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会大美育|《东风西渐之外销瓷》公益讲座

2024-04-07 15: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上海观复学堂

首先啊,请大家来遥想这样一个场景:在17世纪上半页的某一天,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举办了一场聚会,他将来自红海港口的穆斯林饮料——咖啡,介绍给了他的天主教贵族们,他们用中国瓷器品尝加了糖的咖啡,然后再来上一支来自北美佛吉尼亚的香烟,享受吞云吐雾的乐趣。而加在咖啡里的糖,产自大西洋岛屿上的甘蔗种植园。有些贵族更喜欢来自南美的热巧克力,英格兰人则渐渐爱上了中国茶。

伴随着以地理大发现为序幕的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原本在很长时间内相对独立的各个大陆之间,由于贸易而逐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明清时期来自中国的瓷器,就是在这样的贸易背景之下,成为最重要的全球性商品之一。

其实,中国瓷器出口的历史由来已久,至晚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大家可能都熟悉前些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仅仅从这一条船里就打捞出几万件瓷器,可以想见,当时瓷器贸易规模之庞大。但直到15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因为当时中国和欧洲并没有直接贸易往来,瓷器通过阿拉伯人作为中间商,运送到欧洲,数量极为稀少。

清乾隆

珍珠地褐彩开光西洋风景图妇人耳海棠形盖瓶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后来伴随海上贸易的扩大,瓷器被大批量地从中国出口到欧洲,真正让瓷器在欧洲流行起来。说到底,对瓷器狂热的需求源自在技术上的差距。当时欧洲制瓷业和中国相比,落后了几百年,还无法生产出真正的硬质瓷。中国瓷器可是当时顶尖的高科技。欧洲人一看见来自中国的薄如纸的半透明的瓷器,上面还绘着精美的纹样,即使倒入沸水也不会开裂或者变形,用勺子敲一敲,竟然能发出十分好听悠扬的声音,真得是视若珍宝,喜欢的不得了。他们误以为瓷器是由十分贵重的贝壳、宝石之类的原料制作而成,所以瓷器刚登陆欧洲的时候卖得非常昂贵,被称为“白色的黄金”。

19世纪

釉陶西洋人物狩猎图大盘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随着大量的中国瓷销往欧洲,瓷器在当地传播逐渐进入相对“平民化”阶段,也就是瓷器的普及已经从更早的宫廷、王室降到贵族和富有的中产阶级。当时的人们都很喜欢在家中显眼的位置摆放瓷器。我们来看收藏在上海观复博物馆的一幅画,名字叫《老古玩店》。在画中的古玩店里,就摆放了各式各样的瓷器,而画中央的这位老先生,双手捧着一个青花盘子,他的目光,透过夹在鼻梁上的眼镜,落在盘子的底部。老先生看得非常专注,如痴如醉。

迈尔斯·博格特· 福斯特(英国 1825-1899)

水彩画《老古玩店》局部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中国的瓷器如此漂亮和贵重,当然也引发探索、研制瓷器配方的热潮。在18世纪初,德国的炼金术士终于破解了制瓷秘方,随后就设立了梅森瓷器厂。中国瓷器直接影响了欧洲瓷器的生产。不仅瓷器生产刮起了“中国风”,在建筑样式、室内装潢上,“中国风”也成为一种风尚、一种新的审美风格。在上海观复博物馆还陈列着一套18世纪英国乔治式样的黄花梨家具,这是按当时英国贵族要求,定制加工后,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这一套家具包含了椅子、书橱和柜子。

18世纪
黄花梨木乔治式座椅一组(中国制造)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在上海观复博物馆的第二个展厅——东西馆,静静陈列着几百件当年外销到欧洲的瓷器和家具。它们造型、主题丰富多彩:有专门为外销而诞生的广彩、有传奇的“克拉克”青花瓷、有关于希腊神话故事、宗教题材的各种欧洲风格瓷器、还有色彩斑斓的“伊万里”瓷器。它们当年经历海上的惊涛骇浪来到异国他乡,被无数双眼睛赞叹过、欣赏过;被不同的手摩挲过、使用过。如今又辗转回到故乡,静静地安置在展柜中。关于外销瓷器背后各自精彩的故事,将在本周举行的公益讲座中为您一一道来。

活动名称:《东风西渐之外销瓷》公益讲座

活动时间:2024年4月6日(周六)15:00-16:00

收费情况:免费

活动地点:上海观复博物馆临展馆

参与方式:持当日参观门票的观众现场登记后参加,坐满即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