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艺术人物|纽约大都会任命首位文物来源主管西蒙斯

黄松 陆林汉 小犀 李梅 畹町
2024-03-25 08:0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回顾一周艺术人物,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前宣布任命卢西恩·西蒙斯为首位文物来源研究主管。西蒙斯的任命和文物来源研究团队的扩大反映了大都会对其约150万件藏品的所有权历史展开尽职调查的承诺。

在上海,艺术家安妮·莫里斯的个展“一线之望”,呈现对线条、色彩、体积的探索;青年艺术家邱加个展“兑换与记号”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石至莹将她的“东方故事集”带进余德耀美术馆。建筑师马国馨在天津以建筑文化图书展回望自己的设计生涯。艺术家单凡以竹为灵感源泉,在苏州博物馆举办个展“竹动·心动”。

纽约|卢西恩·西蒙斯

被任命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首位文物来源研究主管

卢西恩·西蒙斯  图片:Wilson Santiago/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据艺术论坛报道,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前宣布任命卢西恩·西蒙斯(Lucian Simmons)为首位文物来源研究主管。

西蒙斯将于今年五月履新。他曾在苏富比拍卖行担任副主席、归还部门全球主管以及印象派和现代艺术部门高级专家。此外,大都会博物馆还宣布加强希腊和罗马艺术部来源研究员玛雅·穆拉托夫(Maya Muratov)的职位,并任命卡马尔·阿达姆吉(Qamar Adamjee)、珍妮弗·戴(Jennifer Day)和马克桑斯·加尔德(Maxence Garde)分别在亚洲艺术部、美国翼和埃及艺术部担任新设立的来源研究职位。

西蒙斯的任命和文物来源研究团队的扩大反映了大都会对其约150万件藏品的所有权历史展开尽职调查的承诺。此前,根据ProPublica的一份报告,该机构收藏的很多美国原住民艺术品缺乏完整的来源信息,可能是被盗或伪造的。此外,曼哈顿检察官办公室于2022年扣押并遣返了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27件从埃及、希腊和意大利掠夺来的文物。去年年底,博物馆将16件高棉时期的文物归还柬埔寨和泰国。(畹町)

天津|建筑师马国馨

图书展回望设计生涯

马国馨

3月20日,“马国馨:我的设计生涯——建筑文化图书展”在天津大学图书馆举办。观众可循着展览中的两条主线参观:其一,是用《南礼士路的回忆:我的设计生涯》的马国馨作品线,其中展示了马国馨建筑创作的七个方面:设计初体验、毛主席纪念堂纪实、丹下事务所研修、亚运会建设与两次申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规划设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规划及马国馨设计思录;其二,马院士35本著述与参编书目,分为8部分:回望日本建筑四十年、论稿、摄影集、人物文集、专论、建筑艺术、习诗集“四部曲”、参编书目。

马国馨,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就职于北京建院,曾任总建筑师,2019年退休,现为北京建院顾问总建筑师。1981年至1983年,他在日本丹下健三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所研修,1994年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

马国馨《丹下健三》“东京规划——1960”文章原稿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钢笔、彩色水笔 30cm×21cm,局部),1990 年

马国馨主要负责和主持的设计项目有北京国际俱乐部(1972)、十五号宾馆羽毛球馆和游泳馆(1973)、北京前三门住宅规划设计(1976)、毛主席纪念堂(1977)、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1990)、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T2 航站楼和停车楼(199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2000)等。

策展人、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策展总监金维忻表示,马院士的著述无论是理论的还是普惠建筑文化的,都是真实的人文读本,其故事真、情感真,会让行业内外读者获得不一般的感受。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则表示,展览不仅有与新中国一同走来的北京建院的“人和事”,更有抒写行业情怀的“思与悟”;展览用马院士形式多样的图书,构筑了一幅建筑文化“地图”,它恰如部部志略成为行业珍贵的教材与史料。(陆林汉)

上海|青年艺术家邱加

个展“兑换与记号”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

邱加

上海青年艺术家邱加基于现成品、木材等媒介创作的雕塑作品正在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展出。作品通过把东西打散再组装来制造视觉难题,呈现物体与空间、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艺术家表示,“材料不会退却,不会消逝:塑造为器,它们被使用、流通,而作为物它们则记录了人的生活,共存并见证……”

展览现场

邱加,出生于1977年中国上海。于2004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于2015年在英国伦敦的皇家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现工作生活与上海。

他运用现成品、水泥、木材、石膏、树脂以及粘土等媒介进行一系列哲学的、直觉的尝试,来探究关于雕塑的最根本的问题,即,我们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体被创造出来的最显性的方式。通过把东西打散再组装来制造视觉难题。由此产生的作品颠倒了空间对立,为内心冲突的感觉提供了维度。他的作品一直以复杂的性质为特征,邀请观众思考创作过程以及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小犀)

上海|艺术家石至莹

“东方故事集”在余德耀美术馆举行

3月21日,艺术家石至莹的大型个展“东方故事集”(Stones and Stories)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集中呈现石至莹创作于2010年至2024年间的约50幅绘画作品,试图梳理艺术家在这一阶段中的实践路径。

艺术家石至莹在开幕现场进行导览,上海余德耀美术馆,2024年,摄影:许晓乐

展览名“东方故事集”源自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东方故事集》。在其中一则写于1936年的故事里,一位画家沉浸于自己的绘画世界,甚至超越生死,最后“消失在蓝天般的海洋里”。石至莹受此启发,在2024年初筹备展览期间完成了两张小尺幅的画作《天蓝色的海》和《海2》。它们延续了艺术家绘画实践中对“显现”与“消隐”两者相互转化的持续思考,同时也与这篇故事产生了某种有趣的呼应。

石至莹,《海 2》,2024年,布面油画,40 × 30 cm,艺术家惠允

展览通过七个故事呈现石至莹对线条、色形、重量、造像与物性的探索和理解,邀请观众一同进入“线条的故事”、“色形的故事”、“重量的故事”、“物性的故事”、“玻璃球游戏”和“化城喻”。石至莹笔下的世界与灵光,可以从任何一幅画开始。展览的展陈设计也呼应着主题,是第七个故事。在深度结合作品脉络与美术馆空间风格的基础上,展陈设计师王青将观展的动线设计成为一个正方循环往复的闭环,不预设观看的先后顺序;围绕主厅中间圆环状的空间向外放射散落的座椅,如同阵阵涟漪,邀请观众进入故事中。同时,展览的生成也探索了一种新的创造展览的可能,在艺术家、策展人、展陈设计师与美术馆互相激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是一次“创作型”的展览。

“石至莹:东方故事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2024年

石至莹出生于上海,2005年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硕士毕业后,任职于上海油画雕塑院。她笔下的水体、岩石、容器、造像、珠子等的质感和体量通过绘画性的笔触呈现,并以流畅、富有观察力的绘画体现出事物生成与消解带来的瞬时性。展览将持续至6月16日。(黄松)

上海|艺术家安妮·莫里斯

呈现对线条、色彩、体积的探索

安妮·莫里斯

3月23日,艺术家安妮·莫里斯个展“一线之望”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对外展出。展览呈现艺术家自2012年以来的雕塑、挂毯和绘画创作,带领观众步入其生动而抒情的艺术世界。

安妮·莫里斯,1978年生于伦敦,目前生活与工作于伦敦。她曾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师从朱塞佩·佩诺内(Giuseppe Penone ,1997-2001),2003年毕业于伦敦斯莱德美术学院。她的艺术实践涉及各类媒介,她将对个人经验的反思与对线条、表面和体积的探索交织互融,呈现出强烈却轻盈的色彩与女性化的形态。

安妮·莫里斯,《堆叠9,群青蓝》,2024,泡沫芯、石膏、沙子、颜料、混凝土、钢材,高533 cm,宽度110 cm

展览呈现了其“堆叠”系列(Stacks,2018-2024)中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包括一件高达5.3米的彩色雕塑。这是一系列图案,呈现出鲜艳变幻的色彩——薰衣草色、牛血红色、赭石色、紫罗兰色——它们彼此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仿佛悬浮在坍塌前的一瞬间。这些球体既指代卵子,也像怀孕时膨胀的肚子,是艺术家在一次流产后反复塑造的“绝望”的冲动。源自个体经历的创伤暗示了人类共通的脆弱,不稳定的易碎之感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命运,每一次的“堆叠”,都是对逝去生命的永恒纪念。

而在织物和绘画作品中,“花女”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这是一个面部被描绘为花朵的女人,也是艺术家的复合肖像。脆弱易逝的花瓣让人联想到美丽的短暂易逝。而其挂毯作品始于其以线条表现的布面绘画,通过缝纫技巧,创作出极富表现力的、如同自然生发的“线画”作品。此外,展览还包含一件艺术家特制的壁画作品,横跨整个展厅,上面挂有绘画与织物作品,在转瞬即逝与隐喻来世的概念之间营造出一场动态对话。展览将展至6月2日。(陆林汉)

苏州|艺术家单凡

以竹为灵感源泉,展出“竹动·心动”

单凡

3月23日,“竹动·心动——单凡作品展”在苏州博物馆西馆三楼特展厅开展,这是单凡时隔十二年再次在苏州博物馆举办展览。

单凡与已故的西馆建筑设计师、德国GMP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冯·格康是多年知交,西馆的建筑风格与单凡的艺术理念形成了有趣共振。对于单凡而言,这是个体历程的不息探寻和对故人的眷眷追忆;对于苏州博物馆而言,这是一场重逢与前行的互相映照。 

单凡,195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自幼在安吉的竹林间长大,深受竹林意蕴与江南文化的熏陶。1984年,他远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堡美术学院深造,获硕士学位后,便一直在德国生活与工作,致力于跨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实践。自2006年起,他便以竹子为灵感源泉,创作出大量富有东方神韵和现代气息的作品。其中,《瞬间之作》和《缓慢之作》两大系列,更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现代构成法度结合,展现出东西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瞬间之作 No.370

此次“竹动·心动——单凡作品展”,将呈现单凡近年来的最新创作,这些作品延续了单凡对竹子的不息探索,并且通过绘画、影像和装置将竹子作为精神符号的寓意推向了新的高度。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意象中的竹与现实中的竹在各种载体和空间关系中相会一处,旧时的江南窗景和远涉重洋的踽踽独行在竹下交汇。这不仅是单凡在艺术耕耘中的面貌,更是他生活体验和思维智识的截面。(李梅)

    责任编辑:陆斯嘉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