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向史而新】绿色崛起正青春——大兴安岭全面停伐十年记

2024-04-01 17: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加格达奇林业局

小编心语:

向史而新,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后,以更加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向未来奋进。这篇来源于《大兴安岭日报》的文章记述了十年间大兴安岭停伐后的发展历程,面面俱到又重点有加,融入了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感悟,今年是停伐十周年,站在过去与未来交汇点,以“新”的目光凝望历史,亦从历史中窥见“新”的剪影,号召所有林业人接续奋斗,勇毅前行,全面贯彻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在挑战中谋发展,奋力跑出林区转型振兴加速度,不断开创兴安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

十年前,大兴安岭作为曾经的国家重点木材生产基地,自开发建设之初,历经50年采伐,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3亿立方米,伴随过度采伐,大兴安岭树龄结构严重失衡,森林质量严重下降,生态功能不断弱化,森林资源曾一度陷入危困。为使大森林能够休养生息,2014年4月1日起,大兴安岭地区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数以万计的林区职工放下斧头放下锯,转岗投入到保护生态的工作之中,由“砍木人”转为“护林人”。

经过十年的努力,大兴安岭统筹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保护得更好”“维护生态安全”“牢固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的殷殷嘱托,坚持用最坚决的态度“护绿”、用最科学的方式“用绿”、用最严密的制度“管绿”、用最有效的措施“增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经济等接续替代产业,走出了一条依生态转型、靠生态兴区富民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八万里兴安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2010年,在松岭林业局壮志贮木场,采伐的木材摆放整齐,等待被运出大山

停伐后,林区职工转岗投入到保护生态的工作之中,由“砍木人”转为“护林人”。图为塔河林业局绣峰林场营林专业队在进行抚育作业。

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十年前的今天,大兴安岭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作为国家商品材重要生产基地的大兴安岭林区,“一木独大”的历史在此刻终结。

这十年,对于有着“祖国绿色宝库”美誉的大兴安岭,是极不平凡的十年。在经历了全面停伐的阵痛后,大兴安岭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

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秉承生态文明理念,带领兴安人民奋勇拼搏,筑牢绿色屏障,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转型振兴的绿色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这是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抓发展、促转型、保民生,现代化新兴安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这是一张举国瞩目的答卷——生态立区、绿色崛起,吹响维护“生态安全”的“集结号”,荣获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就是最好的证明。

听,松涛阵阵是兴安人铿锵步伐的和声;看,莽莽林海铺陈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推进的优美画卷……

(一)砍树支援国家建设

停伐筑牢生态屏障

1964年,国家根据当时经济建设形势的需要,以“会战”形式开发大兴安岭,并将大兴安岭定位为国家重点木材生产基地。

为支援国家建设,大兴安岭人无私奉献。

从开发建设到全面停伐,大兴安岭累计为国家生产木材1.3亿立方米,产量最高时约占全国的1/4,上缴利税78亿元。

50年的采伐,使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质量严重下降,生态功能不断弱化,树龄结构严重失衡,中幼龄林面积占到69%。乔木林平均每公顷只有77.46立方米,林木平均胸径仅为11.5厘米,以珍贵树木为优势的森林群落已所剩无几,基本处于无木可采的状态。

全面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让大森林休养生息,势在必行。

全面停伐后,巩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地位和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成为大兴安岭的主要任务。林业生产由以木材生产和资源管护向资源管育转变,林业企业职能由生产经营向公益事业转变,林区经济由完备的森林工业体系向多元的生态经济体系转变。

对于大兴安岭人来讲,那些耳熟能详的木材生产成为过往,所有的荣誉都成为建设现代化新兴安的催征号角。

雄壮的“顺山倒”号子、堆满木材的贮木场、满载原木的运材车从此走进历史。

壮士断腕,全面停伐,涉及到林业职工转岗、分流,涉及到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和整个林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面对新的抉择,宁负万钧重,也要杀出一条生路,成为兴安人的共识。

经过十年努力,大兴安岭统筹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特色经济等接续替代产业,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社会功能齐全、经济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林区。

截至2023年,我区活立木总蓄积量达6.4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688.52万公顷、森林蓄积6.30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6.26%,较停伐前分别增长了1.03亿立方米、29.24万公顷、1.06亿立方米、4.14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年均增长1000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持续性恢复增长,为实施国家生态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凝心聚“绿”

守护绿水青山

全面停伐后,林区的出路在哪里?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大兴安岭在构筑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中的重要地位。

十年间,全区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生态保护得更好”“维护生态安全”“牢固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的殷殷嘱托,坚持用最坚决的态度“护绿”、用最科学的方式“用绿”、用最严密的制度“管绿”、用最有效的措施“增绿”,坚决扛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不论是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发展民生事业,都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十年间,大兴安岭全面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崛起”的强区战略,走出了一条依生态转型、靠生态兴区富民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八万里兴安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造林与护林并重,生态修复成果丰硕。本着“宜造则造、宜补则补、宜抚则抚、宜改则改”的原则,通过实施人工造林、森林培育、抚育等措施,森林资源蓄积快速增长,占比98%的天然林林龄结构、树种结构和林地生长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提升迅速。生态修复已从一般性保护修复向提质增效转变、从单纯量的增长向森林质量精准修复转变。从停伐至2023年,全区生态修复面积达3131.72万亩,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由2014年的81.05立方米增加到91.52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守护绿色家园。“锦鳞在水,香菌在林;珍禽在天,奇兽在山。”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生动写照。雪兔、狍子、狐狸大白天就在林间路上闲逛;飞龙、苍鹭、绿头鸭等珍稀鸟类在枝头嬉戏、在水面翱翔;黑熊、野猪携家带口在森林中悠闲地漫步觅食;在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获得东北虎活动痕迹……从红外相机捕捉到的影像来看,我区新增鸟类23种,曾一度难觅身影的貂熊、原麝、紫貂和麋鹿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踪迹再现。巡护栖息地、检查经营寄递企业、发放宣传资料等维护生物多样性举措的大力实施,营造了珍爱野生动植物的良好社会氛围。

打造优美生态环境,碧水蓝天入画来。十年来,我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全区连续5年无重污染天气发生,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9.5%。地表水质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区土壤安全利用率100%,实现城乡垃圾、污水一体化处理全覆盖,人居环境整治走在全省前列。漠河市、塔河县、呼玛县先后获得全国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漠河市荣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凸显,为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贡献兴安力量。本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目前全区已探索出一条从木材生产到生态保护,再到生态产品供给转化和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引擎。2021年,经中国林科院评估核算,我区森林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每年近8千亿元,年涵养水源量157.78亿立方米,固碳量1656.94万吨。通过数字和货币的形式精准量化,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凸显,这是对践行“两山论”的生动诠释。

十年间,大兴安岭人矢志不渝绿色坚守,用一支支如椽巨笔,描摹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画卷:郁郁葱葱的万顷林海覆盖大地,浓墨重彩的生态底色下,一幅生机盎然的发展蓝图跃然眼前。如今的兴安大地,绿水青山本色更浓,“金山银山”成色更足,“生态家底”越来越厚,富民路子越走越宽。

(三)产业发展 多元化转型百舸争流

“不砍树,咋过活?”

“挂锯停斧”后,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

昔日“挥斧人”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引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踏上了林区转型振兴发展的新征程。

十年间,经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一大批适合林区转型发展的新兴项目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构建了林下经济、寒地测试、新能源等生态主导型产业发展格局。

项目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经济兴。

一批又一批固根本、利长远、强支撑的项目如火如荼持续推进,兴安大地处处脉动着大抓项目、大抓产业、大抓发展的强大气场。

呼玛县100MW风电项目、醉美龙江331边防路塔河县景区连接线工程、2023年省地两级推动重点项目建设136个……一个个项目的陆续落地,奏响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一个好项目的落户,不仅能带来“真金白银”,更能撬动一整条产业链的升级。

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要实现换道超车,就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我区积极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2023年,大兴安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增速为16.2%,位列全省第一;“大岭政企云”被评为全省“具有标杆示范作用平台”。

寒地测试产业释放“热效应”。“两核、一心、多场”是我区确立的寒地测试产业发展新格局,累计已有40余家车企、1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台车辆前来寒地试车,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迅猛发展。

电商产业点燃可持续振兴“新引擎”。全区现有电商产业园、电商孵化器、众创空间共11个,地区电商产业园入驻的北极珍品汇、焦点科技、林海明珠3家技术服务企业,辐射带动全区电商发展,2023年实现线上销售额3300余万元。“互联网+电商”打破了地域性限制,为我区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林下经济千帆竞发,绿色生产力打造生态金饭碗。停伐后,我区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林区三问”,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林下经济。林禽、林畜、林蜂、林菌、林果、林药等特色产品早已走出大山,享誉四方。在呼中区,从食用菌养殖到偃松子、杜香、红豆等林下产品深加工,形成了融合发展产业链,林下“冷资源”“绿品牌”带动了“热经济”。我区100余种产品亮相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签订中药材组培育苗基地等项目总金额达3.66亿元。

浪奔涛涌千帆竞,潮平岸阔万木春。如今,放眼兴安大地,无论乡村还是城市,一个又一个好项目、大项目如雨后春笋,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的强大力量,一幅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八万里兴安大地徐徐展开……

(四)立足优势 生态旅游风帆正劲

站在全面停伐十年后的今天,回望来时路,“挂锯停斧”的兴安人也曾有过困惑和迷惘。转型发展,路在何方?

以前靠山吃山,砍树卖钱,现在靠山吃山,得有个新的吃法。兴安岭上千般宝,不砍树来也赚钱!

兴安待客不用酒,捧出绿色就醉人。春看杜鹃花海、秋观五花山色、盛夏避暑赏极光、冬季赏冰乐雪体验极寒,拥有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冰雪、大氧吧等资源要素,我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从卖木材向卖风景转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成为停伐后兴安人的共识。

思路决定出路,我区抓好顶层设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着力念好“山水经、冰雪经”,不断擦亮“神州北极·大美兴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明确发展方向,大力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按照“一核三线五区”旅游空间发展布局,依托整合鄂伦春、鲜卑祖源等少数民族文化,加快文旅产业集聚,促进“神州北极·大美兴安”旅游全要素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业态群。全力打造“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旅游名片,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双翼齐飞。

坚持爆品思维,改革创新打造文旅品牌新形象。节会展赛搭台、旅游经济唱戏,北极光节、冬至文化节、开江主题文化周、国际森林自行车赛、冰雪汽车越野赛、极昼马拉松赛等,已成为享誉全国的精品节赛活动品牌,“漠河舞厅”等话题关注度突破68亿次。

“神州北极·大美兴安”已经成为国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北极村着力打造“寻北”“找冷”特色品牌,开发出“中国最北点”等特色打卡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深度体验。谈及村里的变化,北极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刘存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年,飞机通了,火车增开了很多列,旅游业越来越火,回来经营民宿、餐馆、山特产品店的村民也逐年多了起来。”

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兴安人吃上了“旅游饭”,真香!

(五)普惠民生 宜居宜业宜发展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回首停伐十年来,我区在全力稳增长的同时,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件件民生实事深入人心,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

翻开民生成绩单,一串串数字真实有力。仅2023年,就确定回应民生诉求项目148个,先后完成实施低温区域改造工程等民生项目108个,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2600余件次。一串串惠民数据、一个个惠民项目、一项项惠民举措不断兜牢民生底线、提升民生温度,勾勒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厚重印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地委、行署、集团公司始终将改善百姓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全区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寻找“堵点”、破解“难点”,有效解决了一系列群众遇到的烦心事:“单元楼破损的门把手、破裂的下水井盖修好了”“街巷路面有了新面貌”“路灯在黑夜中照亮了回家路”……

十年间,民生保障持续发力。全区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实现“十九连增”,城乡低保实现“十七连增”。争取到省教育医疗领域援边人才98人,与浙江海亮教育、大庆实验等4所名校开展合作办学;与上海瑞金医院、哈医大一院等省内外15所医院建立了医疗合作关系,成为全省首个制发二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的地市。实施交通基础设施项目48个,新建4G、5G基站290余个。

十年间,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改善百姓居住环境。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区投资1.18亿元,改造8个老旧小区101栋楼,改造面积25.0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4000户。加区居民张艳娥深有感触地说:“改造后,上下水管道更换、楼道粉刷、屋顶防水、道路硬化、楼前楼后绿化……看着心里敞亮,住着舒心!”

十年间,建设公益性公墓回应百姓期盼。全区先后投资4000万元建设公益性公墓,选择松岭区等地作为生态树葬试点,规划生态树葬园区4处。如今,生态树葬、厚养薄葬已成为林区新风尚。

十年间,产业富民鼓起了林业职工腰包。通过“林业局+企业+基地+职工”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种、养、采、加、服等产业,并鼓励职工多渠道发展自营经济,形成了网红电商、商贸服务和运输服务等多业并存的喜人局面。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使职工收入稳步增长,2023年在岗林业职工年均工资较2020年提高2.46万元,增长了56.68%。

十年间,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行走在兴安大地的一个个村庄,映入眼帘的是农家小院整齐干净,村头巷尾整洁有序,到处是一派新时代新农村生态优美、环境宜居的喜人风貌。“不仅村里环境更美了,生活也更加便利,尤其是新建的厕所干净又卫生。”呼玛县三卡乡沿江村村民陈兴龙笑着对记者说道。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兴安大地上,民生保障正成为最厚重的发展主题,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账单,一项项暖心的惠民工程,绘就了一幅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美好生活新画卷。

风雨多经,矢志不渝;关山飞渡,行稳致远。

停伐十年,八万里兴安波澜壮阔,转型发展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前景可期,信心满满。

在地委、行署和林业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下,兴安儿女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攻坚克难,快马加鞭,紧弓满弦,在危机中抓机遇,在挑战中谋发展,奋力跑出林区转型振兴加速度,不断开创兴安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

南瓮河公安分局全面开展巡河行动,护航生态安全。

扑火演练中,扑火队员离舱集结。

长安汽车在漠河开展寒地公路场景测试。

游客正在体验“马拉爬犁”。

双十一期间,我区特色农林产品在电商平台畅销。

大兴安岭超越野生浆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灌装生产线。

南瓮河湿地“龙”字景观。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本版资料片均由赵子敬 陈卫和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迪 李日东 程泓淳提供)

原标题:《【向史而新】绿色崛起正青春——大兴安岭全面停伐十年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