活”梗释义

02:晚会符号化发展趋势

通过对过往晚会相关符号的梳理总结,我们也从中发现了如下的符号化发展趋势:

1.生产主导转移:从晚会官方到普通民众

媒介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单一的生产主体,晚会相关符号的生产从官方向更广泛的主体范围流动。符号的呈现不再是单一的话语体系,普通人对这一生产过程的参与互动更加活跃,其所思所想更多地体现在了相关符号群之中,在全社会的集体记忆中留下个人的痕迹。

2.生产形式丰富:从文字段子到表情包等

符号的形式在三十余年的事件中发生了变化,早期的调侃段子已无法满足普通人生产符号的想象力,图像化、视频化的符号在当下媒体空前发达融合的时代无疑更受青睐。更加清晰直观且富有谐谑幽默意味的符号被一一生产,以更为强大的传播能量在网络空间持续扩散。

3.生产时间泛化:从晚会当天到成为日常

当前维权渠道方式的增加以及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3·15晚会的意义从当天延续到了全年,时间不再显著影响相关符号的生产。一旦出现重大的消费权益侵犯事件,即可被网民、媒体等各方舆论主体经由平台迅速曝光,形成舆论热点,相关符号也由此衍生爆发,不再局限于晚会当天。

在过去的“3·15”晚会中,您还对哪些事件与符号记忆犹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