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蔡元培”北大复试第一上热搜,人们谈的是他倡导的北大精神

2024-03-28 12: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昨晚看到一条有趣的热搜:

在近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公布的硕士复试名单中,一名考生因与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同名同姓,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一度登顶微博热搜。3 月 26 日,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官方公众号发布,考生蔡元培初试成绩 388 分,复试成绩 64 分。总成绩 73.52 分。

这位蔡同学优良的考试成绩,以及与北京大学老校长同名同姓的巧合,让网友们也“绷”不住了,纷纷发来祝贺和对蔡同学的期许:

“万众期待的北大复试,蔡元培仍是第一。果然,能叫这个名字的,都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这是一个命运的轮回,到这一刻,终于闭合了。希望接下来的北大时光,会成为蔡元培同学美好的回忆,也期待他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加油,蔡同学”

“重生之我是蔡元培,这专业不拿第一真说不过去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公的教育精神泽被后人继承了! ​”

看到这条网友评论中提到的“蔡公精神”,就想到了多年前出版的小思老师所著的《香港文学散步》中关于蔡元培先生的文章。

蔡元培,中国思想家、教育家

蔡元培,中国思想家、教育家。

一八六八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字仲申,又字民友,自号“孑民”。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十七岁中秀才,后中举人、进士,做过翰林院编修。

一九〇七年    留学德国、法国,研读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等,一九一六年底回国。

一九一七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墓今貌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那年冬天因健康问题蔡元培先生带家人南来香港养病,居于尖沙咀柯士甸道一百五十六号。一九四〇年三月五日逝于香港,葬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享年七十四岁。

一九七七年六月,诗人余光中凭吊蔡元培先生之墓后,写下了一首《蔡元培墓前》:

六十年后隔冷漠的白石

灼热的一腔心血

犹有余温,那淋漓的元气

破土而出化一丛雏菊

探首犹眷顾多难的北方

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

殷勤曾摇过一只摇篮

那婴孩的乳名叫做五四

那婴孩洪亮的哭声

闹醒两千年沉沉的古国

……

诗人余光中在蔡元培墓前

对这段往事,《香港文学散步》的作者小思老师写道:

“那一年,诗人几经盘诘,好容易才找到荒凉得很的蔡墓。也许,五四运动、蔡元培,这些名词许多人都知道,但有多少人知道香港原来是蔡先生葬身之所呢!

“四十七年前,香港仔是个渔港,远离市区,华人永远坟场就在山坡上。一列列坟墓日夕面对的是小舟渔火,但四十年之后,它们却困处在车尘人烟中了。在纵横的坟碑间,就有一处,埋葬了一生为中国争取人权、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她说时至今日,知道蔡元培先生安葬于香港的人已不多,会来祭扫致敬的人就更少了。

“香港山水有幸,让这位文化巨人躺着,可是,香港人也善忘──看来,应该说许多香港人从没得过这类的历史讯息,不是善忘,是根本不知道,年年清明重阳,不见有多少人去扫墓。”

但在一九四〇年三月十日,他举殡那天“全港学校和商店下半旗志哀,他的灵柩由礼顿道经加路连山道,再经波斯富街、轩尼诗道、皇后大道、薄扶林道,沿途都有市民列队目送。在南华体育馆公祭时,参加者万余人,那真是荣哀。”

蔡元培逝世,参与公祭者逾万人

《大公报》当时刊发的署名“西夷”的一篇文章写道:

“没有军乐,单是冬冬的鼓声领导着大队进行,严肃沉默,连路旁观众全挂着静穆的面容。北大旅港同学总数逾百,这其中有市长,有厅长,有银行家,有大学教授,有学术界闻人,有报馆社长和经理。他们年纪最长的约有五十岁,最轻的则是一位新自蒙自毕业初来香港的某君。有五分之四是受过蔡先生的栽培,在北河沿第三院大礼堂听过他的开学训辞:‘大学是一个研究学术的机关,不要抱着什么升官发财的目的!’每次开学,每次他都要这样讲话,当时觉得颇为‘老生常谈’,如今回味起来才领会到他的深意。蔡先生毕生以学术为依皈,他不愿做官,不会发财,他身后的萧条情形,说来使人难以置信……“

“大学是一个研究学术的机关,不要抱着什么升官发财的目的!”在今天读来,这句简简单单的常识,却充满了振聋发聩的力量。

小思老师评论蔡元培是“教育家和哲学家”,而不简简单单是一个文学家:

“蔡元培更大力推行美育教育的改革,因为他考虑到,推倒了孔孟的传统后,要找什么来帮助中华民族重新建立价值观……蔡元培则认为美育的人生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内心有美感,就不会容忍恶劣的东西存在。”“蔡元培的行为是其他关心教育的人的一种向往。

在人文学科被认为日渐式微的今天,或许蔡元培的思想和言行,正体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

一起分享《香港文学散步》中,小思老师收入的蔡元培在香港的演讲。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同胞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他仍不断寻求鼓励人心的方法。现在我们虽然没有战争,但面临的困难问题也不少——看不见炮火的战争,在人际、在自我内心,都存在。细读短文,把文中的‘全民抗战’改换成‘经济不景’、‘非典型肺炎’……是不是有点启发?”

《香港文学散步》 小思 编著 /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

《在香港圣约翰大礼堂美术展览会演词》

1938年5月20日

今日承“保卫中国大同盟”及“香港国防医药筹赈会”之招,得参与此最有意义的展览会,不胜荣幸。当此全民抗战期间,有些人以为无赏鉴美术之余地,而鄙人则以为美术乃抗战时期之必需品。抗战时期所最需要的,是人人有宁静的头脑,又有强毅的意志。“羽扇纶巾”“轻裘缓带”,“胜亦不骄,败亦不馁”,是何等宁静?“衽金革,死而不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何等强毅?这种宁静而强毅的精神,不但前方冲锋陷阵的将士,不可不有;就是在后方供给军需,救护伤兵,拯济难民及其他从事于不能停顿之学术或事业者,亦不可不有。有了这种精神,始能免于疏忽、错乱、散漫等过失,始在全民抗战中担得起一份任务。

为养成这种宁静而强毅的精神,固然有特殊的机关,从事训练,而鄙人以为推广美育,也是养成这种精神之一法。美感本有两种,一为优雅之美,一为崇高之美。优雅之美,从容恬淡,超利害之计较,泯人我之界限。例如避名胜者,初不作伐木制器之想;赏音乐者,恒以与众同乐为快。把这样的超越而普遍的心境涵养惯了,还有什么卑劣的诱惑,可以扰乱他么?崇高之美,又可分为伟大与坚强之二类。存想恒星世界,比较地质年代,不能不惊小己的微渺;描写火山爆发,记述洪水横流,不能不叹人力之脆薄。但一经美感的诱导,不知不觉,神游于对象之中,于是乎对象之伟大,就是我的伟大;对象的坚强,就是我的坚强。在这种心境上锻炼惯了,还有什么世间的威武,可以胁迫他么?

且全民抗战之期,最要紧的,就是能互相爱护,互相扶助;而此等行为,全以同情为基本,同情的扩大与持久,可以美感上“感情移入”的作用助成之。例如图山水于壁上,可以卧游,观悲剧而感动,不觉流涕,这是感情移入的状况。儒家有设身处地之恕道,佛氏有现身说法之方便,这是同情的极轨。于美术上时有感情移入的经过,于伦理上自然增进同情的能力。

又今日所陈列的都是木刻画(Graphic Art),纯以黑与白相间而不用色彩,没有刺激性,而印象特为深刻,这也是这一次展览会的特色。

(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