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极昼工作室”周航:突围自拆自建,如何操作独家选题?|解困报道复盘

2024-04-17 17: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成都中央花园二期的业主面对房子的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没有选择被动等待,而是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自拆自建。在过去的五年里,这些业主积极组织,通过两次投票来推动拆迁重建的进程,其中第二次投票的支持率高达99.9%。这一行动在国内尚属罕见,几乎找不到类似的先例。然而,那剩下的0.01%的反对声音以及政府的态度,成为了他们前进道路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3年八月一篇记录这一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作者周航的预期。报道不仅记录了开拓者们的故事,还深入探讨了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共鸣和讨论。

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注意到了这篇报道的爆火现象,并认识到其内在的借鉴价值,因此将其评选为典型的解困式报道案例。为了深入理解这篇报道的成功之道,深度训练营决定对其进行一次全面的复盘分析。我们将从如何寻找选题、如何撰写一篇既具有解释性又富有故事性的报道、以及自拆自建背后更深层次的故事等方面,与「极昼工作室」的作者周航进行对话,共同探讨报道的解困之路,以期为未来的报道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周航在郑州一烂尾楼现场

Q:您是如何发现这个选题的?

A:在探索选题的过程中,一次跟朋友的聊天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在一个论坛上,一位学者跟我朋友提及了成都中央花园二期的改造案例,友人又分享给了我。该案例中所采用的自拆自建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旧城改造策略,与传统的拆迁补偿机制截然不同,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渴望深入了解这一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内在逻辑,以及它对国内其他旧城改造项目可能带来的启示和借鉴。

在着手访谈之前,我进行了前期调研。我回顾了南京之前发生的一个较小规模的类似案例,并通过关注“中央花园二期”的官方公众号,对该小区自拆自建的历程和最新动态有了更多认识。当时,这一案例尚未受到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仅有成都当地的房产自媒体进行了报道,使得这一选题具有了一定的独家性和新颖性。

Q:您是如何接触到信源的?

A:在深入小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小区的官方公众号获取了业主委员会的联系信息,并以此为桥梁,接触到了积极参与其中的志愿者以及持反对意见的业主。

在准备访谈阶段,我并没有制定一份详细的提纲,只是对于访谈的方向和内容有大致的规划。针对不同的受访者,我设计了差异化的提问策略。面对志愿者时,我主要关注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以及小区在自拆自建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和问题;而对于持反对意见的业主,我则着重探询他们对自拆自建方案的担忧和反对的具体理由。

在访谈过程中,一些志愿者表现出了浓厚的交流兴趣,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三户明确的反对者,虽然起初预计可能会遭遇拒绝,但实际上有业主非常愿意接受我的访谈,就是稿件后来写到的一位阿姨,她不仅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还详细描述了她对小区现状的不满以及反对改造的深层次原因,为稿件增添了更丰富的信息和角度。

Q:您最初的行文思路是怎么样的?

A:在写作本文的初期,我设定了以成都中央花园二期的改造案例为核心,进而探讨其在更广泛范围内的推广价值和可行性。

我之前关注过旧城改造,对于许多设施陈旧、安全隐患重重的老旧小区,传统的解决途径是政府主导的拆迁重建,而中央花园二期所采取的自拆自建方式无疑是一种创新之举。我渴望深入了解,为何该小区未能采取传统的拆迁方式?若要推行这种改造模式,又会面临哪些政策层面的挑战和难点?

我的初步目标是清晰地阐述事件,将其打造成一篇以解释性为主的报道。与注重人物性格描绘和故事情感线的特写不同,本文更侧重于客观地呈现案例本身。因此,在写作时,我没有过多地渲染人物形象,而是选择了以时间顺序为基础,简洁明了地展开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直接而有效地向读者展示中央花园二期改造案例的全貌,以及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中央花园二期小区

图源:「极昼工作室」

Q:标题为什么强调“决定”这个动词?

A:在操作这篇稿件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希望在标题中凸显文章的核心价值——社区改造中居民合意的重要性。这与为老旧楼宇加装电梯的过程颇为相似,因为电梯的安装需要得到全楼居民的一致同意。在撰写这篇报道时,我们深刻感受到合意在小区改建中的关键作用。正是因为中央花园二期的居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沟通,才使得小区在改建问题上达成了高度的共识,这不仅是我们报道的价值所在,也是居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因此我们在标题中选用了“决定”这一关键词,以强调其重要性。

然而,目前小区所完成的仅是整个改造过程的第一步。接下来的第二步涉及到更为复杂的政策层面问题,这已超出了居民们的决策范围。因此,在标题的设定上,我们选择聚焦于居民们已经完成的阶段,以确保标题的事实性,同时准确传达出他们在这一阶段所取得的成就。

Q:您在访谈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A:最显著的困难来自于与业主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的对话。副主任年事已高,表达时略显含糊,对于个人生活的分享较为保守,且可用于访谈的时间有限。而主任则显得更加内敛,不太愿意展开深入的交流。鉴于这些情况,在撰写稿件时,我更倾向于引用志愿者的陈述和其他辅助材料来补充和证实业委会相关的信息。

随着访谈的不断深入,我意识到小区居民的真实态度与最初的假设存在差异。尽管业主委员会声称自拆自建项目仅遭到商户的反对,但实际的访谈中我发现,小区居民中存在不少担忧和质疑的声音。因此,在稿件中我特别注意保持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倾向于使用“业委会声称的支持率达到多少”这样的表述方式,以确保稿件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Q:在组稿时,您是否有舍弃的素材?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A:在稿件最终成型后,主编提出了宝贵的反馈意见,指出部分故事性内容占用了较多篇幅,尤其是涉及居民个人生活细节的描述,例如他们对新居的期望和想法。过多的细节可能会导致主题偏离,使得文章在情感上过于煽动。

为了保持报道的清晰度和专注度,我对稿件进行了必要的精简和调整。在修改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内容的紧凑和行文的流畅性,力求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毕竟,在当前以手机为主要阅读工具的时代背景下,一篇长达7000字的文章对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因此,我努力将文章压缩至更加适宜的长度,以便读者能够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更轻松地消化和理解信息。通过这些调整,稿件的整体质量得到了提升,既保留了解释性报道的深度,又避免了过度的情感渲染。

Q:您认为本篇稿件写作时的难点是什么?

A:一大挑战,即获取政府部门的声音存在一定难度,解决之道在于充分利用政府公开的信息和资源。通过引入专家的分析视角,我们可以在公共层面上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解读,并据此支撑和丰富稿件内容,从而引出核心论点。尽管这种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专家的见解对于政策解读至关重要,他们能够就案例是否具备推广潜力提供专业的讨论和评估。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够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部门声音的不足,使得报道更加全面和均衡。

Q:如何有效获取政府信息?

A:在进行报道时,优先考虑的是依托于特定行业或细分领域的专家意见,这是获取深度和权威信息的关键途径。然而,若专家资源难以触及,如我在本次稿件操作中所面临的情况,我会转而从政策文件切入。通过与业委会的副主任等对政策有深入了解的人士交流,我能够获得与政策相关的文件名称,并据此自行查找和研究这些文件。

此外,得益于我之前在城市更新领域的报道经验,我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基础性文件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为我在缺乏直接专家意见时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背景。

第三,我还会利用成都等地的网上问政平台,通过搜索相关的关键词,寻找政府对特定问题的官方回应。这些公开的答复代表了政府方面的立场和态度,是获取政府声音的有效途径。在无法直接访谈到政府官员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成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每个城市都有类似的网上问政平台,它们是连接公众关切与政府回应的重要桥梁。

Q:这篇报道和您之前做过的“解释性报道”在操作上有何不同?

A:该稿件最初的设想是写一篇以逻辑为核心的解释性报道,但在最终呈现上,却有所不同。通常,解释性报道依赖于严谨的逻辑推理来推进文章内容,而非侧重于人物故事的叙述。然而,我们平台的内容风格倾向于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传递信息,因此,这种写作模式成为了我们的常规做法。

与我们过往的作品相比,这篇稿件特别增加了对政策的深入分析。我认为,居民在过去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记录下整个改造过程显得尤为有价值。展望未来,其他小区在推动类似改造时,可能会面临类似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遭遇的问题也各有差异。通过详细记录这些经历,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参考,还能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改造项目中避免重蹈覆辙,更加顺利地推进工作。

Q:对于旧城改造议题,您认为这篇稿件所体现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A:在大型小区重建的复杂过程中,一个普遍而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这是因为,要想实现整个小区的拆除与重建,必须获得所有业主的一致同意,同意率需要达到百分之百。只要有一户业主坚决反对,就如同拆迁过程中遇到的“钉子户”一样,这个问题就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针对这一难题,这篇稿件提供了两方面的宝贵经验。首先,必须有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带头人,而这些带头人不仅需要具备足够的威信,还应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其次,动员广泛的小区业主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仅凭少数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如此大规模的重建任务的。这些年来,中央花园二期的业主们所做的努力正是这两点经验的生动体现。通过他们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只有当领导者和群众的力量得到有效结合时,小区重建的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Q:稿件引起了社会反响,对此,您有什么感受?

A:稿件发表之后,其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城市规划、旧城改造,乃至房屋问题与公众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能比我们先前所认识到的更为紧密。

这次经历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对于那些具有显著公共价值的选题,故事线索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清晰地梳理事件的脉络,深入挖掘选题在公共价值层面的内涵。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展现问题的实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引发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Q:作者如何把选题写好?

A:选题的定位和深入探讨,需要置于一个宽广的知识框架之中。以这篇报道为例,我们将小区改造问题放在整个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旧城改造的各种模式有所认识,还要对城市发展的整体进程有所把握。我坚信,只有清晰的思考,才有清晰的写作。如果作者本人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没有完全理解清楚,那么想要清晰地呈现给读者就无从谈起。

对于作者而言,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理解力的要求自然会越来越高。采写的经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长,但同样重要的是结合个人兴趣进行深入研究。如果能找到一个特定的领域专注挖掘,那么在选题的探讨上往往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实现事半功倍。

*文中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原标题:《「极昼工作室」周航:突围自拆自建,如何操作独家选题?|解困报道复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