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化赋能,布尔津县让“老村落”焕发新生机

2024-03-26 16: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979年,那时候,我们的村庄还没有通公路,出行要依靠马道。”在布尔津县禾木哈纳斯蒙古族乡禾木村百年老屋展览馆,展览馆负责人孙德彬向游客们讲述着这个村落的“昨天”和“今天”。

围观的游客们为村落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感慨万千。“越来越多人开始喜欢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乡村文化。”孙德彬对此感到非常自豪。

201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在禾木村筹建起了百年老屋展览馆和精品民宿,将沉淀着历史岁月的老物件陈列进展览馆,将传承着民俗文化的乐队请入民宿小院。这些文化元素触动了本地群众,也吸引来了远方客人。

在这所百年老屋的不远处,是“新华书店雪都书吧”。“书吧”内陈列着近500册图书,其内容涵盖政治理论、文学艺术、自然科学、人文地理等。

“通过对新华书店乡村网点的建设,‘书香’已从县城飘向乡村、景区、街区。”阿勒泰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布尔津县分公司业务主办赵玉霞说。

文化赋能,让乡村越来越有“文化味”——这里只是布尔津县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缩影。在布尔津县,有很多村庄都在以文化为内核。

走进也格孜托别乡克孜勒加尔村,丰富多彩的农民画作品令人不禁啧啧称赞。自新疆文化馆农民画基地在该村授牌成立以来,当地的农牧民画家愈发有创作热情,他们以乡村新风貌为灵感,以田间生活为启发,一幅幅作品从他们的笔下逐渐显出轮廓。

“有了这处农民画基地,我们农民画家就有了一个切磋技艺的创作空间,村民们又增加了一个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布尔津县农民画家顾志勇说。

如今,文化是美丽乡村品质提升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库尔吉拉村、草原二村等多个村庄陆续建设了村史馆、村史公园,用于记录、传承、传播乡村文化。

库尔吉拉村的村史馆讲述着70年代支边青年张一平的奋斗史,80年代民办教师王春生的奉献史,90年代村民苏彦军的致富史,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村民的幸福生活,星火相传的历程昭然在目。

“带着孩子来到这儿,能让孩子真切了解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懂得‘珍惜’的意义”,布尔津县居民刘鹏说。

据悉,部分村民也自发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传承工作中。窝依莫克镇哈太村的居民加尔恒别克·胡马尔汗在自家院落里辟出300多平方米,建成“时间记录馆”。馆内陈列的都是农牧民用过的农具、生活用品等,平平常常,却自有时光的味道。

不少老人来看过后,又带着儿孙们来看,还一个劲儿夸他这个“80后年轻人”办了件好事。这让他很有成就感,也感受到了“文化之于村落,犹如树根之于枝叶”。

看展览、读好书,正成为万千群众不约而同的选择。3月里,布尔津县图书馆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为乡村赠送图书杂志,协助、指导群众下载“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博看书苑小程序”,让群众随时随地可以开启书香之旅。

布尔津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成说,“如今,我们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包含‘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志愿服务、特色活动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实用性较强的政策解读和阅读推广活动,为群众打破了阅读‘最后一公里’,构建出乡村振兴‘文化粮仓’,凝聚着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此外,当地还大力宣传抵制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尚。篮球比赛、广场舞、“村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从不同的纬度满足了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文化润疆”不断深入,这里的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美丽乡村的“硬支撑”。

(文/    黄鸟     古丽孜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