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博士五年未升副教授转岗后勤,“非升即走”玩出新花样

2024-03-19 16: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心冥

高校博士干不好,要被“发配”到后勤岗、或者去当保安了。

据澎湃新闻消息,近日,一则《太原师范学院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的截图,在网络上流传。记者查询发现,太原师范学院官网“人才引进”栏目,确实在2021年6月17日发布了这一则人才管理办法。

该办法规定,“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我校的最低服务期为8年”,“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五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已达副教授任职条件因指标原因未晋升除外),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

对于该规定引发的争议,该校一名教学单位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学校以及院所层面还会有进一步对人才支持的方案,但对该办法的效果“不便回答”。

3月11日下午,太原师范学院人才工作部工作人员接受奔流新闻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学校官网2021年6月17日发布的《太原师范学院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已于2023年6月作废”。此后,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执行新的管理办法,而且新办法中没有‘博士5年未升副教授转岗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等规定。”

虽然高校回应“博士5年未升副教授转岗后勤”已成过去式,但网友们对“非升即走”的讨论热情未减。

教师要在聘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或教学任务,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和主持若干课题,达标就晋升,不达标就走人——令无数高校青年教师瑟瑟发抖的“非升即走”制度,人们并不陌生。

图文无关,来源:东方IC

从表面上看,此举是为了激发教师群体的进取心,促使其在聘期内产出更多科研成果,避免有人占着科研岗位的坑却躺平,拿着研究基金却毫无作为。

只是以往“非升即走”大多出现在985高校中,没想到地方普通院校也加入这个行列。

相比有些学校,苦熬5年的大好年华最后惨遭解聘,太原师范学院此前规定将不达标的博士转去后勤食堂打饭,去门口当门卫,似乎要“仁慈”一些——如果8年期满后还跟老师续约的话。有人说,卷到尽头不也就是求个稳嘛,高校后勤保卫部门,稳定又轻松,相当于提前退休了,做梦都会笑醒。

但博士们寒窗苦读二十几年,哪怕课上得再好,5年未升副教授就要转岗,去后勤打扫卫生,到食堂打饭,去门口当保安,这一幕想想都觉得魔幻。

刨除个人的辛苦付出不说,国家培养一个博士也投入了很大的成本,将未达标的博士转岗后勤,让人才的专业能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到底是学术鞭策还是人才浪费?

再说,晋升并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完成的,还受到学术环境、学科差异、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客观因素可能导致,无论老师怎么拼,怎么卷,也不一定能成功晋升副教授。

举个例子,2018年,网络流传,119名武汉大学教师在进入学校三年后迎来了“3+3”聘用制下的第一个考核期,结果仅有4人通过考核获得编制。

后来武大辟谣说是48人申报,共有6人被直接聘任为副教授——8个人里面才有1个被录取,这个比例依然让人害怕。

这番操作对于学校来说,似乎没什么损失。学校要提高自己的排名,就得提升论文发表数量、争取更多的国家课题。所以一些学校明明副教授编制岗位很有限,仍对外招很多青年老师,让老师们自己卷。谁发表国际SCI期刊论文数量多,谁能申请到更多的科研基金和重点课题,谁就能留下来。

结果是,学校最大程度地“收割”了青年博士的智力劳动和科研成果,而博士们呕心沥血地干5年,面临的却是失业的尴尬。

图文无关,来源:东方IC

网上流传一则笑话,某高校保安,靠自学考上研究生,接着人生像开了挂,考上博士、做博后,博后出站后回到该校当大学讲师,五年后晋升副教授失败,又回到原来的岗位继续做保安。

虽说是个段子,但某种程度上也说明青年博士群体的心酸处境。

更重要的是,非升即走带来的激励竞争,常常是一种无效内卷。有些基础研究十年都未必磨一剑,“非升即走”的规定,是把人才往“出快成果”“唯论文论”的方向推。老师们是写出了很多论文,但很多可能只是一种重复劳动,对科研的贡献有限。此举也让老师们不得不重科研轻教学,学生只能放养式自然成长,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当然,高校敢这么规定,还是因为博士数量过剩,高校岗位僧多粥少。但这种残酷的筛选机制,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选拔了一小部分人,打击一大部分人,让很多热爱科研的青年博士,因为晋升副教授失败,又没有其他学校收留,只能换一个赛道,早早地结束科研生涯;也让一些适合做科研的人,因为担心竞争失败,一开始就远离科研的道路。

在主张“长期主义”的当下,“非升即走”无论是对科研人才的培养,还是对科研事业的实际贡献,越来越被人诟病。尽管社会讨论不断,仍有越来越多高校加入其中——不充分考虑人才成长的长期性和多样性,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为博士提供持续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而只想最大程度地“盘剥”他们的努力成果,不知到底是谁的悲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