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林教师翁强:我与学生共成长

2018-12-02 18: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提起北林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翁强,许多老师和学生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用心的好老师”“对学生影响很大”“有师德风范”,大家往往这样评价。

 
自2005年从日本留学归国来校任教后,翁强一直忙碌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并担任了多年大学生的班主任工作。他创建了北林第一个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指导的大学生获得了18项国际、国家、北京市等创新成果奖,指导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了8篇SCI论文,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杂志发表通讯4篇。

教学科研经历三十载,尽管在学术上成绩斐然,也曾于2016年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但最令他欣喜的,始终是每个学生的成长。“用责任心和仁爱之心,帮助学生成长,是我的追求。”11月6日,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二层办公室里,略带东北口音,笑容爽朗的翁强坐在桌前,提起学生、教学、科研,他如数家珍,眸子里闪动着灵动的光。“学生取得这么多成绩,我发自内心的高兴,这么多年,其实也是我与学生共成长,他们的成长轨迹,也是我的成长轨迹。”

用心教学,让课堂“动”起来
一张泛黄的报纸照片,被翁强在手机里保存了好多年。

1987年7月,他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大学毕业前夕,写了一篇题为《我还是要选择做教师这一行》的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头版,表达了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在当时引起了较大反响。如今,看着这些年代久远的铅字,翁强说怎么也没想到,以这篇文章为起点,自己还真把教师这行做了几十年。

可也许,正是这份青春时期深植的教师情怀,让翁强对讲台、对学生有着天然深沉的爱。

他的身份很多,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动物学科负责人,基础动物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名师,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指导教师。他的学术成绩斐然,长期从事野生动物生殖生理学和比较内分泌学研究,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局和教育部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从2005年在我校任教以来,听过他课的学生数不胜数,很多已成长为领域内的中流砥柱。而不管日常事务多么繁杂,他也一直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实践着诺言,力求将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务系统页面里,学生们对翁强上学期教授课程的评价出其的一致,那就是“非常满意”。“讲解耐心细致,善于引用例子来增强记忆”“旁征博引,生动有趣,上课非常投入”……学生们留言评价。
学生李埰明对翁强的日常教学印象深刻:“他的课堂从来不是‘满堂灌’式的课堂,他经常会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获取,比如布置一些兴趣话题,让同学们借助互联网进行知识获取和整合,同时也会组织讨论课,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李埰明看来,正是这种课堂上的积极鼓励参与,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给一届又一届学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相比在办公室,翁强更喜欢在实验室工作,和学生朝夕相处,甚至吃午饭大都会和学生在一起,第一时间为学生解决问题,指导他们学习、科研和生活,他乐此不疲。

“以前没有个人办公室的时候,我就搬个凳子,坐在实验室里,随时跟学生交流。”之后在学院支持下,他创办了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从工资里掏出5000元作为初始经费,购买了实验用品。寒暑假,他举办创新实验培训班,指导学生科研训练。如今,实验室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一批批优秀的本科生从这里走出——他们有的在国内知名高校清华、北大、复旦、中科院等继续深造,还有多人到国外留学,足迹遍布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的耶鲁大学等名校。

勤恳育人,培养学生扎实科研功底
除了教学形式丰富、授课风格幽默、态度亲切和善,这些几届学生共同的“翁强印象”,让学生们更加受益终身、难以忘怀的,还有翁强对他们科研道路的鼓励与推动。

午后刚过,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一楼的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里,已有不少本科生忙碌的身影。实验室左侧,有一面特别的墙,上面密密麻麻贴着从这里走出、奔向世界各地的学生们寄来的各式精美明信片、照片,上面写满了对恩师、对母校、对实验室的祝福,以及不少学生发表重要论文期刊的封面。另一面墙上,悬挂着“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字样的牌匾。

“累的时候,我就喜欢看这面照片墙。”翁强说,看到学生们的笑脸,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现在学生从大一、大二开始就可以进入实验室,我们给他们一个小型的研究题目,或者鼓励他们申请学校、北京乃至国家的科研创新项目,通过这些科研实践活动,让他们逐渐学习到科研的方法,科学的思想,在这方面打下很好的基础。”翁强说。

日积月累,从实验室里诞生的科研成果滚雪球般出现,数量、质量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更重要的,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在心底埋下了科研的种子,体味到了科研的魅力。直到今天,不少从这里走出去的学长学姐,仍爱跟师弟师妹们提起“那些年”的故事。

2009年10月11日,翁强(右一)带领学生参加国际学会。
现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任副研究员的盛夏,是最早受教于翁强的学生之一。通过2007年的大一暑期社会实践,盛夏等学生了解到过去繁殖的野生达乌尔黄鼠对农牧林业造成了危害,产生了做调控野生达乌尔黄鼠生殖内分泌生理学研究的想法。翁强一方面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想法,一方面指导他们克服困难,最终北林一篇本科生SCI论文顺利诞生,用盛夏的话来说,“正是第一篇论文的鼓舞与激励”,有了他之后科研道路的不断开拓。

沈勇,曾获第三届全国梁希优秀学子奖,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后。大一时参加了实验室活动,对东北林蛙冬眠前输卵管特异膨大形成林蛙油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不断探索与研究,他和研究小组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际、国家和北京市的创新成果奖项,先后在日本、美国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结果,大四时在SCI源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刚上大学,就接触和参加了创新团队,让我对生物学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凤伟还记得,在学校时自己与创新团队曾参加“挑战杯”校内选拔赛,是翁强老师的参与讨论,让他们苦苦未定的参赛作品方案有了实验思路,整个团队的热情被点燃,他们迅速拟定了实验计划,最终团队斩获首都“挑战杯”决赛一等奖。“坚持与毅力,是我从这个‘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学到的第一件事,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

为人师表,永葆做老师的“初心”
翁强喜欢教师这行,是兴趣使然,“我的人生已经走过这么长的路了,现在回头想一想,做教师,是出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研究野生动物,同样也是我的兴趣和爱好。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就会很开心。”

翁强常说,“多付出一点,多辛苦一点,多用心一点,多努力一点”,以此作为他教学经验与体会的总结。他认为,所有的教师都应该不断读书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尤其是生物学这种最为前沿的科学。现在,他还在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梳理、归纳,完成“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理论课教学研究,以及关于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师。”在与大家分享获北京市教学名师表彰的感受时,翁强说,这份荣誉同样属于学校和学院,就他自己而言,感觉离教学名师的高标准、高要求还差很远,荣誉是对他几十年教师生涯的鞭策和激励,也将成为他今后不断奋斗的目标。

科研打算上,翁强一直在从事野生动物生理学研究,未来,他希望我校学生能在揭示野生动物重要生理过程机理方面做出一些成果。“目前,发达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早已深入人心,现在倡导的是人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这可能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另外,我们在野生动物福利方面也想做一些工作。”

三十年前毕业之际,回眸母校校训“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留学回国踏入北林,秉承教学理念“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现在,身为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委员,身处党员先锋模范岗,翁强时常感慨“初心”这个词:再回首,初心不忘,看今朝,使命牢记,要努力做“四有”好老师,唯有继续前行。

“我总觉得做老师是一个良心活,在学生身上付出多少,学生就能获得多少,看到他们取得骄人的成绩,我由衷的感到幸福。”翁强的话语朴实而坚定,道出老师们的心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