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新格局出现:二线城市或迎来最好时代

2018-11-26 12: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丨西部君

城市人口话题,这几年格外受到关注。

尤其是自去年开始的城市间“抢人大战”,将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这个被形容为是二线城市向一线城市发起的反攻,目前拐点已现。

近日北京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显示,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规模比2016年减少2.2万人,自1997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严格说,这不算新消息。因为早在今年2月,北京2017年发展统计公报就已经透露上述数据。并且还进一步指出,北京户籍人口也比上年末减少了3.7万人。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北京并非孤例。2017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共有6个出现负增长,其中3个就是直辖市,除了北京,还有上海、天津。

来源:网络

这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北京、上海这两个一线城市,都开始进入了常住人口负增长区间。

当然,从原因看,前面说这是“抢人大战”的拐点,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减少,主要还是主动控制的结果。

但不管原因如何,这都预示着新的城市发展格局正在出现。

多年来,大家都在讲产业、资源从一线城市转移、分流。但其实,人口的变化才最能说明问题。因为产业、资源的流动,人永远是最大的驱动力。

由此,综合各种迹象判断,随着京沪人口增长“告负”,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二线城市,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最好时代。

具体主要有以下几大机遇:

01 一线城市人口和功能的分流、纾解

北京、上海的人口分流,其实始于多年前。因为人口增速早就已经放缓。

与人口分流几乎同步进行的,还有城市功能的纾解。

北京在几年前就已提出纾解非首都功能;上海《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也明确要求,提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

显然,无论是非首都功能,还是非核心功能,一线城市在这方面松绑,对二线城市来说,都蕴藏着包括人、产业、资源等多方面的红利。

这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显性的变化,是近几年一些国际活动举办权,不再完全由一线城市垄断。

像杭州、厦门、武汉、成都、西安、郑州、苏州等二线城市,近年都获得了在国际和外交活动中充当主场的机会。

02 产业下沉+调整窗口

人口流动变化,自然能带动产业布局变化;产业布局变化又将继续巩固人口的变化格局。

以华为从深圳迁东莞,小米拟南迁武汉、南京为代表,近年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考虑把总部或第二总部迁往二线城市。

而随着一批二线城市、省会城市在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上的集体发力,其中一些已经在创新产业发展上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特色。

典型如杭州的电商经济、贵阳的大数据产业等。而像A股上市公司数量,杭州、苏州已超过广州。

另外:

成都、苏州、南京、武汉和西安,成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快速成长型”城市,数字人才正在从ICT基础产业转向融合产业,部分城市如苏州已经在制造业积累起突出的数字人才优势。

同时,移动互联网平台也正紧抓下沉市场,二三线城市正成为这种趋势的最先和最大获利者。

并且,当前全球都进入了一个大的产业调整周期,新产业的孕育,将打破过去过度依赖中心、头部城市的格局。

仍处于成长期、拥有更多可能性和活力的二线城市,将获得比以往更多的机会。

03 政策赋能+强省会战略

城市的发展,固然要靠自己奋斗,但也离不开外部政策的赋能,特别是在中国。就这点来看,二线城市、省会城市,也正迎来风口。

目前已经批复的九大国家中心城市,除北京、上海、广州外,其余都是二线。这可能是第一次,一二线城市在国家层面被划入同一政策等级之列。

以“抢人大战”的名义,一大批二线城市都降低了落户门槛,这其实是对于户籍制度的间接突破。也可看作是通过巧妙的方式,破解阻碍城市发展的限制因素。

近年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的强省会战略,也为二线、省会城市的强壮提供了支撑。并且这已不仅是城市及其所在省份的自觉,而隐约上升到了国家高度。

来源: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

具有标志性的一点是,前不久,济南、青岛、厦门、南京、哈尔滨、大连、沈阳被点名“引领带动作用不够”。

具体要么是“龙头作用不够”,要么是“省会作用不够”,要么是“中心城市作用不够”。

无论是哪种定位都说明,从地方到国家层面都意识到,要推动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区域内“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而这个重担,当仁不让就落在了一大批二线城市的肩头。显然,这是任务,也是机遇。

04 “大基建”机遇

一二线的差距,除了城市功能、发展机会的差别,很大一部分也表现在如对外连接度、对内基础设施等硬件上的差距。

现阶段,一线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北京、上海已基本趋于完善,而二线城市将进入一个较快改善的上升通道。

比如地铁建设,从建设规划和已开通运营里程看,可以预期,未来五到十年,都将是一批二线城市的重点建设时期。

这对于缩小一二线城市的公共设施水平,将发挥关键作用。

来源: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

中西部主要城市在对外交通上,也还有明显的改善空间。比如,最近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正式开工,重庆米字型高铁架构迈出实质性一步。

不要小看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同样在最近,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在一天内就开工了6条地铁,同时在打造交通枢纽地位上也有大动作。

更重要的是,当前及未来几年,在改善交通设施方面,二线城市面对的不只有发展空间,更有外部机遇。因为未来几年将又是一个“大基建”时期。

过去一线城市已经享受了这样的几轮机遇,现在轮到二线城市了。

小结

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纾解非核心功能,分流人口,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中国城市发展逻辑的微妙变化。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城市发展逻辑,是经济、交通等各个方面资源都高度以极少数几个城市为中心来分配。

未来,一线城市当然将继续扮演“核心”作用。但正如国家中心城市的“扩容”所预示的,告别“单极化”的发展逻辑,未来中国城市将会更加重视培育多中心格局。

无论是为加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是中国经济总量的继续增加,都需要更多能够为国家分担的中心城市。

所以也可以说,未来中国内部的城市竞争,抢人,抢政策,抢资源,将主要在二线城市之间展开,而不再是二线VS一线。

经济学家管清友,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中国需要八个一线城市,“这种首位度城市人口超过2000万,但中国现在只有三个半,广州只能算半个。”

其实,不管需要几个,或者说人口是不是一定要到2000万,毋庸置疑,这都意味着是二线城市的历史机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