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数说考研 | 背着ABANDON但从未放弃的TA们

2024-03-18 1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3年3月,在经历了半年的纠结,一个月的寒假实习,和三次线下招聘会后,大三的小李还是走上了从前极少考虑的道路,和很多同龄人做出了一样的选择:考研

压力、希望、鼓励一时间向你涌来,但是你甚至没有时间消化。”小李在微博上这样记录下自己作出决定时的心情。

小李的选择绝非个例。仅在2023年,就有474万人报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数字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这些各不相同的考生走上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是什么让他们走上这条道路?“小李”们又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寻找了近年关于考研的数据,试图用数字解答这些问题。

01考研之路

实际上,2023年考研人数再创新高并不是什么困难的预测。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就业市场用工需求相对疲软。加上疫情对学生心态的改变,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选择“求稳”,把攻读研究生作为适应当下社会状况的方案,甚至一些工作多年的往届生也加入了考研大军。

从2010年到2023年,考生人数从141万一路涨到了474万,录取人数也随之水涨船高。考研及读研已经成为了除就业之外的第二大毕业去向,占到了2022届毕业生去向的27.2%,比2016年的数据高了9.4%。

随着一些高校调整招生计划,扩大专业性硕士(下称专硕)招生规模,原有的以学术性硕士(下称学硕)为主,专业性硕士为辅的招生格局也随之改变。2017年来,专硕招生人数从41万增加到65万,专业硕士的占比也逐年上升。社会对专硕的认识不断深化,推动着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更加实际和理性。

 

02为什么考研?

考研浪潮的规模之大、竞争之激烈已如上文所述,然而,每年仍有像小李一样一波接一波的学子前赴后继,勇赴考场。形势如此严峻,为什么每年考研的人数还在步步激增?考研人选择考研的原因都是什么?其背后必然有着更为深层的因素。

根据2018-2022年的统计数据,考研人群想读研的主要动机,前五位依次是“就业前景好”“职业发展需要”“想去更好的大学”“想做学术研究”和“就业难暂时读研”。其中,“就业前景好”和“职业发展需要”两条更为现实、能直接提升职场竞争力的理由,占到学生每年考研原因的50%左右,成为主要的考研动机。

相比之下,传统观念中因“想做学术研究”,期待提升自己专业水平而读研的动机,占比不仅5年均未超过30%,更是在逐年降低。超过半数与不到三成的对比,无疑体现出,在动机影响因素上,“现实需求”排在了“理想追求”的前面。

好在,全国毕业生的薪酬报告显示,以此为出发点选择读研的结果,至少不会让我们失望:在就业市场上看,读研确实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正如上图所示,仅在起薪这一项上,硕士学历入职的起薪额,便能比本科学历的薪酬高出2000元左右,一些专业的提升甚至更为明显。这些切实的回报,吸引着应届往届毕业生加入考研大军,以期通过学历提升得到更好的个人发展。

03谁在准备考研?

截至2024年3月,微博决战考研的话题已经拥有了196.6亿阅读量、347.4万讨论量、2714.4万互动量、41.2万原创微博发布量;话题下,考研倒计时精确到秒,各路名师纷纷出动汇总知识点与分享策略;71万帖子的考研超话内,166万准研究生共享学习资源,寻找学习搭子。豆瓣考研小组中,418987名研友考生互相安慰,寻求帮助。

考研变成了连接他们的一座桥,而上岸是他们的共同目标。通过这些数字,我们为全国的考研学子进行了画像,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

作为女生,小李发现似乎身边的同性同学比起异性更多走上了考研的道路。据统计,2014年,考研性别占比为男性51.00%,女性49.00%;而在2015年,比例发生逆转,女性占比升至51.10%,越来越多的女性勇敢地做出选择,加入了考研的大军,对自己的发展也有了更高的期待。 

就地区而言,历年来山东、河南、江苏是考研报名人数的前三名,2024年山东报名人数高达40.4万人,位列全国第一,江苏报名人数为28.1万人;紧随其后的还有湖北、安徽、四川、广东等省份,报考人数高达20万+,这些地方无疑是考研大省。高等教育大省(市)报名人数增长与历年相比明显趋缓,如四川、陕西等地,涨幅均少于1万人;东北地区则普遍出现下跌现象,报名人数低于2022年;高教相对薄弱省份则出现较大增长,如广西等地。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各省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中,首都北京人数超过15万,位列全国第一;上海、江苏、广东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省份(城市)的代表,招生人数位居全国前列;辽宁领跑东北三省;教育大省中,山东、四川、陕西、湖北名列前茅,河南、河北、安徽稍显落后;甘肃则担起为西北地区育才的主要责任。

在考研中,择校和专业选择占据了考生大量的精力,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招生人数间差异巨大,需要考生综合多个因素综合考虑。招生人数的变化也反映着专业自身的状况和特点。

多数学生都选择报考与本科学校同水平的院校或者更高层次的院校,选择自己本科的专业,但跨专业考研和逆向考研的考生人数也不少。“逆向考研”,便是指考研时报考比本科学校档次低的学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独辟蹊径的报考思路。

对于不满足于原专业的同学来说,跨专业考研也许是一场从零开始的冒险,但他们不愿放弃拥有更多更好选择的机会。除了对新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外,跨专业考研人群的原有专业收入不佳也是他们跨考的一大推手。

在统计的本科毕业生收入较高的主要专业中,除法语外,所有专业均位列工学门下。2022届本科月收入较高的专业是信息安全。对比2018届,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本科专业表现不俗,较五年前起薪涨幅均达到了19%,平均收入比起文科有着不小的优势。一些考生利用考研完成职业转换,争取更好的机会和待遇。

同理,逆向考研、在职考研人群也存在着一些影响考研的共性因素,这些反映着考生内心的诉求,为我们理解他们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04研路漫漫,逐光前行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 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实现“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事实上,这不过是国家近年来在研究生培养上所作努力的其中一项。

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就业环境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像小李一样的人参与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每到报名、初试、复试、录取等重要节点,与考研相关的话题总能冲上热搜,显示着这场考试的公共性和重要性。

激烈的竞争、漫长的备考周期和繁多的选择,迫使很多考生选择寻求考研机构的帮助。2022年研究生考试市场规模达到211亿元,是2016年43亿元的近5倍。考研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吸引了不少教育企业的关注,以新东方为例,其不仅开设了普通的培训班,还能提供从择校、规划再到督学的一条龙服务。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考研也为千千万万个“小李”们打开了一扇大门。不管是满足继续学习的渴望,还是获得更好的岗位或薪水,抑或是暂时缓冲焦虑,考研可能不是最好的选项,但它是一个不会出错的选项。

研路漫漫,所行并非轻松坦途,结果未必尽如人愿,但至少,这份出发和坚持的勇气,已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祝愿今年的考研学子都能金榜题名,如愿去到自己心仪的院校,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数据来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oe.gov.cn)

2.国家统计局(stats.gov.cn)

3.皮书数据库(pishu.com.cn)

4.中国教育在线(eol.cn)

5.国家政策网(chinapolicy.net)

6.锐仕方达猎头(risfond.com)

7.自采微博超话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1月1日)

8.自采豆瓣小组数据(截至2023年11月1日)

 

参考资料:

1.《量化考研: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

2.《就业蓝皮书: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19-2023)

3.《2022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白皮书》

4.《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

5.《2021年全国地区毕业生薪酬起薪点报告》

6.《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7.《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1》

 

参考文献:

1.王新萌、李秀文、贾佳妮,2021,《影响大学生考研意愿因素的回归分析》,《成才》2021(11),40-41

2.王晓焘,2020,《大学生考研意愿的性别差异研究》,《中国研究》2020,(01),160-173+257-258

 

小组成员: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陈析玮 陈茜茜 但愿 丁增泽西 张洋(姓名按首字母排序)

指导老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徐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