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灶头间里的竹编艺术大师

2024-04-02 06: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客房、八仙桌、板凳、柴房、庭院里的一口井……唐正龙的“工作室”,就是一间普通的农家小院。这个非遗传人的住所就跟普通的农村家庭一样朴实无华。但走进他的灶头间内,却暗藏玄机——门口一根根粗细一致的竹条摆放整齐,象征着自己作为工艺品原材料的尊严。

访问了叶榭竹编非遗传人唐正龙的家中后,我发现灶头间里也能成就非凡的艺术创造。

“上镇不带篮,工夫这么闲”是上海本地的一句方言,这里说的篮就是去菜市场买菜用的竹篮子,过去没有各种塑料袋的时候,带着竹篮赶集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必定是游手好闲的人士。正如现代化之后随处可见的塑料制品一样,竹子,就是过去的塑料。它的柔软中带着坚韧,一旦被编织塑形之后,就致密坚固。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唐正龙家中,能发现除了农具外的其他工艺用具:劈、砍、切、削,在一道道工序下,朴素的竹子成了各种既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1967年,唐正龙14岁,到亲戚家学习竹编技艺。1970年进入奉贤区的庄行手工业社,当时的手工业合作社,集合了木、铁、泥等材料的工匠。彼时的竹编用具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还很高,唐正龙当时的身份就是竹匠。但很快,手工业社开始机械化,唐正龙是当时厂里面最为年轻的手工艺人,马上被调转到从事机械生产。

虽然生产工具更新换代,但唐正龙还是醉心于传统的竹编手艺,对于他来说,只有手把手与竹子的接触,才能使头脑中的“胸有成竹”变为现实的制品。“刚开始,还没认识到这是一门艺术,只是觉得是一门手艺,既然学会了那就不该荒废。”和我交流时,唐正龙坐在家里的一张八仙桌上这样说,台面的玻璃下面压着他历年得到的奖状。

如今,竹编制品虽然脱离了实用价值,但更进一步展现了它的审美价值。

“这是过去的嫁妆,用来放针线的,层层编织让一根针也漏不出来。”我临走前,唐正龙拿起一个“针线编”放到我的手中,我原本以为这和市面上的竹编一样轻盈,但真正拿到手中却沉甸甸的,这样的沉重,让人意识不到它的质地是竹子制成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