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赘婿兴家:刘希仲家族群像及明初苏州的粮长制

2024-04-08 07: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愁予

注意!!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岁月悠悠,渺无际涯,众生湮灭于其中,幸赖文献之留存,我们于今方能窥见冰山之一角。墓志,是指记载逝者生平事迹的石刻,这既是逝者蜉蝣一生的身后定论,又难免蕴含历史信息于字里行间,是遇见历史绝佳的文献资料。

藉此清明,恰逢慎终追远之际,通过阅读墓志来认识逝者是追怀先人的方式之一。吴文化博物馆于近日所展出的《刘希仲墓志铭》和《刘希仲妻王氏墓志铭》所讲述的即是明初苏州长洲县一对夫妻的故事,细细勾勒之下,笔者发现他们的故事其实远要比墓志铭中的寥寥数言更长(两篇墓志铭全文附于文末)。

招贤婿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对于苏州长洲县金鹅乡的刘家来说注定是愁云密布的一年。刘家主事人刘曙在一年内连续失去了自己的双亲,哀毁骨立,但为了彰显父德母慈,使其事迹不坠于地,刘曙在悲痛之余仍精心寻人为其父母撰写了两方墓志铭,萧萧冬夜,孤灯难眠,不知刘曙伏于案前阅读这两方墓志铭时,眼前会不会闪过其父其母的一生呢?

刘希仲及其妻王氏墓志铭

刘曙之父刘希仲,号南溪。其祖父刘三甫,父亲刘彦英皆定居于常熟梅林,刘希仲幼时亦于常熟梅林长大。《刘希仲妻王氏墓志铭》中曾提及“希仲巨姓,世有哲人”,据说刘希仲自小“敏于学,习礼,尤晓音律”,可知刘希仲自幼便接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因此,于孝礼之道耳熏目染之下的刘希仲从小便显露了优秀的品格,墓志铭赞誉其为“事亲,能致其晓;爱兄弟,能致其友。䖏交朋友,重信义,倜傥有志,宗族器重之”。声名远播之下,长洲县金鹅乡王家向刘希仲投来了青睐的目光。

刘曙之母,即刘希仲之妻名为王洲贞,世居长洲县金鹅乡。据明正德年间所修《姑苏志》可知,金鹅乡在长洲乡北,管都十三、十四和十五,正与常熟毗邻,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刘希仲能与王洲贞相遇的原因。但事实上,刘希仲与其妻王洲贞之间并无太多爱情故事可言,两人的相遇缘于一次招婿。王家“自曾大父以下,皆读书习礼,力耕畎亩,求禄以耀于世”,到了王洲贞之父王甫通这一代已颇有家资,王洲贞也从小便得到了良好教育,据说她“少贞静,动止恭详,剪结刺绣,织纴缝纫,不教而能”。或是出于宠爱女儿的原因,再加之王甫通并无儿子,王甫通便决定让王洲贞“长在左右”,即为王家招一位良婿。常熟梅林或与金鹅乡相去不远,刘希仲之名王甫通或也早已知晓,可待王甫通真正见到刘希仲,心中又顿生此子不凡之感,一段姻缘就此结下。

长洲县县域图

事实证明,王甫通的眼光确实独到。刘希仲虽是赘婿,但却事王氏双亲如己亲,奉孝道,行礼仪,朝夕如故,片刻不敢怠慢。此外,刘希仲来到王家后便承担起了治家置业的责任,王甫通“事无巨细,一切委之”,表现出了对刘希仲的充分信任,刘希仲亦未辜负王甫通的重托,在刘希仲的经营之下,王家家门愈隆,产业愈盛,逐渐有成为一地之望族的趋势,无怪乎王甫通会感慨道:“吾虽无子,幸得佳婿,是亦犹有子矣”。

王家在刘希仲的经营下愈发兴盛,这从当地有司推选刘希仲为粮长即可看出端倪。粮长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匠心之创,在中国古代,基层官府负责征收当地的税赋并押运至相应的地方,这其中便难免少不了贪官蠹吏从中鱼肉百姓。朱元璋起于布衣行伍之间,对贪官蠹吏深恶痛绝,为了防止他们鱼肉百姓,便创立了粮长制。所谓的粮长制,就是在江浙等地依照粮食产量划出不同的地区,一般以地产万石为一区(因此粮长又被称之为万石长),并于该地区中推选家境优渥,品德高尚之人担任粮长,粮长的职责即是负责向百姓催缴税粮,并组织人员押运至京城等地,这称之为“民收民解”,官府只需督促粮长而不需要与百姓直接打交道,这就避免了地方官府的过多参与,而使得百姓管理百姓,充分发挥了基层治理的作用。

刘希仲能够担任粮长,既是王家地位财富的反映,亦是对刘希仲高尚品格的肯定。事实证明,要想当好一位粮长绝非易事,对刘希仲的考验很快便来了。在刘希仲担任粮长期间的某一年里,长洲县收成欠佳,遂导致了大规模饥荒,百姓几乎无以度日,但即便如此,官府不顾百姓死活,依旧督之甚苛,百姓鬻妻卖子,破家以输者比比皆是。刘希仲身为粮长,虽有督促百姓缴纳赋粮之责,但他同样不忍看见乡里百姓家破人亡。在王洲贞的支持之下,刘希仲出家中所积余粮为百姓填补上了税粮亏空,墓志铭描述彼时“民以赖安”,但刘希仲却毫无德色。

刘希仲与王洲贞育有一子,即刘曙,字启东,号梅庄。在刘希仲和王洲贞的教导之下,刘曙不仅继承了孝道,更是掌握了生财有道的窍门。刘曙之子刘珏的墓志铭中说刘曙“弘毅有谋,善继述,辟产广业,延师教子,家日裕而声日起,遂长乡赋为邑望族”。从《刘希仲墓志铭》和《刘希仲妻王氏墓志铭》的撰写者中可以一窥刘家彼时的地位与名气,王洲贞墓志铭的撰写者陈继曾在明初担任过五经博士,与明初大臣杨士奇相善,又于宣德年间负责撰修两朝实录,可谓一方名士。刘希仲之墓的撰写者则为长洲尤安礼,官至贵州左参议,亦是一方名士。由此可见,刘氏家族在刘曙时在长洲已是举足轻重的望族,这当然与刘曙的经营谋划脱不了干系。

刘希仲之孙刘珏的墓志铭

刘曙的能干促使刘希仲早早就将家事委之,而他本人则与其妻畅游于田圃山水之间,幅巾黎杖,访友寻亲,快活无比。在乾隆年间所修《长洲县志》中就曾记载刘希仲之孙刘珏曾陪同刘希仲游玩于两京之间,可见刘希仲的晚年是比较闲适的。因为墓志铭的记载有限,要想过多勾勒出刘希仲和王洲贞的故事实属困难,读碑至此,我们只知道在宣德二年正月十二日的那天,王洲贞结束了自己祥和幸福的一生,刘希仲之于失去爱妻,刘曙之于失去慈母,肯定是悲痛至极的。为了彰显母慈,刘曙不惜派人至京城乞求陈继撰文。就在安葬完王洲贞不久,刘希仲在同年十月却突然中风倒地,遂至不起,追随其妻而去了。

刘希仲与王洲贞虽然离开了他们的亲人与故土,但是他们身上的纯良温厚却如春风化雨般浸入了子孙后代们的心中。其子孙在耳熏目染之下,皆饱读诗书,以奉行孝道礼仪为目标。祖先之德荫蔽子孙,在刘希仲、刘曙和刘珏三代人身上有了具象化的表现。

教有方

刘希仲与王洲贞只育有一子,即刘曙,刘曙娶吴氏,生有二男二女,长子名刘珏,次子名刘璧,长女名刘素,次女名刘洲清。刘曙之孝节前已多有言及,其妻吴氏据说也是有妇行孝德,在他们的四个子女之中,属刘珏事迹最详,名气也最盛,在刘珏的身上,可以清晰的看见其祖父和父亲的影子,并且刘珏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远远超越了刘希仲和刘曙。

刘珏,字廷美,生于永乐年间,长于刘希仲和刘曙左右,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刘珏曾经与祖父刘希仲畅游于两京之间,刘希仲难免会对刘珏产生影响。刘珏从父辈们那里继承到的,首先便是纯孝恭谨之道。据《刘完庵墓志铭》所记载的事略可知,刘曙生病时,刘珏便日夜长伴于左右,侍奉汤药,直至刘曙康复。吴氏患疮疽之病,刘珏毫不嫌弃地用口将脓水等吸出,不久吴氏便得以痊愈。对身边的兄弟姐妹,刘珏作为大哥亦是关爱有加。刘珏的妹妹刘素,嫁给了一个名为周瑛的人,但周瑛早死,只留下孤儿寡母孤苦无依,刘珏便为其置买田地以赡养之,众兄弟姐妹之中,刘珏与其弟刘璧的关系最为笃深。

刘珏像

刘希仲和刘曙饱读诗书,但却从未中过一二功名,在诗画歌赋方面亦不出名,刘珏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在科甲功名中小有成就,并且在诗画歌赋方面尤其出色。刘珏少时,明初著名的能吏况钟恰好就在苏州担任地方长官,况钟对刘珏的才华颇为赏识青睐,便意欲招揽刘珏为吏,但刘珏认为为吏不如走科甲征途之道,遂毅然入乡学读书,并成功于乡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顺利地进入了太学读书。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刘珏被任命为浙江清吏司主事,正式踏上了仕途,墓志铭中记载刘珏“以父祖取号义,扁其居曰‘清白’”,可见刘希仲和刘曙之德对刘珏的荫蔽。

清白二字,自然并非自夸之言。刘珏任官之后,以清白二字约束自己,时常三省其身,凡一切攀附不法之举,刘珏皆拒之门外。曾有莆田县丞、无锡县令皆行不法之事而被告发,为了逃避惩罚,他们二人分别携带二百金和五百金前去贿赂刘珏,但毫无意外地皆吃了刘珏的闭门羹。天顺年间,刘珏升任山西按察使佥事,奉命督察当地的屯田事宜,史载“所至振风纪,革奸弊,群卫敬惮,军民畏爱之”。但或许是出自于某些原因,刘珏此时已厌倦官场而想念起了丘壑山林,因此在这不久之后,刘珏便辞官南归,据说离任时仍有千人相送。虽然仕途短暂,但刘珏的出色表现也令他赢得了世人的称赞,王鏊就赞誉他是“操履清白,人不得以私干之”。

《清白轩图》刘珏 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仕途上的止步促进了刘珏在文化上的精进。据说刘珏回到家乡之后,在自己的别院后面修建了名曰“小洞庭”的花园,亭圃香榭,石林流水,刘珏时而与宾客故人留连于上:“酒酣赋诗,落笔如雨。而尤工于画,颇自矜,惜得其手迹者,皆为宝玩”。此话并非过夸之语,刘珏在诗画的方面早就超越了其父亲和祖父,在诗词方面,刘珏尤善七言,风格多以唐代李邕为学习对像,风格清丽,时人以“刘八句”称之。王琦称刘珏的诗在景泰、天顺年间乃是吴中之最,徐有贞更是对刘珏赞不绝口:“刘郎诗高画亦高,当代不独称诗豪”。诗词之外,刘珏亦擅长作画写字,但传世作品不多,比较著名的有《清白轩图》《山水图》等。明代吴中画派之盛,尤以沈周等人最为著名,但其实刘珏比沈周年长,且二人相交甚好,刘珏晚年病重时,沈周就作有《有怀刘完庵》《哭刘完庵》等作。沈周亦曾受刘珏绘画风格的影响,因此也有人称刘珏为吴门画派的先驱。

明 刘珏 《山水图》 利弗尔博物馆藏

《山水图》后的题字,简单的记载了刘珏的诗画成就

刘珏凭着高尚的人格与精湛的诗画天赋名冠吴中,其在继承父辈遗风的基础上将刘家的名望推向了巅峰,史称“郡邑大夫已下咸敬礼之,岁行乡饮,则先书敦请,必欲得公与席,而诗坛文社,搢绅逢掖亦推让之”。这看似是刘珏一人之功,但实际上,若无刘希仲和刘曙二人的悉心教导以及经营家业,刘珏的成就或许会大打折扣。《刘希仲墓志铭》和《刘希仲妻王氏墓志铭》的出土让我们对刘珏的成长之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任粮长

在刘希仲众多的身份中,最值得历史学家关注的就是他的粮长身份。在明初,粮长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既是民,又与官联系紧密,处于官民之间。在洪武年间,朱元璋甚至还会召见赴京的粮长,如果该人品行纯良,能力出众,朱元璋就会当场赐予此人官职。能够担任粮长之人,大多是一地的富绅豪族,刘希仲之所以能够成为粮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继承了王家的家业。

在王国平先生编撰的《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和苏州博物馆编著的《苏州博物馆藏历代碑志》中,姓名可考的粮长共有十五人:陈景详、程启南、金氏、管君士、吴敏达、王孟吉、姚克承、管士能、吴敏才、管惟学、陈景祯、陈均、陈允坚、夏彦仁和翁昱。在这十五人中无一人不是富绅大户,程启南是因为其妻“素饶赀产”,管士能家中是“力勤既久,居有广室,业有恒产”,吴敏达其妻过氏治家有道,遂使“内政纷然,治之井井有条。以至纺绩丝红缝衣幂酒之事,靡不致勤,虽劳勤弗辞。自是家业日裕,甲于乡里”,姚克承的祖父擅于经商,家中收入岁累过巨,吴敏才亦是因为“有司以其家素饶裕”,才选吴敏才为粮长的。

姚克承墓志铭关于粮长的记载

之所以只有富绅豪族才能够担任粮长,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大姓人家在乡里素有名望,催征赋税徭役时既熟悉情况,又能够以身作则,一呼百应。当然,粮长虽与正式的官吏有别,但凭借着职权之便,依然享有不少特权,因此这也是不少富绅豪族愿意担任粮长的重要原因。据《明实录》记载,不少地区的粮长就有听讼甚至独揽司法的权力,如明朝监察御史张政言就在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上疏说:“(粮长)兼预有司诸务,徭役则纵富役贫,科敛则以一取十,词讼则颠倒是非,税粮则征敛无度”,可见无德粮长在地方上的危害。这些还只是法定权力之外的,粮长还享有不少法定特权,如犯死刑至流、徙等罪,皆可纳款赎罪,即交纳罚金抵罪。

另一方面,朱元璋之所以会选择富绅豪族担任粮长,岂会想不到这些地方豪族依然会与官府勾结,中饱私囊呢?但实际上,尽管粮长制依然无法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但富绅豪族担任粮长对于官府的好处就是,一旦赋税徭役的征发出现了问题,这些富绅豪族无法从百姓那里催缴到充足的赋税,那么他们就必须出家中所积填补上这些亏空。在刘希仲其妻的墓志铭中曾提及长洲县的一次饥荒,这令他们心生不忍而出家中所积替乡人支付了当年的赋税,这固然是一种美德的体现,但即使他们并无慈悲之心,在官府的严厉督促之下,他们也可能在无所奈何之下选择同样的选项。

替乡里百姓支付所欠税赋常常写入墓志铭中,借此来彰显逝者的纯良品格,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却是粮长有义务替百姓填补税粮亏空。如程启南在担任粮长后,其妻劝告说:“富有者,众之怨也,富而不能施惠于人,此致怨之由;反之,怨何自而生?”所谓“施惠于人”应当就含有替人缴纳赋税之意,又如管惟学“尝往役于公,百家之长、万石之寄,愿出已粟以助赈济,则凡几巡矣”,这些以慷慨著称的粮长事迹被立石刻碑以昭示众人,在表彰其个人的同时,又蕴含着明初乡里对粮长的道德约束与教化,它们无形之中在提醒着后来者,什么才是一名真正合格的粮长。

粮长在从官府手中接过了那象征权力的身份之后,相应地也面临着昔日官府所需要面对的困境,抛去荒年不论,就算是在平常年份,也需要无时无刻与所谓的刁民做斗争。如常熟金氏担任粮长时,“民有猾悍逋税者,熙远不能不激于中而怒之”,后经金氏其妻的劝解,金氏才稍稍冷静下来。也正是因为现实中有如此之多的困境,而官府又常常督之甚苛,因此粮长对于某些富绅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如陈均在担任粮长时“由是忧形于色,夙夜助勤靡宁。岁终,仅得先众以完,乃跃然喜曰:‘今幸脱督饷者之笞辱,且吾年日就衰,纵死无憾耳。’其谨身类如此。”可见粮长一职对陈均身心的摧残,再如吴敏才自担任粮长后:“持心公恕,夙夜孜孜,上不亏于国赋,下不至于侵”。

也正是因为粮长拥有诸多职务利之便和面临着诸多挑战,能够做到上不负国家,下不侵百姓的人则多为有司乡人所敬重,如陈景详在担任粮长时,乡里的情况就是“末民安其业,而税赋无后期,役无滥烦,理人之是非情无枉抑,人多贤之”,其余如夏彦仁、姚克承、陈景祯、管士能在乡里皆有名声。但粮长制度的实质是将部分政府职能转嫁到了基层百姓身上,这的确可以发挥部分“民治”的作用,但所谓“民治”的权力来源依然与传统无疑,久而久之,所谓的“民治”就会愈发与传统合流,沾染上传统官吏的不良习气。此外,尽管权力与义务皆转让给了基层百姓,但相应的配套设施却没有建立起来,职责划分更是不明,担任粮长所要付出的成本逐渐大于获得,粮长制因此而日渐崩坏。在明初的洪武、永乐和宣德年间,粮长制尚能运行,此后日渐崩坏,直到万历年间张居正实行改革,“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粮长制便名存实亡了。

夏彦仁墓志铭中关于粮长的记载

结 语

历史无情也有情,在前仆后继地湮灭在历史中的众生来说,刘希仲及其妻子无疑是幸运的,至少这个世上留下了他们于此于斯的痕迹,但这也并非是无缘无故的。刘家优良的家风荫蔽刘曙、刘珏等后人,并在刘珏身上大放异彩,刘珏的成功又使得祖先之德得到彰显,所谓的家风,从来都不是不可捉摸、可有可无之物,它蕴含于言传身教之中。

碑刻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阅读性,从它立碑那一刻起,就意味着随时都会为人所观赏与阅读,因此在立碑前,碑文的撰写也会经过多道工序、多人之眼,直至确保被挑选进碑文中的每一件事都能反映逝者之德。因此,墓志铭所反映的有选择的人生,是被建构的历史。刘希仲的纯良品性使他成为了粮长制的设计者,他的功绩被勒石以记,其替乡人输粮纳税的事迹被从他的一生中挑选出来而加以赞誉,背后所隐含着的即对后世粮长的教化。刘曙之意起初可能并不包括于此,但刘曙等人在按照彼时主流价值观塑造刘希仲形象时,又在无意之间成为了彼时价值观的宣传工具,这自然更加有利于后世粮长制的维持。

附录:

附录一:

刘希仲墓志铭

刘希仲,以宣德二年十二月七日卒,以今年三月□□葬于金鹅乡业字圩之原。其孤曙以未能昭扬先德,日夜疚心,于是以沛郡朱初之状拜而请铭。按状,希仲讳寔,姓刘。氏世居苏之琴川人,大父讳三甫,父讳彦英,母张氏习有善□。希仲幼聪,敏于学,习礼,尤晓音律。事亲,能致其晓;爱兄弟,能致其友,䖏交朋友,重信义,倜傥有志,宗族器重之。长洲县著姓王通甫氏,见其举止不凡,遂馆于甥室,通甫喜曰:“吾得佳婿也”。家事无巨细,一切委之。希仲事外舅外姑如事父母甘□之奉,恭敬之礼,朝夕唯谨,既殁。衣虔葬祭皆合乎礼。永乐癸未,有司以希仲为粮长,遇荒歉,民无以输租,徵科稍缓,郡县皆责之。谓其妻女曰:“民□□甚,又何思加箠椘以逼迫乎?盍斥吾之所有以代输之”。于是乡里皆赖之以安,而希仲无德色也。居乡䣊间恂□,谨厚治家,严而有恩,内外斩□,人无间色。晚年家事付之于子,幅巾黎杖,盘桓亲旧间以自适。一旦中风□作,遂至不起,卒于丙午十月二十一日,享年六十有二。娶王氏先卒,子男一,即曙也,娶吴氏。孙男二,曰珏,娶高氏,曰璧,女二曰素,适周瑛,曰洲清,在室。曾孙女一,贞奴,尚幼。呜呼!有济人利物之心,特患䖏旦而所施,不慱耳然,随其所䖏而□以顺乎天。其不谓之在人,君子也哉!曙有学,有守克继父志者也,铭曰:

□积厥躬亲延子嗣,我作斯铭以昭后世。

前朝□大夫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尤安礼撰。

附录二:

刘希仲妻王氏墓志铭:

翰林院五经博士庐山陈继撰文

赐同进士出身翰林庶吉士东鲁孔友谅篆并书

宣德二年正月十二日长洲刘希仲之妻王氏殁,其子曙以武陵顾易先生所著行状,遣人走千里之外至京师,乞铭其母之墓吁。曙可谓能子矣,为子而欲显其亲,扬声于永久者,君子当成其志也,铭可以靳乎?按状主,氏讳洲贞,父讳通甫,母秦氏,世居苏之长洲金鹅乡也,自曾大父以下,皆读书习礼,力耕畎亩,求禄以耀于世。王氏少贞静,动止恭详,剪结刺绣织纴缝纫,不教而能。既长,父母爱之,欲其长在左右,遂婿于名门,得琴川刘希仲,即辟甥馆以延之。希仲巨姓,世有哲人,目染耳濡,洽乎礼义,而其志崇行洁,不偶常流,蔚然有故家风度,通甫喜曰:“吾虽无子,幸得佳婿,是亦犹有子矣”。及通甫殁,希仲治业益昌,门第益大,惠于人,义于乡。永乐癸未,岁涝凶荒,民苦饥馑,粮赋莫□所出,有司督贡之。希仲适为粮长,曰:“视民之若是鸟,忍加□□□督责哉”。王氏辅之,即出箧笥所积以振,民赖而安。奉母□□□□老,不衰于宗,省甘旨之奉,未尝使人为之,虽䖏富饶,不以□□□,即惟□勤,自将相夫,余四十年而未见有暴戾怠惰之气,见从□色于于□,其可谓有常矣。生子男一人,即曙,犹秀拔伟杰,聪敏好学,年二十余,即可代父理家,□官□养亲志,故希仲得与王氏偕乐于田圃而不知,年之駸駸,入□高□也。曙娶吴氏,有妇行,孙男二,一曰珏,曰璧,珏娶高氏;女二,□素,适周瑛,洲清,在室。洪武戊申二月三十日,其生之岁也,寿□六十,其享之年也。殁后六十二日,壬寅其葬之日也,业字之原。其□之斯也,铭曰:

事其亲敬且诚,相其夫柔长且贞。于□硕人庶用昭于铭。

参考文献:

1. 唐力行、徐茂明:《明清以来徽州与苏州基层社会控制方式的比较研究》,《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2. 胡铁球:《粮长权力体系构建及其与地方官吏的权力冲突》,《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4. 王国平:《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5. 明(钱榖)编:《吴都文粹续集》,清钞本

李光祚修,顾诒禄等撰:《乾隆长洲县志》

6. 时鹏飞:《明代碑志文本的形成、流变与传播》,《文献》2024年第1期

原标题:《赘婿兴家:刘希仲家族群像及明初苏州的粮长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