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机器人格斗在中国火了,“科技+体育”圆你《铁甲钢拳》的梦

澎湃新闻记者 陈均
2018-11-26 12:17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铁甲雄心》节目机器人对战。

电影《铁甲钢拳》中机器人格斗的场面曾经让无数影迷心潮澎湃,然而很多人一定没有想到的是,电影之外,机器人格斗早已走入了现实。

早在上世纪1980年代,在美国就有极客聚在一起进行半地下的机器人格斗比赛。1994年,在旧金山举办的第一届机器人大擂台(Robot Wars US)则标志着机器人格斗开始浮出水面,进入公众视野。

时至今日,机器人格斗除了在美国、英国、俄罗斯等欧美国家和地区继续盛行,也被引入了中国。

电影《铁甲钢拳》海报。

作为机器人格斗的新土壤,中国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2017年首届110公斤级机器人格斗世界杯在中国举行,汇聚了全世界12个国家的48支战队;2018年,机器人格斗全球城市巡回赛也粉墨登场,54支国际战队加盟,规模空前……

而这背后不能不提到一家中国公司创客星球,日前澎湃新闻记者特意走访了创客星球创始人茹晨,听他来聊机器人格斗的前世今生。

有受众,播放量就近20亿

“机器人格斗最初是欧美一些极客爱好者自娱自乐的活动,随着诸如《机器人大擂台》、《博茨大战》等节目的诞生,这项运动为更多人熟知,央视在1999年还播出过《机器人大擂台》……”

按照茹晨的介绍,国际上通行的机器人格斗采取的110公斤级(机甲分量),而机甲根据不同的攻击模式又有各种分类,比如旋转、弹射、穿刺、凿击、电锯、举升等30多种。

茹晨。

“旋转类的机甲每分钟转速可以高达2500转到6000转,通过高速旋转重创对方护甲;凿击类的拥有5000到8000牛打击力,可以轻易凿穿3mm的钢板;弹射类的能把一辆摩托车弹飞……”

目前的机器人格斗大赛都采用3分钟的比赛时长,操控者通过无线电遥控机甲,当一方机器人“丧失行动能力”(无法在10秒内移动1米以上)则被判定KO。

若无KO产生,比赛结束后由3位裁判评分裁定胜负(根据攻击意图、操作能力和攻击效果三方面进行评分)。

虽然中国开展机器人格斗时间并不长,但发展却非常迅速,现在从质量与规模上已经开始赶超欧美。究其原因,茹晨认为中国的众多受众和广阔市场是一个重要因素。

“欧美机器人格斗虽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还是被局限在比较小众的极客人群中,没有大规模商业化去运作,其空间比较有限。而在中国短短两三年线上独播平台的播放量就近20亿。”

此间,茹晨也表示,机器人格斗的发展离不开转播的助力,而当下最吸睛的做法还是通过以机器人格斗为核心的体育娱乐综艺节目来呈现,“我们希望通过覆盖面更大的视频综艺节目形式来带动赛事,带动这项运动。”

打通综艺才是发展第一步

事实上,目前由创客星球推出的机器人格斗世界杯就是与视频节目捆绑出现的,其与浙江卫视合作的《铁甲雄心》以及与优酷联合出品的《这就是铁甲》,因为其硬科技元素和观赏性,市场反馈十分积极。

《铁甲雄心》创造了同期科技类节目的收视纪录,豆瓣评分高达8.4分,而《这就是铁甲》首日播放量破1.4亿,这个数据(首日播放量)甚至超越了优酷平台的《偶像练习生》、《热血街舞团》,为2018年上半年之最。

究其原因,除了节目中偶像明星的参与作用,茹晨坦言当下综艺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而纯科技类节目受众有限,体育+科技+娱乐的形式恰恰击中了市场的痛点,填补了一个空白。

选手改装机器人。

当然,这样一个赛事和节目自然会引发人们对收入和产出的联想,目前一个机甲造价在20万到40万之间,所有参赛队伍的机甲成本都由主办方埋单,加之造价百万的全封闭战斗舱(即格斗场地:15米乘15米,高7米,由100吨特种钢材制成,厚25毫米,可以防弹),投入之大可见一斑。

按照主办方透露,依托于节目的赛事总投资超过2.5亿元,那么投入能否得到回报呢?

对此,茹晨也做了解读,“目前还是通过和节目平台广告分成的形式,但未来会更向C端寻求突破。比如针对玩家和选手的培训,比如玩具等衍生品的开发,其实适合年轻人的微缩版机甲造价完全可以控制在几百元、一千元左右,适合任何一个普通玩家。”

在茹晨看来,要想打通产业链,最关键的还是立足于这个运动本身的推动和发展,让其从小众走向大众,而眼下不惜成本打造的赛事和相关节目就是撬动这个产业链的一个龙头。

“相比于资金,其实人才才更为关键,只有培养出更多的选手,才能为机器人格斗的这项运动和赛事体系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这项运动和产业才有前途……”

现场观众。

电竞就是我们的榜样

这里不能不提到机器人格斗赛事的参赛流程。

据主办方介绍,赛事通过自主报名的形式,除了现场操控机甲之外,更重要的是玩家和战队需要提交自己的机甲设计方案,在方案通过后,由赛事方和战队联合参与和落实机甲的制造。

“正因为成本巨大,所以所有通过方案的机甲都由我们出资建造,这样免去了玩家的后顾之忧,也很激发更多有志于此的人参与其中……”茹晨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一个龙头赛事对于运动的助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赛事成立之前,全国的玩家不到1000人,两年左右时间,这个数字已经实现翻番,但主办方并不满足:

一方面,今年推出的机器人格斗全球城市巡回赛“降低”了门槛,参赛机甲重量限定在13.6公斤,此举为了吸纳更多的人群参赛;

另一方面,主办方在明年将要推出机器人俱乐部联赛,希望借鉴职业体育的模式,以联赛形式让这项运动进一步生根发芽。

茹晨认为机器人格斗比赛也要职业化,“我们的选手现在很多是发烧友,还有相当一部分理工科的大学生,但就像现在的电竞一样,我们的选手也要从业余玩家走向职业选手,当选手们可以以此为生,才能更加的心无旁骛。”

曾经不被社会主流看好的电竞已经为自己正名,更加强调科技与创新的机甲格斗如今也悄悄走向了前台。或许当下的机器人格斗比赛的视觉效果还不能达到电影中呈现的那样美轮美奂,但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采访结束前茹晨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技术角度看,仿人型的机甲甚至模拟操控者动作的机甲(类似《铁甲钢拳》)都可以实现,只是还无法大批量投入生产,但这一天不会遥远。”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