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未都复旦大学演讲“传承与未来”
“我虽然生在北京,但母亲在上海时怀了我,可以说我和上海有着一个‘源’的关系,就像我们现在所在的‘复旦源’。”
3月16日上午,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在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成立仪式以《传承与未来》为题,与师生开展交流分享。
从养育中华文明的三棵树说开来去
从“源”字开始,马未都带领师生走近养育中华文明的三棵树——漆树、桑树、茶树。
河姆渡文化 髹漆木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
我国最早的漆碗源自河姆渡文化,出现在距今6000多年前。几千年来,防腐、装饰,中国漆器日益壮大,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时刻要打交道的物品。“漆黑一片”“丹漆随梦”“如胶似漆”,从这些包含“漆”字的成语中就可见一斑。“我们的根就是这棵漆树”,马未都说。
桑树养育了蚕,蚕孕育了丝,钱山漾丝绸残片表明丝绸四千多年前在良渚就已非常成熟,因而它获得了“世界丝绸之源”的称号,“丝的历史也是改变中国人穿着最重要的历史”。
钱山漾丝绸残片
现今,我们常说“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早来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一百多年前,他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在华丽的样式之下,丝也有了另一重内涵。
“今天全世界无论哪个民族,不管什么时刻,他喜欢喝茶,都是因为中国人最先发明的茶树。”2000年多年来,茶不仅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些逐渐成为国人精神与物质完美结合的产物,也是国人日常生活的主流。”
清代 《采茶图》
这三棵树跨越千年,延续至今,是先人的智慧,也是中国文明的积累。“我们一直所说的文物的利用,就是希望如今保留下来的历史遗物,能够承担起教育的职责。”
应关注那些踏踏实实留下的文化现象
1997年,马未都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向公众展示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正式开讲前,他在复旦大学博物馆看到两件猫头鹰型的陶罐,“它们是中国文化史上很重要的文物,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参观者可能也就错过了。实际上,我们对文化大多时候熟视无睹,我们更喜欢猎奇,更关注自己不懂的事物,但那些踏踏实实留下的文化现象更值得关注,比如说——文字。”
文字的出现是文明最重要的一个发明节点,让人们可以跨时空沟通。大屏幕上出现了8个甲骨文,对应“山、川、云、雨、日、月、人、文”8个现代汉字。
商代武丁时期 甲骨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马未都认为,中国人的情感复杂源于语言表达复杂,他曾跟一位在日本教中文的教授打趣让他区分自己说的这四句话意思是否一致:“‘我出门差点摔了个跟头’,‘我出门差点没摔个跟头’,‘我出门差点没赶上火车’,‘我出门差点赶上火车’”,四句话句式相近,却表达了不同的含义。
正是中国语言的多义性使中国的文学表达极为丰富,从唐诗宋词就可见一斑。“歌咏言,诗言志”,2020年65岁的马未都闭关写作112天,推出《马未都讲唐诗宋词》系列5本书,“书稿有这么厚”,他在现场向师生们描述。
凡事多想一步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玉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西周 青铜器一组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元至正十一年款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大英博物馆藏
文字之外,从玉器到青铜器再到彩陶,从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到红山文化玉龙、西汉白玉蝉,再到马家窑彩陶尖底瓶、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以文物为线索,马未都将青铜器、玉器、彩陶这些器物文化与中国文明的传承接续相联结,带领师生穿越时空,与文物对话。
他提到,“中国的农耕文明,导致我们在几千年文明的进程中会不自觉物化喜爱的东西,而对无形的资产缺少重视,我们每个人最难摆脱的就是世俗的追求,但最不应该放弃的是精神上高层次的追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