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罕见病“无药可用”如何破局?实体经济如何突围?博鳌嘉宾这么说→

2024-03-29 16: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海南发布

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

与会嘉宾热议各类话题

一起来看

↓↓↓

中外嘉宾热议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市场不断创造发展机遇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重要的增长引擎,中国经济的发展备受关注。中国经济下阶段增长前景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在改革开放上如何发力?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中国经济展望”分论坛上,国内外嘉宾分享自己的看法观点。

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中国经济展望”分论坛举行,论坛结束后嘉宾被媒体围着采访。

在德勤中国主席蒋颖看来,2023年,中国政府交出的经济“答卷”非常扎实和亮丽。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多有利因素。一方面,中国的工业体系非常完整;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红利还很大,中国是最大的数字人才国家。

具体要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与会嘉宾不约而同谈到“新质生产力”。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要做好“新质生产力”这篇文章,“新”的核心是原创、创新,全球的科技工作者应该团结起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教授刘俏表示,无论是“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还是“新质生产力”,这些概念都在强调技术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性。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领域和行业,如果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的空间,可以更加积极地发挥作用。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表示,建议中国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施来提振消费者信心,例如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社会保障制度等方式来激发消费潜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融合与创新的数字经济”分论坛举行

数字经济正全面融入各领域

“数字经济最后一定是跟数据相关联,这就需要海量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而如果没有通信技术,数据的处理、采集就无从谈起,所以我始终认为5G、6G通信技术+AI技术一定是未来5至10年的核心技术。”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融合与创新的数字经济”分论坛上,中兴通讯董事长李自学如是说。

当前,数字经济正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总裁胡时伟看来,当前很多数据和数据资产只是被采集了、被收集了、被存储了、被统计了,距离数据要素作为全要素生产力决定性的作用还有很大差距,“真正解决行业数实融合还是要从行业的问题出发。”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直言,技术关键是在哪里用、用成什么样的结果。

“大量的对外通道都是在手机上,让手机通往外部世界的功能更好,这是非常重要的。”荣耀终端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晖说,未来手机的形态可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但其本身很难被取代。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说,中国企业体系庞大、产业庞大,有很多头部企业、大型企业,它们的数字化水平很高,但中国还有很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比较慢,这是未来中国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能解决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我们就可以赶上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列车。”

新氧集团董事长兼CEO金星也表示,数字化有三个阶段: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今天的AI新技术层出不穷,大家兴奋的同时也一直等着AI技术落地。“在中国,未来帮助大量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可能要靠产业互联网。”

实体经济如何突围?与会嘉宾展开热议——

技术是最大的变革力量

线上购物、网络直播、数字文化……“互联网+”时代,一系列新消费形态应运而生,使得实体经济遭遇考验。变局之下,实体经济何去何从?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实体经济的突围”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展开热议。

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实体经济的突围”分论坛举行。

“当前,对于一些企业而言,的确存在需求收缩、订单不足的情况。”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说。

困难客观存在,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现在需要采取制度型开放的措施。”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认为,要想实现实体经济的突围,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解除一切不合理的行政措施、行政限制,让市场发挥作用。

而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看来,对于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找准定位,考虑清楚“我在哪儿”“要去哪儿”?他认为,制造业数字化、绿色转型等变化,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不断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同时提高各种效率。”

讨论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被频繁提及。

“实体经济要想实现突围,技术是最大的一种变革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认为,其中包含数字化、智能化两个维度,“新的实体经济,也是数字经济。”

对此,博鳌亚洲论坛机构理事,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深以为然。“为什么现在手机销量有所下滑?因为新的技术升级,不足以让一些用户觉得换机是必然。”他认为,实体经济突围,需要不断用科技创新满足用户需求。

与会嘉宾围绕知识产权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展开热议——

突出知识产权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知识产权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强大催化剂,在改善民生和保护地球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全球加快绿色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彰显知识产权、创新和创造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造福人类的核心作用?

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知识产权促进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对此各抒己见,碰撞思想火花。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在分论坛致辞中指出,科技创新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在研发上加大投入。“推动科技创新,需要为创新者、创造者提供一个有利的知识产权生态系统。”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指出,要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需要突出知识产权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知识产权涉及各行各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希望能够通过知识产权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说,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议题,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风电、光伏、电动汽车、锂电池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这背后有很多专利在支撑。

申长雨介绍,中国正在积极建设绿色环保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进专利开发许可制度落地实施,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的转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建立WIPO GREEN数据库,为绿色技术的交流推广提供重要平台,有利于绿色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应用,已经成功促成多项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相关的绿色技术合作。

邓鸿森认为,要整合各领域的绿色低碳技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国在技术整合方面有非常强的能力,可以将多种先进技术整合起来,用于医疗、新能源等领域,这种技术整合趋势值得其他国家学习。

“关注罕见病,促进健康公平可及”分论坛举行,与会嘉宾展开讨论——

如何破局罕见病“无药可用”?

“我们需要共同推动,共享医学成果,让每一个罕见病患者享受到我们的发展成果!”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关注罕见病,促进健康公平可及”分论坛上,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的发言以这句话结尾,引起现场掌声阵阵。

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关注罕见病,促进健康公平可及”分论坛举行。

罕见病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医学难题,关乎全球3亿多名罕见病患者的健康和权益保障。目前在疾病诊疗、医疗保障、医疗资源配置、跨国合作、药品研发投入、研究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如何通过跨国合作提高罕见病诊疗技术和药物的可及性?如何推动政产学融合,构建更加高效的罕见病诊疗体系?与会专家对此展开了讨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表示,罕见病的突出问题是无药可用。现在全世界上市的罕见病治疗药物只有800多种,95%以上的罕见病无药可用,所以罕见病的药物开发是一个科学上有意义,现实中有需要,但经济上难度很大的问题。毕井泉提出,各级政府应该设立罕见病专项救助资金,医疗救助是医疗保障的兜底措施。引导孕妇进行早期筛查,罕见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属于遗传性质,对孕妇开展普惠性的及早筛查,可以大幅减少罕见病婴儿的数量,为家庭、社会解决大量的医药费负担。

论坛中,京东集团原副总裁、渐冻症患者蔡磊通过视频参与分享。蔡磊表示,虽然渐冻症还未被攻克,但是“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因为努力才看到了希望”。

近期,蔡磊决定和夫人再捐助1亿元,用于支持渐冻症的基础研究、药物研发和临床医疗等科研项目,此举引发社会关注。对此,蔡磊谈及初衷,由于患者群体较少,药物研发风险高且成本高昂,长期缺乏足够关注和资金投入。面对患者群体生命救治的绝望和药物研发的困境,在所剩不多的生命时间里,他选择再次创业,携手各方对渐冻症发起挑战。

李林康表示,会议现场来了罕见病患者代表,罕见病患者迫切需要诊断治疗。这几年中国在罕见病上的诊断进步很大。在诊断方面,应该和国际上进行经验分享,同时要推动国际化疾病诊断指南和共识的出台。罕见病无论从医疗、医保还是医药方面,更多是全链条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缺了哪一块都不行。

原标题:《罕见病“无药可用”如何破局?实体经济如何突围?博鳌嘉宾这么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