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还记得乡下来的“翻丝绵老奶奶”吗?

2018-11-23 18: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说起被子,杭州人一直坚定地认为,丝绵被才是王道。丝绵就是蚕丝被,用它做的被子轻薄绵软,直接的作用就是让睡眠更享受。

时间倒回二三十年,在杭州的街巷还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一张竹榻、两条长凳组成零时操作台。三四位老太太围坐在两侧,“嘿呦”着用力扯薄一团团丝绵,再轻轻铺在面胎上。她们叽里咕噜地说着城里小孩听不懂的方言,一边晒太阳一边干活,空气里飘着新丝绵的香味。

 

每年10月,冷风稍微一吹,勤劳的主妇就开始张罗了。以前这个时候,“翻丝绵老奶奶”们也会纷纷从杭州周边地区来到城里。现在大家生活富裕,来赚这个辛苦钱的“翻丝绵老奶奶”很少了。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俞彩根

杭州余杭制作清水丝绵历史悠久,且久负盛名。在当地丝绵叫“绵团”,用方言讲起来,发音就像丝绵一样绵软。俞彩根土生土长在余杭塘栖,是做丝绵的个中高手。

 

1992年,俞彩根所在的丝绵工厂关门了。但她敏锐地发现,虽然做丝绵的人少了,市场上对高品质手工丝绵的需求依然存在。

于是她挂出招牌,自己开了作坊,由于物美价廉,手艺又好,订单纷纷而至。一个人来不及,她又叫上了同村的姐妹,再后来,女儿、儿媳也加入了进来。直到现在,这家作坊依然受到新老顾客的亲睐。 

采访当天,有六位阿姨、奶奶在作坊里做丝绵。其中年纪最大的是83岁俞奶奶,一头银发梳得整整齐齐,年纪最轻的姚阿姨也62岁了,喜欢讲话。彩根阿姨在六人里属于“中青年”,话不多。 
△俞大伯在选茧
△煮茧

丝绵制作需经过煮茧、剥茧做“小兜”、扯绵撑“大兜”、晒干等多道工序。

彩根阿姨和老伴俞大伯每天4点就起来工作了,俞大伯负责选茧、煮茧。蚕茧在旺火下“咕嘟咕嘟”煮两个小时,除去蚕丝外层的丝胶。丝胶除得愈净,丝绵质量愈好。

 

△剥茧做“小兜”

之后的工作,就都是彩根阿姨她们的了。做“小兜”“大兜”都需要把手浸在水里操作,冬天寒冷,夏天皮肤容易泡烂,非常辛苦。

△扯绵撑“大兜”

在场的每位阿姨、奶奶都有50年以上的制作丝绵的经验,她们两只手上下翻飞,好似武林高手,一只蚕茧变成“小兜”只要几秒钟。速度之快,相机拍出来都是残影。

因为早饭吃得早,每天上午10点,阿姨们会烧一些点心垫垫肚子,通常是番薯。这也是她们放松的时候,会停下来聊聊天,讲讲笑话。
 “她太劳心,只知道做丝绵,旁边的塘栖古镇景区也没去过。”
一位阿姨数落彩根阿姨不休息,边上的俞大伯马上跳起来辟谣:“又不是楼上小姐,塘栖总去过的。”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口气略带傲娇,声音也高了八度:“我们的丝绵是最好的,纯手工、讲诚信、保质量,不照一下太阳,是不出货的。这几天都下雨,想来买现成丝绵被,没的。电话留下,出太阳做好了,叫你来拿。”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俞彩根

2008年6月,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作为“中国蚕桑丝织传统技艺”的子项目,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年5月,彩根阿姨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13岁开始,翻了50多年丝绵,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过,会得到一个国家级的荣誉。采访最后,内向的彩根阿姨终于在相机前展开了笑颜,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满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