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有效释放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能

2024-04-16 18: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当前,消费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是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2023年12月11—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重点工作的靠前位置,强调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针对堵点精准发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人口数量与结构直接影响着消费市场规模,如何激发人口负增长下的内需潜能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中等收入群体是有效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规模、激发我国内需潜能的关键人群。研究显示,约占我国总人口数量30%的中等收入群体贡献了近50%的居民消费支出,预计到2030年,中等收入群体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将超50%,在整个居民消费中的贡献率将接近80%。因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将有效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带动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激发内需潜能。

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在中等收入群体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从消费趋势看,在原先注重满足消费数量的基础上,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更加注重消费品质的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追求更加丰富、多元,消费更趋个性化、品质化,千篇一律的商品已经不能满足这一群体的排他性需要,“传统衣食住行”在一定程度上趋于饱和,智能、绿色、健康成为消费新潮流。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需要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业态正在加快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对高质量、差异化和个性化商品展现了更高的消费倾向,有着较强的消费示范作用,容易形成市场消费热点,是社会消费潮流的引领者。

从消费能力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实现消费意愿、提升消费预期的经济基础,工资增长和财富增加是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预期的重要支撑。从实践来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就业相对稳定、生活比较宽裕、拥有一定的资产和财产积累,有动力且有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较强,是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重要消费群体。

从消费结构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由基本的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靠拢,渐趋享受型消费,消费结构层次升级明显,逐渐由物质性为主的消费转向服务性为主的消费。在物质消费方面,中等收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下降明显,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减小,用于家庭设备、衣着鞋帽、日用品等日常支出的比重逐渐上升;在居住消费方面,中等收入群体的交通通信、住房等耐用品消费支出持续增长,住房需求逐渐由安居型转向舒适性,越发注重房屋空间的宽敞性、内部装修的美观性、配套设施的齐全性;在服务消费方面,中等收入群体的文化、娱乐、旅游等消费支出比例大幅增加,外出就餐、文娱旅游、学习提升、医疗保健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稳步增加。

 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制约因素

以消费为主导有效扩大和更好满足内需,需要更好识别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制约因素。

一是中等收入群体总量仍然较小。根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改革促进与能力加强项目(TCC6)”阶段性成果《“十四五”期间培育和发展中等收入群体若干问题研究》可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30%,低于发达国家50%—75%的水平,距“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尚有较大差距。参考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我国要达到理想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激发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力,需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总量。

二是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有待提升,群体消费能力仍然较低。从收入水平来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呈现底端大、上端小的“金字塔”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采用国家统计局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当前我国大量中等收入人群徘徊于标准线下限边缘。从城乡分布来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分布不均衡,其中城市户籍人口约占3/4,农村居民和农业转移人口约占1/4,与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相比,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能力相对有限。

三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风险应对能力较差,消费意愿受到抗风险能力低的制约。从收入端来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数据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财产性净收入占比约为9.1%,差不多同一时期美国中等收入人群财产性收入占比为43.1%。由于家庭收入更多依赖工资,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更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与工作稳定性的影响。从支出端来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居住消费支出、医疗支出和教育支出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40%,住房、医疗和教育方面的负担导致中等收入群体的抗风险能力差,消费意愿受到抑制,极大地限制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

有效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水平

当前,扩大内需尤其是提升居民消费需求具有重大现实价值。中等收入群体兼具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二重要素,有效提升其消费水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聚焦重点人群精准施策,优化就业环境,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一是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拓展技术工人的发展路径,鼓励对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薪酬制、专项特殊奖励,并探索项目奖金、技术分红、成果转化等多重激励机制。二是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加大融资担保力度和纾困资金支持,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探索发放创新创业和稳岗就业补助、市场开拓补助、“专精特新”奖补等多项政府补贴,多措并举助力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三是对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积极推行城市落户负面清单制度,探索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随父母就学的机制,允许进城农民工持居住证在常住地享受同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其次,着力提高财产性收入,拓宽收入来源,切实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面对城乡居民的增收差异,考虑分别从金融投资增值和土地财产转换入手拓宽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一是提高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金融投资收益。鼓励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计划,拓宽城市居民股息、红利等财产性增收渠道;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进一步打通小额金融投资渠道,以负面清单为主要制度形式,规避居民小额金融理财风险。二是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快构建动态的宅基地进退机制,通过探索宅基地用地指标置换等方式扩大宅基地资格权的利用渠道;积极发挥宅基地和农房权利的融资功能,试点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的抵押贷款,引导农民通过租赁、委托、合作等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

再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保障力度,有效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从基本生活、居住成本、社保缴费等方面综合施策,降低中等收入群体预防性储蓄支出,释放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适度降低食品、药品、服装的增值税率,对婴幼儿及老年人用品等采取优惠税收安排,面向中等收入群体发放电子产品消费、智能家电消费等“定向型”消费券。对保障性住房在租售同权基础上探索租购转化,允许购房能力暂时不足但工资收入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把租金转化为购买资金,在缴纳租金达到购房额后能够转化为自有产权户。加快解决社保碎片化问题,推动实现社保全国统筹、异地结转,建立适应人口流动和就业多样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

最后,要契合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特征,充分激发消费潜力。中等收入群体对高质量、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商品与服务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是消费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拉动力。要积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搭建新型消费平台,构建新型消费孵化体系,创新产品供应链服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统计监测与评价研究”(22&ZD15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教授)

作者:王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