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本小说集里,你没见过的双雪涛

2024-04-03 12: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平原上的摩西》

说起双雪涛,我们不由得会想起艳粉街那些大雪纷飞的夜晚,他曾用干脆又锋利的文字刺破生活,向我们展示现实的另一个面向。暌违五年,双雪涛带来了他的最新小说集《不间断的人》,在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双雪涛。

新书中,双雪涛聚焦AI等话题,更沉浸地挖掘文本中蕴含的虚构性力量。这些故事虽然仍然从我们每天置身其中的日常开始,却不断延伸至意想不到的未来世界。它们既关于过去,也关于未来,既触碰幻想,也触摸人心。

前不久,双雪涛做客《南方都市报》“文化会客厅”直播间,与《南方都市报》编辑、书评人刘铮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对谈。他们从《不间断的人》说起,谈起双雪涛对当下与未来的思考、他近年来创作状态的变化以及他笔下现实与虚构的关系。

以下内容来自“南方都市报app·文化会客厅栏目”,理想国经授权转载,内容有删改,采编:南都记者朱蓉婷,实习生周宇婷、王彦柠

“我写的科幻小说更偏向文学这边”

刘铮:《不间断的人》距离上一部小说集《猎人》出版,已经有四年半的时间,请大致谈谈你在这段时间里的创作状态跟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双雪涛:《猎人》可以说是在一个集中的时间里写完的,大概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里面基本上是短篇小说,最长的篇章可能没有超过2万字。而《不间断的人》里有两篇比较长的小说,最长的应该是《刺客爱人》,大概有四万五千字,最终版具体有多少字我记不太清,因为我一直在修改这篇小说。

我之前并没有这个习惯,一篇小说完稿后我会集中地进行修改,一直改到我觉得自己实在是榨不出任何其他东西后才会停下来,《猎人》就是这样操作的。但是《不间断的人》这本书,我是隔了一年后再拿出来接着进行修改的,就像是反刍一样。这几年我经常会回头看自己写的东西,我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也想了解一篇小说放了一年之后再去看它会有什么感觉。所以这本小说集里的篇章,其实是反复折腾和修改的结果,也正因如此,有的小说就越改越长了,比如《刺客爱人》。

当我重新回顾自己在2020年和2021年写的小说时,我像是在与那个时间段的自己对话——一种在跟两三年前的自己聊天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蛮舒服的,但可能也需要付出一些成本,比如时间成本。因为如果我着急完成这篇小说的话,可能就无法实现这种对话。

刘铮:我仍然记得我阅读这部小说的场景——当时我是去报刊亭买了这期《收获》杂志,边走边读,后来找了一个喝咖啡的地方坐下来读的。我的感觉确实是很特别的,因为你在其他作品里很少提到AI等科技化的话题,《不间断的人》与你之前聚焦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差别较大。请你谈谈这部作品在题材选择方面的思考与构思。

双雪涛:首先,我是一个粗浅的科幻小说读者。科幻小说这个门类非常发达,我不敢说自己了解得非常透彻,但也确有些思考和领悟。我一直有兴趣写一篇与AI有关联的小说,只是苦于没有找到一个切入点。《不间断的人》这篇小说2020年在《收获》上最初发表的时候,ChatGPT的发展还没有现在这么迅猛,人工智能也没有达到如今这种更迭速度,但是在那个时候我就认为人工智能对世界的改变可能会比人们预想得更快。

《攻壳机动队》

现在社交媒体发达,人机互动的发展速度很快,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大量的痕迹,这些关于人类的信息在强大的人工智能操作下可能会转化为一种思考——这种思考或许是我们目前所不了解但是很强大的事物。对于这种事物,审慎地来说,它可能会为我们揭示世界的新面貌,这一点在过去七八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科幻小说中就有过一些预测。而现在,我觉得有些预测已经开始实现,有些预测在未来会成为现实。

我在2019年写《不间断的人》时,并没有把它设定为一个未来的故事,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当下的故事——一个我认为在此时此地可能发生的故事。我在写这篇小说的过程中非常投入,就好像真的进入了那个世界。当然,那种感觉是短暂的,也并不是真的置身其中,也许是烟草和夜晚等因素造就的。但是在这种写作环境下有那么一瞬间,虚与实之间有一种“破壁”的感觉,这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是比较少见的。

刘铮:我个人感觉,它不像通常的科幻小说那样,总是要探讨一个议题的。你创造的这个世界并没有明确地想对周围的世界、对读者想说些什么,我好像看不到一些命题性的话语。是不是在这方面你的想法和传统的科幻小说是不一样的?

双雪涛:我不是一名科学工作者或在科研方面的专业人士,所以我写的科幻小说可能更偏向文学这边。很多科幻小说是有明确的主题的,因此它们能达到一个明确的深度,而且这种深度是可以丈量的,这样具有极强思辨性的小说我也非常喜欢,比如《索拉里斯星》。而《不间断的人》更像是一个“怪胎”,它并没有明确提出一种关于科学或者人类社会的观点,但这里面包含了一些我个人琐碎的思考——我只能说它是琐碎的、零星的、不成系统的、感性的、在幻觉和科技边缘的一种思考。可能我这种琐碎的思考在很多科幻作家眼里不叫思考,但这是我工作的一个方针——我想创造一个我认为有意义的世界,这个世界里面包含着一些线路和开关,最重要的是还有一些我喜欢的人物。

《飞向太空》

犯罪小说、社交媒体与“非理性”

刘铮:在《刺客爱人》里,我感觉那个湖似乎是有一种象征意味的,而且它也把几个关键人物的命运连结在那里了。你曾经在文章里提到你喜欢湖,并觉得湖不是一个现实中存在的东西,而是你在自己的想象里建构出的事物。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在《刺客爱人》里,是否也有类似的场景设计?

双雪涛:湖这个东西,为什么我很喜欢它?第一,它不像江河那么流淌,看起来是一个封闭的事物。它也不像大海那么无限,是一个有限的东西。湖既有限、又封闭,就像是一部作品、一个人造物。这是我喜欢它的一个原因——它看起来是可控的。第二点是,任何东西丢进了水里,它的表面都是很平静的,就算过了一段时间也是如此,这一点使它看起来也很像是一部作品。所以每次想到湖,我就总是绕不过去。

在我小时候长大的地方,有一眼死湖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它的水非常碧绿,应该是水藻的繁殖所导致的,它对于我来说代表了某种神秘主义的存在。希区柯克有一个我特别喜欢的片子,叫《精神病患者》,它的结尾就是一辆吊车把轿车从一个泥塘里拉出来。这是非常经典的一个画面,那个画面一直在我脑子里萦绕不去。我在这个小说里倒没有用这个画面,但是我会用到前面这个车怎么陷到里面去的——这个我写了一下。那个场景对我来说是非常具体的,就是一个车里其实都已经是死去的人,但是他们就像是乘客一样,就像一家人一样,被放到这个湖里。天冷冻上之后,在这个湖是很难被发现的。所以我对湖这个东西,一方面是一种热爱,另一方面,它也是让故事比较合理化一种方法。所以我在写《刺客爱人》时写到霍光想要找一个地方毁尸灭迹的时候,我觉得湖是最合理的。

《精神病患者》

刘铮:《不间断的人》里有多篇犯罪题材的作品,是谋杀、凶杀,而不是普通的偷窃、诈骗这种犯罪。暴力的到来往往非常迅即,犯罪的动机有时很模糊。这类犯罪跟《平原上的摩西》或《光明堂》里着力刻画的那种犯罪似乎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平原上的摩西》和《光明堂》——我这样理解——它属于一个普通人随着时间的积累和在特殊的处境下,走向了那样的道路。你集中写这样一组关于犯罪题材的故事,是基于什么因素考虑?

双雪涛:以我写作的风格来看,我会尽量把某一种逻辑如犯罪的逻辑写得清楚明白,这会让我自己很有安全感。在世界各种各样变化的作用之下,我觉得这几年有预谋的、有把握的犯罪越来越少,倒是那些非常忽然的、没有理由的甚至是无差别的犯罪开始多了起来,像之前黑色电影那种,甚至福尔摩斯那样的已经变得非常非常非常少了。

《平原上的摩西》

经过近几年社交媒体和AI的发展,我觉得人的异化程度比以前加强了,社交媒体其实拓宽了人的暴力感的边界,我这里指的是语言的暴力,比如我们经常会在网络上看到那些随意攻击别人的人,我们可能会觉得纳闷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气愤?举个例子,假设对面这个人你并不认识,但是他给你打来了电话,你们很有可能无法聊10分钟以上,但是在网络上却可以跟一个不认识的人聊很长时间。所以我觉得社交媒体是一个非常冰冷的存在,它会使人对暴力、对于别人隐私的侵犯、对于伤害别人的行为更加漠然。我觉得它可能更动了人类内心的某种防线——似乎在网络世界中攻击别人可以不用负责任。可以说我本来是一个很积极的人,但是这几年我对未来世界持有一种比较审慎的态度,而且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中理性的效能在降低,而很多非理性的事物在变多。

刘铮:我可以理解为,你从一个社会心理的层面上对“非理性状态”有一个比较深的感触,是这样的吧?

双雪涛:是,我觉得也是对人的现在的存在的方式吧。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变化还是蛮大的。

刘铮:以传统的视角来看,小说构思应该是理性的、有逻辑的,否则它就变成了一个臆想式的东西。你的作品里就有很多虽然有现实的基础,但又跟现实处在一个平行时空的状态,比如《不间断的人》《白色拳击手》都是带有这样一种类似魔幻的色彩。那这种人物的非理性是否会变成你没有把小说内容充分逻辑化、合理化的托辞?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双雪涛:这个世界的发展进程,逻辑就是从a到b、从b到c,这个东西是一直有效的,对于很多读者来说也是有效的。但是另一个层面,对于我来说,我写东西是写我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我觉得把一篇小说逻辑化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需要把它的因果讲清楚就可以。拿《买狗》这篇小说举例,故事中那位喝多了酒去买狗的人是有自己的逻辑的,而且这种逻辑对于我来说是严密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开狗舍的那名女人是他一直惦记的人,所以这个行为对他来说是有可能的、合理的。

我见过很多酒鬼,每个人喝多了酒后的行为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行为往往都反映了内心深处的某种心结。如果能找到这个结,可能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一个人明知道喝酒对身体不好,但还是会选择以这种方式去麻痹和摧残自己,我觉得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是可以把握的。

“我乐于强调虚构的力量”

刘铮:我个人觉得《买狗》它虽然是一个小品,但从我的阅读体验上我会觉得它是写的最精彩的。可能是因为我个人是一个传统现实主义的信徒,我比较接近于现实主义的这种趣味,我会觉得这个作品是特别扎实的,有很多北方生活的描写,它的现实来源是非常清晰的。但新书中像《不间断的人》《白色拳击手》等作品对那些习惯于传统现实主义叙事的读者来说,接受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你有什么话想对这部分读者说吗?如何能让他们跟随你的脚步一起进入一个新的小说世界?

双雪涛:其实我觉得我写的小说都不能算是非常现实主义的,就如《买狗》,它对我来说像是夜晚的一趟旅程,这趟旅程不能说是完全现实的,也正因如此,能够进行合理的想象赋予了我从事写作这门工作的乐趣。我不喜欢被现实束缚,而小说对于我来说像是一种能带给我很多乐趣的现实游戏。

《黑客帝国》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从最开始写作起就拥有很多读者,他们一直对我很宽容,所以我也一直相信读者,这种支持是双向的。如果我一直写同样的东西,不仅读者会厌倦,我自己也会厌倦。

这个世界上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我拿出我认为好的东西分享给你,然后恰巧你也觉得还不错。虽然我们并不真的认识,但是我们可以透过小说这个载体做陌生的朋友。相反,如果我拿出来一件我觉得你认为好的事物,然后塞给你,我认为那不是对你的尊重。我一直本着这样的方式方法在工作,就是我一定要拿出自己在本阶段最真诚的想法和成果来交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评判,而不是我在揣摩他们的心意。因为对我来说,我只能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刘铮:如果将小说里面的现实浓度分为两个极端,分别是100%的现实和100%的虚构,你似乎更接近于虚构的这一派。你在《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里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其实我基本上都是随便写的,我把它写准有什么意义呢?在小说里从来没有什么是必须准确的,不能虚构的。真假在小说里是一个原命题,承认小说是假的,这是作者和读者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能否将这段话理解为你对于自己偏虚构立场的强调和证明?

双雪涛:“强调”这个词很重要,我很强调虚构,我觉得这非常准确。如果我们强调写实或者说寻求一种跟现实的对照,这不太容易开展工作。所以我一直特别乐于强调虚构的力量,这种力量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对现实的观察研究。但是当每个人都在研究现实,且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中时,那么让一切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一直想探讨的问题。

我觉得选取什么样的现实和怎么处理现实是小说创作中很关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通通放在虚构的文体里面去考察。另外,每当我们提到现实,现实似乎都显得非常强大,而一个虚构的个体是弱小的,所以我强调这个虚构的个体,也是为了能在强大的现实面前给自己加一点力量。

刘铮:在小说语言方面,对比之前的作品,你的文体似乎正逐渐变得松弛,与东北方言的气息、节奏也在拉开距离,请你谈谈在语言处理方面的考虑和体会。

双雪涛:第一个跟小说的长度有关系。像《刺客爱人》和《不间断的人》这两篇稍微长一些,我就会(有意)调节一下语言的节奏。另一个原因可能跟视角有关系,《不间断的人》这部作品里少年的、童年的视角比较少,所以人物的心境可能会不太一样。包括我自己的年龄也在产生变化,对世界的思考也在产生变化,这些都会反映在语言层面。作为作家,我觉得语言最重要的是首先得让自己舒服,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自己感到舒服了才能够把自己想说的东西,再通过文字这个载体释放出来。

刘铮:你在采访中提到对于小说创作没有特别强的规划性,那接下来你创作的方向是更偏向于AI题材,延续《不间断的人》的特征,还是更接近以前的写作风格如以沈阳为背景的作品,在这方面你有初步的想法吗?

双雪涛:这个完全没想过,得写一写才知道。沈阳作为我的故乡永远都会存在,只是我并不确定应该运用何种表现手法去描绘它。另外我在北京也呆了快八九年,在北京经历的一些事情对我来说也有影响。我觉得只要往前写,就能展示出一个作家在本阶段对外界的一些反映或是其心理层面的一些东西,这是作家的一个幸运——如果他能持续写,就能一直留下自己想法的轨迹。

原标题:《这本小说集里,你没见过的双雪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