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铜锣谣”的时代传唱——解读新时代双拥的黄冈实践

2024-04-10 16: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97年前,一首“铜锣谣”掀起大别山区革命热潮,湖北黄冈44万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投身革命。

这里曾爆发著名的黄麻起义、诞生了3支红军主力部队、走出了223位开国将帅……

“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的光辉历程,铸就军民同心、同仇敌忾的不朽丰碑。

进入新时代,“铜锣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接续传唱、愈发嘹亮,这里军政军民始终坚守双拥初心,在传承和创新中前行,大力提升军民凝聚力和部队战斗力,谱写了新时代双拥黄冈实践的崭新篇章。

2023年3月,黄冈军分区组织官兵参加驻地义务植树活动。李智政 摄

厚度:崇军尚武情怀血脉传承

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观音阁村,家家户户厨房里至今挂着一个用帆布做的“拥军袋”。

“这是祖辈们拥护和支援红军的历史见证。”村支书秦秋平介绍说,在革命战争年代,祖辈们宁愿自己缺衣少食也要支援红军抗战,每次做饭前习惯性从准备下锅的米里面抓一把米放入袋中,以此积少成多,再集中送给红军当军粮。

“不光是送粮拥护红军,为了革命胜利,全村还有55名红军壮烈牺牲。”秦秋平说,现今的“拥军袋”,不仅是村民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习惯,更是红色精神的铭记和传承。

“红色是黄冈最鲜亮的底色。”市委主要领导说,多年来,他们把赓续红色血脉作为双拥的固本工程,大力弘扬“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始终把广大军民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为把红色资源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黄冈出台地方性法规《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对全市1017处红色文化遗址和576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落实保护措施;深入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加快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顺利开园,大别山红色旅游区被列为全国12大红色旅游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等25个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党史军史教育的大课堂,《黄麻起义》《大别山上筑忠魂》《红色印记》等百余部红色著作成为全民阅读的必备读物,《红槐花》《铜锣》《红安永远红》等反映黄冈军民同仇敌忾的红色影视和实景剧激荡人心……

守望这片红色的精神高地,矢志强军报国的远大志向在一代又一代黄冈儿女的血脉里绵绵流淌。

在“全国第一将军乡”乘马岗,革命后代郑尊元家庭祖孙四代接力参军的故事成为当地流传的佳话。

“你是家族中第四代军人,到部队要听党的话,加油干。”2013年6月大学毕业后,郑尊元的儿子郑欣应征入伍。从小聆听爷爷参加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战斗故事长大的郑欣,到部队后处处不服输、凡事争第一,当兵第二年就加入了党组织。2020年7月,郑欣参加第十九批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先后获得“四有优秀士兵”“和平使命勋章”等荣誉。

2023年7月,黄冈市“拥军先锋号”公交车正式开通。李智政 摄

营造铭记红色历史、崇尚革命英烈的浓厚氛围,既是对光荣传统的赓续弘扬,更是构筑崇军尚武情怀的不竭动力源泉。这些年,黄冈各级党委政府通过不断改进提升全市烈士纪念设施宣教功能,大张旗鼓举行新兵入伍欢送、老兵退役欢迎仪式,上门悬挂22万块光荣牌,为一等功臣郑子谦、何国辉等1984名现役官兵送立功喜报,开展“全军十大英模画像”进校园、“最美退役军人”学习宣传等系列活动,社会各界对军人职业的认同度、尊崇感持续提升,4年来全市5503名高中以上学子踊跃参军入伍,“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在黄冈早已成为全民共识、时代强音。

速度:练兵备战的事一刻不耽误

一次保障协调,让驻训官兵亲眼见证了拥军支前的“黄冈速度”。

2023年4月,获悉某部千里机动到黄冈驻训,市双拥办联合黄冈军分区第一时间启动拥军支前方案,组织交通、水利、海航等部门召开协调会,先后为驻训部队解决训练码头、官兵住宿、用水用电、油料供给等事宜,确保了驻训部队一进驻就全面展开训练。

“真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把我们出发前担心的问题都给解决了。”驻训官兵们发出共同感慨,结束一天高强度训练之后能及时洗上热水澡是我们以往驻训的“奢望”,到黄冈驻训真有回“家”的感觉。

“只要部队有需要,地方就要全力以赴、拥军支前,全面助力部队战斗力提升。”在创建全国(省)双拥模范城动员大会上,黄冈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语重心长、满怀深情。

部队备战需要什么,地方支前就保障什么。近年来,黄冈制定《关于退役军人工作服务部队备战打仗责任清单》《拥军支前工作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把拥军支前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推动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齐抓共管、各级职能部门各尽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每年召开党委议军会、军地联席会研究部署拥军支前工作,制定军地互提需求、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先后为驻黄部队解决自来水增压、市电扩容、营门口安装减速带等难题49件。

“影响部队战备的事,一刻不能耽搁。”2022年3月,因一处公交终点站设在驻黄某部队营门旁边,公交车停靠和调头有碍部队战备出行。得知情况后,市双拥办及时协调市公交公司,本着方便群众、有利部队的原则将终点站就近迁移。“保部队出行就是保战斗力。”站点的迁移,得到了周边居民的一致理解和支持。

“该办的事坚决办、能办的事马上办、难办的事协同办。”这是黄冈各级党委政府在支持部队练兵备战上保持一贯的态度和作风。

2023年12月,退役军人在黄冈万达示范商场老兵驿站参观学习。李智政 摄

今年1月,浠水县人武部向县委县政府报告,驻地某部队部分用地与当地村镇土地使用权交叉且存在权属争议,始终未办理不动产证。了解情况后,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专班联合开展权属调查、争议调解等工作。为确保确权取证信息真实完整,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工作专班对土地来源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整理完善17份土地相关资料和记录,当年底该部军用土地权属事宜就得到妥善解决,达到了部队、地方、村民三方满意的效果。

温度:社会化拥军直抵官兵心坎

坐上“拥军先锋号”婚车是一种什么体验?一场以“缘聚大美黄冈,情定水上劲旅”为主题的现役军人大型集体婚礼给出了答案。

2023年9月9日,驻黄某舟桥部队集体婚礼在即,但60对新人的婚车一直没着落。“请官兵们放心,婚车由我们负责安排。”协调会上,市公交公司负责人现场表态。婚礼当天,装扮一新的6台“拥军先锋号”公交车准点迎亲。“军人的荣耀,军装的分量,军婚的幸福。”一次难忘的迎亲,让官兵们切身体会到了一座城市爱军拥军的温度。

2023年9月,驻黄冈舟桥某部队60对新人乘坐“拥军先锋号”公交参加集体婚礼。李智政 摄

“拥军先锋号”公交是黄冈双拥的一张名片,每天穿梭在城市之间,“弘扬爱国拥军光荣传统”“爱军就是固国防”的车厢标语,在潜移默化中激活了社会各行各业爱军拥军的一池春水。

近年来,黄冈着力构建政府领跑、军民同心、全民参与的社会化拥军大格局,围绕解决官兵“后路、后院、后代”问题,健全完善《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安置分配暂行办法》《现役军人子女义务教育优待暂行办法》《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等政策,先后安排军人、烈士子女299人就读重点学校,82名军人、烈士子女享受中、高考优录加分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游园实施方案》,黄冈全域97条公交线路、87家A级景点对全国持优待证对象免费优待。

满腔热忱关心关爱、实实在在解决困难,一座城的大爱直抵军人军属心坎。黄冈成立“拥军联盟”,重点打造万达双拥示范商场、奥康双拥步行街,涵盖商业零售、餐饮住宿、金融服务、医疗康养等行业的230家单位,承诺凡是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持相关证件均享受5至9折优惠。“企业拥军,就是要让军人军属的获得感成色更足。”翻阅一笔笔优惠记录,黄商集团党委副书记陈小燕说,加入联盟以来,仅集团总店对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惠金额34.5万元。

“如今虽已年迈,但作为‘军属之家’的主人,我将继续发挥余热,为军属分忧、为军人鼓劲。”罗田县“军属之家”创办人王开明29年情系国防、初心不改。据了解,自1995年建“家”以来,当地先后有200多个军属主动加入“军属之家”这个大家庭,大家在农业生产上互帮互助学技术,在生活上相互照应解愁事,帮助60多个贫困军属家庭走出困境;200多名现役军人与“军属之家”保持书信往来,其中50多名战士在部队立功受奖、入党考学、转改士官,许多战士在书信中称他为“家乡指导员”。

王开明29年来家国情怀的沉淀,“有心里话儿相互说、有高兴事一块乐、有困难一起帮,给子女添动力不拖后腿、给政府添光彩不添麻烦、给军属添荣誉不抹黑”的工作方法暖了许多军属的心窝窝,2020年他被表彰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

甜度:为了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黄冈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驻守在这片英雄土地上的广大官兵,牢记“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政治嘱托,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争当红军传人。

有一种心安叫看到人民子弟兵。在黄冈,这种心安的来源,在于哪里有需要,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

2020年7月,9轮强降雨袭击黄冈大地,全市多地受灾,汛情步步升级,险情接连不断。一时间,援黄驻鄂部队、驻黄舟桥某部队、武警黄冈支队和全市民兵预备役人员相继投入战斗。考田河畔转移受灾群众、荆竹河堤封堵溃口、长江干堤排除散浸、长河陨阳段脱坡抢险……“跟我下水”“我不累,让我来”,与洪魔昼夜鏖战一个月,2750名官兵和9000多民兵英勇无畏,用行动兑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铮铮誓言。

黄冈地处长江中游北岸,境域江河湖库星罗密布和山多林密的特点,每年抢险救灾任务的艰巨性。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来,黄冈军分区和驻黄部队、消防救援支队累计出动兵力2.5万人,转移或救助群众1.2万人,圆满完成驻地抗洪抢险、森林灭火等急难险重任务120余次,是人民群众一致称赞的“钢铁长城”。

今年2月份,黄冈遭遇冻雨、冰粒、纯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必须全力保障交通道路畅通和市民出行安全”。天蒙蒙亮,黄冈军分区、武警黄冈支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快速响应,迎寒而上,一场以动治“冻”的铲冰除雪战斗就此打响。各部队投入大型除雪车、铲车320台,固体融雪剂820吨,共清除积雪面积9.3万平方米,疏通结冰路段68.4公里,帮助110台打滑车辆脱困。以雪为令、随下随清、雪停路净,“关键时候还得是人民子弟兵”,过往行人无不为之点赞喝彩。

2024年2月,武警黄冈支队官兵参加驻地铲冰除雪任务。龚诚 摄

建功英雄战舰,添彩“第二故乡”。战斗巡航在深蓝航道上,黄冈舰全体舰员始终与黄冈人民心手相连。2022年9月,舰员代表跋涉千里,专门赴麻城乘马岗镇列宁小学,参加“八一爱民学校”揭牌和助学兴教活动,持续投入资金开展国防陈列室、战斗英雄墙、军事图书馆等6个项目建设,并为70余名困难学生发放奖(助)学金。

让革命老区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驻黄官兵始终铭记在心。

“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提及从“空壳村”到“实业村”的蝶变过程,红安县小丰山村党支部书记周从贵喜上眉梢,无论是发展大棚蔬菜还是种植香莲,探索绿色增收的路子都离不开黄冈军分区的大力支持。10年共建路,黄冈军分区累计投入160多万元,在发展绿色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2022年小丰产村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

长期定点帮扶22个村寨,与2000多户困难群众结成帮建对子,协调引进70多个扶贫产业,推选560名优秀退役军人担任“兵支书”,组建186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助力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征途上,黄冈大地军徽闪耀。一群群“迷彩绿”奋战在一线,与人民群众一道并肩战斗,谱写了军民共同缔造幸福生活的时代新篇章。

作者:林国兵 郭峰 王洪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