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来一场遇见“茶香”的旅行,不只是为了麻辣烫……

2024-03-25 18: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总要去一趟甘肃吧

来一场遇见茶香的旅行

不只是为了麻辣烫

春天的甘肃

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限定而短暂

春色、春味

都值得等待与收藏

每一处都不会辜负你的期待

尤其陇南春茶,是其中之最

陇上江南

茶韵飘香

茶,自古至今产生了数之不清的故事,凝聚了千年的人生感悟于其中,形成举世瞩目的茶文化。

常言道,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小小的一杯茶,泡出多少人生感悟,浸出多少智慧?茶有时像朋友,但有时更像自己,尝过喜爱的茶,万事了然于心,通透无比,坦然释怀。这多像获得朋友或者自己的安慰与接纳,只需几个字:“我理解你的感受”,发自肺腑,胜过千言万语。

今天,小陇要做最懂你的那位朋友,带你去领略陇上茶韵……

01

茶香氤氲,山水气韵

long nan

“空山新雨后,茶园翠芽时”

身处北纬33度的陇南,温润的气候、丰富的光热,优质的水土资源,都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

陇南茶素有“三高”之称:纬度高、海拔高、环境清洁度高。“三高”的地理特征让陇南所产茶叶品质优良。2019年,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陇南绿茶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

首春的鲜嫩。

自然,陇南茶质量最好的还是第一芽春茶,大概在每年3月20日左右采摘。其后,则是“明前茶”,一般于每年4月1日左右采摘。陇南所产茶叶茶芽鲜嫩、条索紧细、色泽绿润、清香爽口、滋味鲜醇、经久耐泡。凭借着各种优势,陇南先后有御泽春、紫云春、龙神翠竹等7个品牌的10多个系列产品获国家级大奖。

陇南茶有三大茶区——文县、武都区、康县,这里气候温润,是我国西北地区罕见的茶叶产区,也是甘肃唯一的茶叶产地,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茶叶贸易和流通区域,是“北茶马古道”必经之地。

每年3月开始,陇南万亩茶园新芽吐翠,茶香四溢。裕河毛尖、阳坝毛尖、李子坝龙井、阳坝珍眉、龙神翠竹、御泽春、龙池雀舌、梅园铁观音……自南而北,品种繁多的陇南春茶,构筑了春意葱茏、芬芳四溢的陇南春光时节。

由此,陇南茶的三部曲逐次展开。

●与大熊猫共存:文县茶区

文县茶区地处白水江流域,属于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三个重点保护区之一,更是甘肃省唯一具有北亚热带生物资源的自然景观区,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与茶树共生、共存,构成了穿越时空、震撼人心的奇美画卷。

文县碧口镇李子坝茶园。

文县茶区主要分布在碧口、中庙、范坝、刘家坪等乡镇,以龙井闻名,最著名的是碧口镇李子坝龙井。文县所产龙井富含丰富的茶多酚,这一特征使文县龙井呈现出“清馥香烈”的特征,品饮之中,香馥若兰,持久清高,汤清明亮,味甘鲜美。

文县马家山茶园。本组图片 | 刘玉玺

与时间赛跑,只为这难得的鲜嫩。

春夏时节,每当日出,团团薄雾从山顶越过,带着雾珠,使茶树苍翠欲滴。所产茶叶中,每一片叶芽只包裹一片嫩芽,似旗枪,正符合《茶谱》记载的“片甲”特征。形扁,外形似弯钉,扁平挺秀,光滑匀齐,翠绿略黄。冲泡后,叶底均匀,一旗一枪,交错相映,栩栩如生。

文县中庙镇肖家沟村茶园。本组图片 | 刘玉玺

与此同时,文县茶区还有御泽铁观音。御泽铁观音外型卷曲,呈颗粒状,香气醇正,微带兰花香型,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口感香醇,回味浓甘。

图片 | 刘玉玺

一杯碧口龙井,清清淡淡,苦涩回甘,滋心润肺,养身养神,益智开慧,如一剂良药,一份生活乐趣。煎茶独饮,绿叶飘逸,茶香四溢。独饮时,茶是心灵的朋友,我们也是自己的朋友,而这一切都让你回味无穷。

百华投香,隐隐芬芳;

蔓茗荧郁,翠紫青黄。

●金丝猴呼啸而过:武都茶区

武都茶区主要分布在裕河、洛塘、琵琶、枫相、五马等乡镇,最早、最著名的集中在裕河——裕河毛尖。

武都裕河镇。

武都裕河四面环山,碧水中流,森林茂密,集原始、生态、绿色为一体,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裕河秘境小镇”。在这里,村庄因山水有了灵性,村庄因山水有了诗意。整个景区仿佛是隐藏在大西北深闺中的小家碧玉,不曾雕琢,却又充满诗情画意,既具有大西北朴厚与凝重的人文底蕴,又富有江南水乡轻灵的自然风貌,是独具特色的山、水、林、园旅游胜地。

水木裕河。武晓巍 摄

同样,这里也是国家级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属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地带。金丝猴呼啸而过: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7大群,约1500多只。

裕河毛尖就幸福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裕河毛尖最大的特征是茶叶只一个叶芽,细嫩颀长,条索紧实纤细,微卷曲。冲泡后,汤色翠绿、香清高、味鲜浓,叶底绿中透黄。

加工后的裕河茶已形成10多个品系,曾多次获“甘肃省优质茶”称号,产品行销省内外,声誉很高。截至2023年,武都区茶叶总面积达3.74万亩,开采面积2万亩。

传统手工毛尖茶叶。

裕河龙井茶叶。

●如大鲵沉静入定:康县茶区

大鲵又称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大鲵自小能长大到一米多甚至两米长,像老僧入定一样沉静地栖息在康县的溪流与江河中。在康县茶区,尤其是康县阳坝一带的山溪、河谷,流过大鲵光滑、细腻身体的水,滋润着河谷两岸山地的茶树和茶园。

清明前后,阳光雨露正好,青山尽染绿水。这时走进康县,放眼望去,远峡近谷中云雾缭绕,淡淡的茶香随着轻云薄雾,在茶园里弥漫。

康县茶区主要分布在阳坝、两河、铜钱、白杨和三河等乡镇,其中,阳坝镇的珍爱茶山村已建成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园采摘体验、观光旅游、民宿、客栈、农家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这里可以体味无处不在的乡愁。目前,康县茶叶种植总面积达6.07万亩,采摘面积达3.93万亩。

康县阳坝茶园。

康县茶区所产的茶叶最著名的品牌有龙神翠竹和阳坝珍眉。龙神翠竹产于康县阳坝镇的梅园沟、龙神沟一带。主要采用清明前后萌发之嫩芽,用独特工艺流程而生产的无公害有机茶,外形挺直微扁、色泽翠绿,汤色嫩绿绿亮,带有栗香,清逸持久,口感清新醇爽,是一种适合补充微量元素的优质茶叶。

而阳坝珍眉属细茶类,采用细嫩、叶背多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因形似寿星眉毛,故称珍眉。

龙神茶,色翠香幽、醇香形美。

珍眉茶性清凉,有退热降火功效。珍眉茶叶片的叶缘微卷曲,叶背披满白茸毛,叶面呈银绿色。珍眉冲泡后芽头壮实,银毫密露,色泽鲜亮,香气纯正,味醇甘爽,汤色橙黄。阳坝珍眉曾获甘肃名茶称号,其系列产品行销陇南各县区及兰州等地。

品一杯龙神茶,感受春意在舌尖绽放,由内而外享受,林语堂曾说:无论到哪里,只要有一杯茶,人们都是快乐的。虽然小陇无法保证你一定是快乐的,但是起码当时你的心情还没坏到只想喝白开水吧。

如今

陇南凭借地理优势和茶叶品质

持续提升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让绿色产业释放长效“红利”

茶香早已飘向四方

懂你的小陇

为你准备了别样的礼物☟☟

茶乡康养游

路线一:天水出发,武都万象洞→武都裕河茶园→文县碧口茶园→成县西狹颂;

路线二:天水出发,成县西狭颂→康县茶园→武都裕河茶园→武都万象洞;

路线三:天水出发,礼县→西和→武都裕河茶园→康县阳坝梅园沟风景区。

推荐理由

一杯清茗慰岁月,一抹茶香馨流年。从武都裕河茶园到文县碧口马家山茶园或是康县阳坝茶园,可以欣赏雨雾缭绕的茶园风光美景,感受厚重悠远的种茶文化韵味,在采茶、炒茶、品茶过程中体验一把别样的山情野趣。

线路串联县区及主推景点

甘肃天水(吃完麻辣烫)→甘肃陇南礼县(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甘肃陇南武都区(裕河茶园、裕河金丝猴)→甘肃陇南康县(阳坝茶园、花桥村);

甘肃天水(吃完麻辣烫)→甘肃陇南礼县(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甘肃陇南西和(西和晚霞湖)→甘肃陇南武都区(裕河茶园、裕河金丝猴)→甘肃陇南文县(碧口马家山茶园、碧口古镇);

景区推荐

武都裕河茶园:三四月的裕河,淡雅宁静,含蓄丰富,雨雾浸润着茶园,茶芽泛出嫩黄,潭粱谷底的桃花尚未开罢,梨树村山林里的野杜鹃才绽开花瓣,赵钱坝的湖水还荡漾在温柔的春风里……裕河的早茶已悄悄地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文县碧口马家山茶园:茶园四面青山环绕,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的茶园与云山雾水相映成趣,犹如一副世外桃源。近年来,文县大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一片片茶园,不仅成就了绿色产业发展,也成了游客喜爱的旅游打卡地,茶中有景,景中有茶,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康县阳坝茶园:在陇南市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被誉为“甘肃西双版纳”。美丽的珍爱茶山村就位于康县阳坝镇区2公里处。这里的山美,林木葳蕤,花草织锦,竹涛阵阵;这里的水美,清浅地吟唱,汩汩地低语,无忧地嬉戏。这里到处洋溢着自然的气息,泥土的芬芳、山水的韵味、花木的葱茏。在这里可以去茶园体验采摘的乐趣,可以目睹茶叶的生产加工,还可在观光茶园体验民俗和农特产品的加工,体味无处不在的乡愁。

特色美食:

武都(洋芋搅团、两水三件套、3+2面皮豆花)、礼县(洋芋丸子、罐罐茶、祁山扯面、热面皮)、康县(面茶、凉粉)、文县(豆花面、酸菜面、黄豆面)。

不饮春茶、不食春鲜的春天

是不完整的

春茶,陇南颜色

看完小陇的介绍

你是否对这片土地滋生了感情

你是否已经想插上翅膀

飞向那片属于甘肃的江南呢

特别邀请您到陇南旅游

来品尝陇上江南的“茶”

一定不虚此行

来源 | 陇南发布(记者/姚 琴)

原标题:《来一场遇见“茶香”的旅行,不只是为了麻辣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