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Whisper | 桑德拉——“天然具有主体性的女性”的处境

2024-04-02 12: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前言

雨的回响3.30在影城举办的两场《坠落的审判》的放映活动都暂告一段落啦~我们在结束后,进行了女性交流环节,交流说的是什么也不重要,说话这个行动已经为探索“我们”在场的所有女孩,没说话的女孩子们增添了更多元、具有想象力的意义~

在交流中,女孩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评论,谢谢所有女孩子们的包容和想象力!

整场观影,从我个体出发最主观的感受是,“我就是桑德拉”,可能是我跟桑德拉的性格实在太像了,我的愤怒、无奈、混乱、担心完全与桑德拉同步。

不同于我非常喜欢的《芭比》、《我的天才女友》、《燃烧女子的画像》等同样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前述这些作品,是在讨论女性通过经历友情、爱情或是其他外部事件的过程中,个人得到成长从而自我觉醒的议题,这样的女主线是发展的、流动的。但是《坠落的审判》不是,这部电影是在呈现、解构和观察一个“天然具有主体性的女性”在性别议题前会受到社会什么样的对待,这一过程其实对于女主的主体性成长方面是静止的,因为女主已经是一个“完全体”了。

这一点在我看来是很有必要且先锋的,可能也就是最先提出“女性主义”概念和作为世界妇女运动第一声的法国能达到这个阶段了。举个类似的例子,就像是有的作品还在拍摄“如何相爱”的过程,而有的作品已经开始探讨“相爱之后”的课题了。

桑德拉的理性

当带着这样的视角去看那场带给我巨大震撼的女主与她丈夫的争吵戏时,会发现女主不但冷静和理性,她更是具有非常稳定的内核。在面对丈夫的各种指责、夸大甚至污蔑时,桑德拉并没有将从丈夫那里接到的愤怒以同样愤怒的方式回击给丈夫,反而是一直在点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接住对方情绪下掩盖的真实问题,句句有回应。没有在无端指责和猛烈愤怒下产生任何自我怀疑和自我厌弃,从头到尾就事论事,逻辑清晰。

反观丈夫这边,我觉得导演或者编剧肯定是熟悉阿德勒心理学的,桑德拉完全做到了阿德勒所说的“课题分离”,而丈夫则是表现出了很典型的“原因论”思维逻辑,也即,将自己的遭遇都归因于是外界对他的行为导致的,这里表现为,他认为是因为需要按照妻子的节奏去生活才让他无法再写作,无法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但实际上呢?桑德拉点出了这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是他害怕自己在写作上无法有更好的表现,所以才主动放弃的,这一切都是他为自己的恐惧所找的借口,也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目的论”,为了达到“放弃写作”这个目的才创造出了“为了顺应妻子的节奏去生活”的这个借口,正所谓“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

而这场争吵中,每一次丈夫说想要去写作的时候,桑德拉都会说,“那你去写啊,没有人阻拦过你”。丈夫的反应却是,不断地沉浸在过去,不断给自己找无法写作的借口,“要带儿子”、“妻子只知道自己的事业,不分担家庭的责任”、“要忙于造房子”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丈夫不愿意回到当下,他懦弱地躲在过去的时间维度里,因为他知道,一旦回到当下,就像桑德拉所说的,借口将消失,他完全可以做出改变,立刻重拾写作事业,但他本质上不想改变自己的人生。

这场戏我哭了,毫不夸张的说就是被桑德拉最后一层又一层递进式的失望怒吼震撼哭的,算是全片我最爱的一场戏了,桑德拉演技太牛,编剧的台词也写的太牛。

桑德拉的人性

再说回到桑德拉的人物塑造本身。我非常惊喜的一个点是,桑德拉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她在法庭上坦诚地说,没错,她那段时间出轨过,和别的女人上过床,她作为双性恋,与女学生的对话被一字一句地judge和剖析,然而这一切都与她是否是杀害丈夫的凶手完全无关。这时候让我对海报上那句“没有谁的生活经得起这样的审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桑德拉的感性

桑德拉的感性存在于与儿子丹尼尔的每一场戏中。从他们的互动中就可以看到桑德拉理性背后爱人的方式,当被迫陷入混乱的境况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努力让她和丹尼尔的生活重回秩序的轨道,她来承担起责任,希望依然能让丹尼尔“do children’s things”;而丹尼尔的成长线也很饱满,从目击父亲的坠楼尸体,陷入混乱和自闭,依赖没那么亲密的母亲,到审判阶段拒绝逃避,勇敢接受让人无比痛苦的成年人真相,再到陷入对母亲和真相的怀疑和动摇,最后独立思考,相信自己的记忆,作出自己的选择。

在丹尼尔知道了一部分真相后感到动摇的时期,他提出让母亲离开家,让他一个人待着。桑德拉深夜打包了行李坐在离开的车上,哽咽了一下之后,又笑着说“他们都说还是要赚钱,坐在车里哭总比坐在地铁里哭来得好”,说到这却再也无法掩盖难过的心情,眼泪倾泻而出,哭得止都止不住。这一幕实在太真实了,像极了我每回有别人在的时候很想哭,但是觉得不好意思或者太没面子了,所以硬是说些轻松的话题,但说完后反而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庭审上的很多镜头其实是从丹尼尔坐在观众席的视角去拍摄坐在被告席的桑德拉的,从桑德拉每一次望过来的眼神中,“第一视角”的观众都可以非常直观得感受到桑德拉是多么在乎儿子是否会因此受到伤害。

当被检察官逼问桑德拉是否会因为丈夫疏忽导致儿子视障碍而埋怨丈夫时,桑德拉说,埋怨过,但很快就不了,检察官继续逼问,丹尼尔的眼睛几乎失明,你就只埋怨了几天吗?桑德拉说,我拒绝这样去看待这件事,我从不认为丹尼尔是残疾人,我想保护他不受这种看法的影响,因为一旦你用这种方式标记了一个孩子,你就宣判了他,让他无法将自己的人生看作是自己的了,但那本该是他最好的人生,也是他唯一的人生,是他的人生……他像其他孩子一样读书、玩社交媒体、弹钢琴、有梦想、会哭、会笑,我恨他(丈夫)把自己的痛苦投射到丹尼尔身上。这一段桑德拉的表情几乎是脆弱和破碎的,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深深爱和保护着丹尼尔。

最终儿子坚持再次上庭作证,桑德拉无罪释放,回到家在黑暗中拥抱儿子,两个人这个时候的姿势是桑德拉背对着镜头将自己的头深深埋进儿子小小的肩膀里,儿子的脸正对着镜头,抱着母亲的背紧紧拥着母亲,用自己的头轻轻地去蹭母亲的脑袋,用脸颊去亲吻母亲的脸颊,此处与其说是桑德拉在安慰儿子终于没事了,倒不如说是儿子在安慰母亲,告诉母亲,我相信你,这一切的混乱终于来到了终点。小小的孩子在这一刻的表情变得非常的坚毅和成熟,母子俩的感情在这一刻终于亲密无间。

一些对电影拍摄手法的赞叹

最大的感受是“沉浸”和“留白”。

无论是前面说过的将观众带入丹尼尔的第一视角去看桑德拉和庭审,还是电影一开头让观众带入女学生的第一视角去采访桑德拉,没有什么台词和表情在引导,只是让观众一起置身于逐渐嘈杂的音乐中,看着桑德拉带着无奈、沉默和歉意的脸,就能让观众感受到楼上未曾露面的丈夫带来的烦躁、尴尬和郁闷。

整部电影台词最密的地方其实只存在于三场法庭审判戏,其余时间,导演真的很懂什么叫“此处无声胜有声”,情感的传递和流动是通过角色的克制带来的,我最动容的地方也是在这些留白处。

还有关于桑德拉和律师樊尚的感情戏,两场,一场是深夜在家门口喝酒,另一场是打赢官司后的庆祝宴。第一场戏讲樊尚对桑德拉曾经的爱意,“那时的你迷茫、孤独,但野心勃勃,于是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你”,第二场戏是两人现在的爱意,樊尚抚摸完桑德拉的脸颊后,桑德拉双手捧起樊尚的脸,两人隔着半条手臂的距离静静地互相对视着,最后克制地放下双手,伴着轻轻的呼气声,各自转身向前。我看的时候真的真的很怕两人亲上去,那样就落俗了,会成为粥里的一颗老鼠屎,让我午夜梦回时还要气愤地说导演到底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亲吻戏的程度,还好最后暧昧和拉扯还是回到了节制。听说导演本来要加吻戏甚至床戏的,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最后没加,总之这是我第一要感恩的事。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我看完毫无犹豫就打了五星的电影,也是少数能让我在观看过程中就有无限想法喷涌而出的作品,可以细细展开的还有很多很多,就先写到这里吧。

-finir-

文/布道闲人

排版/月球不停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