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过了2000多年的清明寒食节,竟然跟山西介休一个人有关?

2024-04-09 18: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底图来源/图虫创意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尤其是每年清明前后,人们总不会忘记虔诚地祭奠祖先。

缅怀先人的方式很多,踏青扫墓,烧纸焚香,植树插柳……是全国大多数地区都盛行的祭祀习俗。

然而对于山西介休人来说,清明节前的一日,人们还保留着禁烟火,只吃冷食的习俗。相较于传统的清明节祭祀方式,这里的仪式感更为庄重、肃清。

这一天也被称之为“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01清明节和寒食节并不是同一个节日

很多人分不清清明节和寒食节,认为这不就是同一个节日吗?

其实不然。

清明节大概源于周代,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是一关键的节气,天气渐暖,适宜春耕春种,所以出现“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俗谚语。

而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名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介子推与其母亲雕像 图源/介休市委宣传部

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有这样的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这个故事详尽地阐述了介子推与寒食节渊源: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后母骊姬的逼迫下被迫流亡。介子推一直伴随重耳左右,甚至在危难之时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给重耳熬汤喝。

介子推跟随重耳流亡 图源/网络

在外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到晋国继位。

论功封赏功臣时,介子推却被晋文公重耳遗忘,然而介子推并未与之争辩,选择背着母亲到绵山上隐居。待晋文公醒悟,带人前往绵山寻找,本想通过放火烧山引出介子推母子,不料却将他们活活烧死。

介子推与母亲被重耳放火烧死 图源/网络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重耳下令将“绵山”改称为“介山”,还下令家家户户不能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由此形成了中国节日民俗中的一个重要节俗——寒食节。

绵山脚下,山西介休,也因介子推休逝于此而得名。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相近,习俗也相较一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渐渐融合,寒食变成清明的别名,被人们当作同一个节日来对待。

而作为寒食节的发源地,山西介休也被称为“清明寒食之源”。

清明寒食之源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素材库

02在介休,体验舌尖上的寒食节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南依太岳、北临汾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城。

历史上,介休曾先后出现了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所以,介休也素有“三贤故里”之称。

在介休,与寒食节有关的传统和习俗被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下来。

节日期间的活动尤为丰富:禁火、祭祀、冷食、戴柳、踏青、植青、荡秋千、拔河、赏花等活动,民间还曾将寒食节列为第一大祭日。

古人的寒食节 图源/网络

吃“寒食”,是寒食节最重要的习俗。

虽然不让生火,但在灵巧的介休人手中,凭借朴素的食材也能变幻出丰富多样的“寒食”。

寒食节要准备的“寒食”分食品和供品。

寒食食品主要包括有寒食粥、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饧及各种入口清爽的凉拌菜等;寒食供品有蛇盘兔、面燕、枣饼、细稞、神餤等。

丰富的寒食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

食品中,最常见的是寒食粥,通常以大麦和麦芽糖熬制所成。

《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另外还有桃花粥、梅花粥、杨花粥、杏酪等,在古人眼里,万花皆可成菜饮,以鲜花入粥,是美食,也是雅趣。

桃花粥 图源/市井觅食记

在介休最常见的寒食饼就是子推蒸饼,俗称蒸饼。

子推蒸饼一般用白面做成,在擀面的过程中,会加入猪油、大葱、椒粉、胡萝卜等配料,经过折叠、压形后上锅蒸制,成品有点类似我们常吃的花卷。

子推蒸饼 图源/百度百科

饧,其实就是现代的饴糖,原料为麦芽糖。

“海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市远无饧供寒食”“粥香饧白杏花天”……古代人过寒食节必须有饧。

介休的饧食,做的是贯馅糖。麦芽糖经过120度高温熬制形成汤,经过“拉白”后使麦芽糖和空气充分融合,再灌入白糖、黑芝麻、杏仁、核桃仁、蜂蜜、桂花、青红丝等作为馅料,这是介休寒食节的特色食品。

贯馅糖 图源/介休市委宣传部

再配以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饮料,满满一桌寒食细数下来有二十几种。

人们在寒食节这一天吃这些冷的食物,以此来传承介子推“忠孝清烈”的崇高品格和传统道德文化。

丰富的寒食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

寒食供品就更丰富了,人们通常会提前准备,主要以各种造型的面塑为主,例如蛇盘兔、面燕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属蛇盘兔,这是一个兔子被蛇盘绕造型的面塑。

对于介休当地民众而言,蛇盘兔有两种内涵:一是兔子被蛇保护着,象征介子推在绵山上保护母亲的样子;二是蛇就是地上的龙,蛇盘兔象征介子推保护着晋文公。

无论是“忠”还是“孝”的解读,都饱含着介休民众对介子推高尚品德的认同及传承。

蛇盘兔 图源/介休市委宣传部

在介休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谚语:“蛇盘兔,必定富”。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尽孝尽忠,那么他必将得到神灵、祖先的庇佑,在日后成为生活幸福富裕之人。

因其象征的美好寓意,如今在介休当地婚礼、成人礼等民俗仪式中,也会蒸制蛇盘兔来表达对受礼者的祝福。

蛇盘兔等还会用作婚庆面塑 图源/介休市委宣传部

面燕,也称“子推燕”。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在介休方言中“燕燕”与“念念”同音,故当地百姓就以“燕燕”为其命名。

面燕一般蒸熟后会用柳条串起来,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或者作为扫墓时的供品,以此来寄托对千古先贤介子推的深切怀念之情。

面燕 图源/介休市委宣传部

还有用面团捏制成的各种飞鸟走兽,瓜果花卉等,提前蒸熟后再着色,组装成各色造型百态的供品。

这些供品,是介休人在传承介子推“忠孝清烈”的崇高品格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同时,也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寒食供品 图源/介休市委宣传部

2011年5月,介休寒食清明习俗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03寒食清明,传承千年

现在,人们追古思今,对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

在上海,清明寒食节的时候,人们有吃青团风俗。

青团又称艾团、清明团子,约始于唐代。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枣泥、或芝麻,蒸熟后色泽鲜绿,甜而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

青团 图源/图虫创意

在福建,闽东地区的人们清明时节流行吃芥菜。

将新鲜的芥菜与大米混在一起,再加上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焖熟,就成了一道香甘爽口的“芥菜饭”,民间还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芥菜饭 图源/小红书 作者/开心木兰

在厦门,有着“清明吃薄饼”的民谚说法。

用薄饼皮卷上各种蔬菜,作为清明当天的主食。当地人一般都喜欢在里面放海苔和蛋丝,还有芹菜、韭菜,寓意吃了更加勤(芹)奋、生命长久(韭)。

厦门薄饼 图源/详谈泉州府

在浙江,舟山人旧时上坟都会供奉一样特色点心——青饼,又称麻糍。

麻糍由当地特产糯米做原料制成,辅以豆沙、豇豆、油麻作为馅料。食用起来软而不粘、味香色好、饱食不腻。清明祭祀完毕后,要将“麻糍钱”分给周围的小孩食用。

麻糍 图源/浙江在线

在贵州,“清明粑”是寒食节当地人必吃的一样食物。

早期的清明粑做成月饼形状,馅心有火腿、豆沙、玫瑰、白糖等品种,食时用平锅放少许猪油,微火煎成两面微黄,香脆清甜可口。如今,贵州各地的清明粑品种随馅心的不同而纷繁芜杂,口味和形状也多种多样。

清明粑 图源/网络

在四川,成都一带的人们清明流行吃“欢喜团”。

用炒米捏做团子,再用线穿上,染上各色,取欢喜之意。旧时,在北门到欢喜庵一路都有人摆卖,清朝时期有诗《绵城竹枝词》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欢喜团 图源/网络

在安徽,蒿子粑粑是清明节期间限定的美食。

蒿叶焯水后,掺入米粉、腊肉、混合后捏成小饼,蒸熟后将两面煎炸至金黄色,外酥里软,还带有一股绿色野菜独特的清香。

蒿子粑粑 图源/小红书 作者/勿忘初心

在山东,青岛地区的人们清明时节要吃蛋饼,蒸“小燕”。

大家用燕子形状的面塑庆祝春天真正的到来,学生还要带鸡蛋送给老师,表达敬仰。而莱阳、招远、长岛等地方,人们还会食用冷高粱米饭,据说不吃就会遭遇冰雹。

蒸小燕 图源/山西人在四川

在北京,提到寒食节,“寒食十三绝”是相当有名气的。

足足十三种特色小吃,排场十足:驴打滚、艾窝窝、糖耳朵、糖火烧、姜丝排叉、焦圈、馓子麻花、豌豆黄、螺丝转儿、奶油炸糕、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和萨其马。

这些食品不仅味道独特,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每一样都是“独当一面”的存在。

北京寒食十三绝 图源/小红书 作者/京城毕哥

清明节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吃寒食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习俗。

人们利用对传统节日仪式的继承和延续,不仅是为了缅怀祖先、表达敬意,也是为了告别过去、迎接新气象。

无论来自何处,无论身处何方,用食物来表达人们在清明时节的哀思与寄托,全国都是一样的。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

[2]《寒食清明习俗多元发展源远流长》

[3]《寒食节:七种习俗,七种禁忌,一定要知道》

[4]《清明寒食节,各地吃什么?看完才知道老祖宗有多讲究》

特别鸣谢:介休市委宣传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