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患上“淡淡综合征”了吗

2024-03-15 17: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浙江宣传 ,作者之江轩

浙江宣传.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

“随便吧”“都可以”

“无所谓”“没必要”……

这样的对话

是否经常出现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是,那么多半

你可以被确诊为“淡淡综合征”了

“淡淡综合征”不是一个医学术语,而是描述在部分当代年轻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状态。互联网上有人这样形容:现在全网最流行的时尚单品和社交面具,是“淡淡的”;大家争相认领的人设或者说努力想成为的样子,是“淡人”。

那么,“淡淡综合征”是如何形成的?“淡人”是一群怎样的人?“做一个淡淡的人”又何以成为流行的社交人设?

漫画 图源:视觉中国

01

实际上,“淡淡综合征”并不是“淡人”的“专利”,很多人或多或少能从中找到部分熟悉的、符合自我心境的痕迹。笔者把网上“淡人”们的自我描述归纳为三种“淡”:

兴趣寡淡。一些人形容自己对生活热情不大,也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爱好,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当中,即便偶尔被吸引住,也会自我催眠“不是非玩不可”。生活两点一线、简单乏味,闲暇时间更愿意宅在家里,不大愿意出门“寻乐子”。“云淡风轻”,不执着于结果,主打一个随缘,“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情绪平淡。大事无法左右,小事不必计较,好像什么事情都难以牵动自己的神经。在职场上,好似在扮演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被坑不气,被push不急,不再内耗纠结;生活上,把自己从主角的身份中抽离出来,变成一个旁观者,尽可能避开争执和冲突,“允许一切发生”并且平静地接受。

社交冷淡。非必要不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不争取、不勉强、不挽留。很少主动联系别人,回复最多的话是“哦”“嗯嗯”“好的”,或者一个表情包。人际交往更多停留在线上,现实生活中,社交欲望的下降和社交能力的降低陷入循环。还有些年轻人出现了“打招呼障碍”“电话恐惧症”,有人甚至开始“断亲”,淡淡地退群、淡淡地删除列表里的好友。

有人用一句话总结这些自称“魂淡”的年轻人:任凭风吹雨打、外界纷扰,我自岿然不动,全身散发着一种淡泊感和松弛感。

网友总结的“淡淡确诊指南” 图源:“知著网”微信公众号

02

“淡淡综合征”缘何在部分年轻人中盛行?

这是一种快节奏时代的“舒缓剂”。在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年轻人面临的各种压力并不算小,无论是学业、工作还是人际关系等,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去“营业”。心力交瘁之下,一部分人便容易对生活中的事物失去原有的热情和兴趣。当然,对于有的人来说,“淡淡”也是一种积蓄能量的方式。肉体和精神,一个被迫奔走,另一个就会忍不住放慢节奏,作为一种舒缓和放松的方式。

这是一种自我防御的“保护色”。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淡淡”其实意味着一种生活态度——降低期望来保护自己免受情绪上的伤害,“凡事做好最坏的打算”“无所求必定满载而归”。某种意义上来说,“淡淡综合征”也像一副坚固的铠甲。“淡人”们通过调整自身的阈值塑造一个稳定平和的精神世界,以淡定的态度来应对可能碰到的种种不确定性。

这是一种原子化社会里的“边界感”。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传统社会那样紧密,逐渐趋向于原子化状态。而年轻一代更加注重边界感与个人空间。一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当代年轻人每人平均有2个知心好友,24%的年轻人表示自己没有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是一个“独行侠”。当自我消化成为一种常态,就会渐渐失去强烈的情绪反馈,从而展现出一种游离状态。

其实在孩提时期,大家对“外面的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和想象。但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都在十分努力地成为一个“沉稳的社会人”,个性化的特质越来越淡,情绪也可能随之越来越淡,由此逐渐形成“淡淡综合征”。

“淡人”日常内心活动 图源:“新华日报健康”微信公众号

03

对“淡淡综合征”到底该怎么看?作为一个刚迈入社会的年轻人,笔者有这样一些感触:

“淡”不等于冷漠和麻木,“淡淡综合征”是个体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一种温和的抗争。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再怎么从容淡定,人与社会的联系是割不断的,我们可以没有强烈的情绪起伏,但不能没有是非对错的分辨能力,也不应失去好奇心和同理心。守护好最本能、纯粹的情感冲动,也是在守护那个最珍贵的自己。

“淡”并不是没有情绪,也不意味着没有“浓”的潜在诉求,只是这些诉求和想法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包裹在一层外壳里,轻易不向外界透露。有些东西始终是需要被释放的,正如有人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无论如何,一定要为自己留好情绪的出口,找到切换的开关,才能保持“浓淡相宜”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和家庭也要一同努力,为年轻人寻找排解的“口子”,搭建释放压力的平台,让他们有地方倾倒“情绪垃圾”。

“淡”还是“癫”,“佛系”还是“热烈”,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也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大家都有与生活相处的方式,一些人选择快意宣泄,一些人则走向了更为内敛的一端,各有办法。“淡淡综合征”也好,“发疯文学”也好,都应该是全社会关注的现象,而不是被简单评判甚至批判的对象。

不要急着给年轻人贴标签,也不要想当然地对他们指手画脚。正如有人说,对于“淡淡综合征”,是情绪稳定还是消极躺平,年轻一代会给出他们在这个时代的答案。社会要做的,是创造更加理解和包容的环境,允许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有一些个性、有一些态度,给他们自我调适的空间,这样年轻人才会更有活力,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在看】与【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在看】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原标题:《你患上“淡淡综合征”了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