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未都 | 龙纹·甲光向日金鳞开(二)

2024-03-24 09: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转眼的功夫,龙年已过了将近四分之一,还没来观复博物馆欣赏不同时期龙纹文物的小伙伴举个手!见字如面,本篇龙纹知识可要细细读哦~

我们按照朝代的顺序,分6篇带大家重温马未都先生《瓷之纹》的第一章:《龙纹·甲光向日金鳞开》。

以下摘录是关于《汉唐-五代时期》的龙纹:秦汉之后,中国成为大一统之国,襟怀开阔,视野扩展,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龙”字释义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农耕为生,最在乎天气,旱涝一直是农业的大敌,龙之权威体现在能左右旱涝,灾害遇龙方能化解。

西汉 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为汉之典型。壶之古制无流,口足相若,溜肩鼓腹。这类陶壶战国至汉多见,有纹饰者多见细线刻划,云气纹、狩猎纹为多,龙凤纹次之,这件彩绘壶腹部凸雕青龙、朱雀等,表达着汉代人笃信谶纬,天人感应的心态。秦汉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在商周以来的积累上有所提高,大量的巫师方士预示吉凶,制作预言与隐语,作为吉凶征兆或符验;崇尚方术的儒生将其编集附会经典,谶纬流行。《晋书·艺术传序》载:“汉武雅好神仙,世祖尤耽谶术。”足见当时社会风尚。

灵魂升天,导致云中神兽出现,龙为其首。汉代腾云驾雾之兽随处可见,著名的“马踏飞燕”即是一例。谶纬在汉以后褒贬不一,如隋炀帝即位后,派出使者四方搜查,“凡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隋书·经籍志一》。而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却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他说:“谶纬里包含着一部分天文、历法和地理的知识,还有很多古代的神话传说”;实际上,以今人眼光去看两千年前的古人,神学亦光彩照人。以期灵魂不灭,得以永生,乃人生极高境界,只不过汉代人诉求强烈,当代人无所求罢了。

三国吴 青釉褐彩贴花双系盘口壶
南京市博物馆藏

汉以后,中国陷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在陶瓷上寻求龙纹几近绝迹,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早已有定论。可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六朝古都南京多处出土了三国吴时期的青釉褐彩贴花瓷器,其中一件腹部绘有翼龙纹,其动势仍保留了汉代风格,这件瓷器纹饰密布,题材繁多,以云气间隔,画工颇显娴熟。这类釉下彩品种的瓷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未见完整器,也不见早期出土。民间曾有残片出现,纹样装饰风格均雷同。

北齐 武平元年
青釉龙柄鸡首壶
山西博物院藏

东吴建都秣陵(今南京),改名建业,依山筑城,临江为池,虎踞龙盘。以吴国之地烧造瓷器本不新奇,但此青瓷有点儿颠覆,以“黑蓝灰褐”说不清的颜色做釉下彩,此类瓷器将釉下彩工艺年限大为提前,但不知何因,此类瓷器烧造数量极少,烧造年限也不长,故今天不见传世品,出土也未见完整器。但它毕竟为我们的陶瓷历史书写过一笔,尽管这一笔草草掠过,却也是雪泥鸿爪,雁过留声。南北朝时期中国疆土政权对峙,南朝之宋齐梁陈,北朝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此时的国土分裂使其文化各有千秋。玄学自晋以来逐渐归于寂静,佛道二教蔓延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人所熟知的敦煌千佛洞、云冈、龙门、麦积山石窟都是此时发展起来的佛家重地,其思想及艺术的影响力经久不息。

北齐 武平七年
青釉龙柄鸡首壶
河北磁县文物保管所藏

南朝尚未发现龙纹瓷器,但北朝却有大量的单龙柄鸡首壶出土,如山西省太原市出土的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的龙柄壶,河北省磁县出土北齐武平七年[576年)的龙柄壶,山东省兖州市出土的北齐龙柄壶,此类壶大同小异,却具有鸡首龙柄双要素,应为当时北方流行产品。而河北省沧州市出土的一把龙柄贴塑盘口壶,与前者不同,龙不再以半身单首出现,而是通体紧附于壶身,四肢蹬抓有力,为后世唐代风格雷同的凤首龙柄壶开了先河。由此可以谨慎地猜想,南北朝时期,南朝佛教为生活精神重心,而北朝生活中反倒尚存玄学风尚,龙柄壶的大量出现显然不是偶然。

北朝 青釉贴花龙柄盘口壶
河北沧州市文物局藏

隋唐之后,龙纹在陶瓷上的体现开始增加。以故宫博物院藏隋绿釉螭龙莲瓣炉为例,其龙形象强劲有力,前双肢上持博山炉体,身体以蛇之蜷曲缠绕炉身数圈,整个形态动感极强,其龙首虽低头俯视,仍威严孔武。

隋 绿釉螭龙荷瓣炉
故宫博物院藏

隋之龙柄瓷器显然是步北齐后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隋朝白釉双系龙柄鸡首壶,19S7年出土于隋李静训墓。李静训于大业四年(608年)去世,死时才九岁,但因其拥有两朝皇室血统,又聪颖可爱,兰心蕙质,深受外祖母喜爱,故厚葬以纪念之。墓中出土瓷器若干,除此壶之外,还有一把双柄双身壶,造型诡异,不似实用器。

隋 白釉双龙柄双身壶
李静训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另一类唐代常见的双龙柄瓶,有白釉、青釉、黑釉、三彩等品种,以青釉为多。故宫博物院所藏唐朝白釉双龙柄盘口瓶,颈部饰有弦纹,易手握,鼓腹,容量大,双龙张口衔住盘口,下腭超长,有鲸吞之势;龙耳尖利,龙角卷曲,设计超凡,非常艺术化,以至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奉旨按此式样烧造过青釉、厂官釉、青花等品种。

唐 白釉双龙柄盘口瓶
故宫博物院藏

著名的故宫博物院藏品唐朝青釉凤首龙柄壶,借鉴西域金银器风格,腹身模印力士像,下腹塑宝相莲花,流露出六朝以来的佛学气息,而龙柄凤首结合优雅,充满了异域风韵。此壶与河北省沧州市出土的那把同类型壶十分接近,恐时间亦相去不远。

唐 白釉凤首龙柄壶
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龙纹瓷器都出现在北方,唐代南方越窑青瓷曾出土于浙江省慈溪市一件,器身的细线划出龙纹,线条生涩,显然不是经典之作。这件四系盘口尊胎釉均不佳,可以肯定不是唐越窑主窑场的产品,但它毕竟是后来五代越窑龙纹作品的先驱。

唐代 青釉划花四系盘口尊
浙江慈溪市博物馆藏

晚唐至五代龙纹在瓷器上有上佳表现。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五代越窑龙纹碗,刻划三龙,二龙首尾相接,呈行走状;一龙团身如圆,反身向尾;龙之形象与唐代铜镜纹饰近同,双角分叉,三爪弯曲如刀,细颈长鬣,上吻翘而长,身形极富弹性,有一触即发之势。

五代 越窑龙纹碗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此时的越窑还有一类细刻如针的作品,观复博物馆藏五代越窑青釉锥花双龙纹粉盒,龙呈圆形布局,如铜镜布局一般,三爪细颈,首尾呼应;两件作品异曲同工。这类青瓷作品虽不多见,但仍体现出晚唐至五代的思想开放意识。

五代 越窑青釉锥花双龙纹粉盒
观复博物馆藏

前后汉、魏蜀吴、西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国文明又精彩持续了约1200年。作为民族图腾的龙在这一时期日渐丰满,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翔实。龙之造型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一反商周风格,更接近兽而远于神。虽世间从未见与龙形相近之兽,但作为农耕民族的情感,我们更喜欢耕云播雨的神仙龙,让龙无翼可高飞,无鳞可深潜,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所有这些对龙的寄托更多的是让龙通身显灵,继而惠及国人自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