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志载冀往】孤竹、令支古国演绎了伯夷、叔齐的故事

2018-12-03 08: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父丁孤竹罍
说起三代时期在今河北省东北部建立的两个小国——孤竹、令支,必先说到山戎。

山戎

山戎是我国春秋时期北方较强大的少数民族,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据史书记载,山戎部族以“射猎禽兽为生”“随畜牧而转移”,经常联合侵犯中原,成为燕、齐诸国之边患。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兴兵救燕伐山戎,灭掉令支、孤竹山戎部族,约战国晚期,山戎逐渐销声匿迹。

据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记载:春秋时期,中国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戎族是少数民族的一支,不仅人口数量大,而且居住地区广,并逐渐从西方迁至东方和北方。山戎是戎族众多分支中的一支,由西方迁往北方居住。事实上,山戎自为一族,在春秋战国前一度相当强大,在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曾建立了孤竹、令支、屠何、无终诸国。

有史料记载,山戎人伴随游牧,逐渐开始了农耕。山戎曾栽种冬葱和戎菽,享誉塞北。《钦定热河志》载:“戎菽又名胡豆,种出山戎,北土甚多,百谷之中最为先熟”。“戎菽”即今称之为豌豆者,“冬葱”即今称之为大葱者。这是山戎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的历史贡献。

孤竹古国

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的孤竹国(初步认定位于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商封墨台氏为君。孤竹国是今冀东地区与令支国并列的一个地方政权,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之一,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前660年)。它的出现标志着今冀东大地已从蒙昧和野蛮状态中苏醒,从原始社会跨进了文明的门槛,是今冀东地区文明史的开端,距今约3600多年。

孤竹国是北方一个位于商朝边境的小国,其统治区域在冀东和辽西一带。早期疆域,西至今唐山市迁西兴城镇,北达凌源、朝阳、老哈河,东抵锦西,西南至乐亭、滦南、唐海等地。东临渤海,西边和燕国接壤,南边是齐国。1973年,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的铜器上,有铭文“觚竹”的字样。这就表明孤竹文化的发达和孤竹地域的广阔。
商周时期的文化堆积和文物遗存最为丰富,而这恰好是孤竹国的繁盛时期。11个文化层中出土了大量鬲、罐、瓮、盆等生活用器的碎片。

伯夷、叔齐

孤竹国留给历史的最有影响的事件,应是伯夷、叔齐的故事。孤竹国是商王室所封的诸侯。传说孤竹国君有两位儿子伯夷与叔齐,伯夷为了让叔齐继承王位,离开国都,谁知叔齐知道后也跟随而去,当时正是商纣无道、武王伐商之际,伯夷、叔齐听到武王伐商的消息,一起赶去劝谏武王,认为周伐商是以下犯上的逆行。周武王没有听从,一举攻入朝歌(商都,今河南淇县),结束了殷商的暴虐统治。伯夷和叔齐以商遗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下采苹(一种野菜)而食,有一天,碰到一个老丈,老丈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二位以不食周粟标榜自己对前朝的忠心,但是你们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道理吗?你们虽说不食周粟,但是你们吃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吗?”二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意不吃,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下。

伯夷、叔齐被誉为古代的大贤人,忠于商而耻为周臣,以气节为重,饿死前还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吁磋徂兮,命之衰矣!”哥儿俩还有“夷齐让贤”之佳话,后人皆仰之。孔子说:“古之贤人也”。孟子说:“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韩非说:“圣人清若尧舜,行若伯夷”。屈原也歌曰“行比伯夷,置以为像也”。历代帝王更是对伯夷、叔齐倍加歌颂。孤竹国还为后人留下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至今,冀东一带还有孤竹国、孤竹城、阚各庄殷商遗址、书院山(夷齐读书处)、首阳山等古迹名胜。其中首阳山位于迁安市南,现在叫岚山,据《迁安县志》记载,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的地方就在迁安的岚山;山上有一山洞,就是伯夷、叔齐的住所。

学术界对孤竹国名称的来源有几种解释:一是“孤竹”亦写作“觚竹”,“觚”是青铜制的酒器,“竹”是用以记事的竹简,二者反映了这个诸侯国的贵族生活和文化发展水平。二是根据《急就篇》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所记,认为“觚”和“竹”同为书写用物。三是直接理解,北方地不产竹,“孤竹”就是竹子稀少的地方。第四种解释,“孤竹”是一根竹子,代表男性的根,是一个坚挺的男性阳具,当为氏族图腾。
伯夷、叔齐

令支古国

令支国在今迁安、迁西和滦县北部地域,基本上与孤竹国同时期存亡,是个小诸侯国,古称“令支”。一说为山戎所部建立,一说曾一度为山戎族统治。秦时为离枝县(故城在今河北迁安县东),属辽西郡。汉朝改离枝县为令支县,属幽州辽西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撤令支县,并入阳乐县。辽天赞二年(923年),自定州安喜徙俘户,安置于今迁安地,称安喜县(故城在今迁安市区东北,与定州安喜县并存)。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喜县为迂安县。

“令支”地名的始源有几种说法:一是来自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殊物产。“令支”是当时境内到处可见的野生果树——杜梨。因杜梨树枝多生木质尖刺,刺长约2厘米,对于人类行走、爬树、采摘果实多有不便,给人印象很深,由此人们常说“梨枝”,而少说“梨树”。“令支”即“梨枝”谐音演变而来。至20世纪上半叶,在迁安、迁西各地仍处处可见杜梨树。解放初期,阎家店乡有个自然村叫“杜梨树”

二是来自崇鸟的先商部落分支。远古令支部落崇拜鸟图腾,以其鸟鸣声“令支”(音铃奇ling qi)获得族名、部落名。

三是西来“令人”活动之地。五六千年以前,我国的大西北居住着一个叫“西羌”的部族联盟。按照《说文》的解释,“羌”字从羊、从人,那么“羌”人就是西方以游牧为生的牧羊人。而住在青海省的大通河流域的“令人”,就是这个部族联盟中的一个以羚羊为图腾的部族。后来,随着陕北高原的黄帝部落联盟沿北洛河流域迁到黄河北岸的山西晋南及河北等地时,西羌族中的炎帝部落联盟也沿渭水东迁来到中原,一部分“令人”随之来到运城盆地。夏商两代,“令人”就在运城盆地繁衍生息。周灭商后,河东“令人”被迫迁徙。其中一支辗转迁徙到河北滦县、迁安等地,被称作“令支”,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华夏族,少部分还远徙朝鲜、日本等境外之地。

四是源于黄帝之妃嫘祖。令支地域从黄帝开始就掌握了养蚕、剥茧、编制技术,故其名。后演化为地域名称。

五是来源于生殖崇拜。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中的男根崇拜,以“梨枝”来象征男根。

野生果树——杜梨

责任编辑:共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