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锐评 | 方于银:《流浪地球2》:多重精神之下人的定义

2024-04-19 13: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流浪地球2》:多重精神之下人的定义

作者:方于银

《流浪地球2》电影海报(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文基于影片《流浪地球2》所虚构的“数字生命”、“移山计划”等科幻假设,分析各种危机之下人类显示出的精神,从而探究人的定义。首先讨论了数字生命的利弊、意义,说明人本体的重要价值;然后从亲情谐振、乡土情结两个层面展开人类的特质描述;接着从“愚公精神”“牺牲精神”“团结精神”三个维度出发,展示人类精神内核中充满了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一面;最后从地球危机的化解和当今全球大环境出发探究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以及未来的世界大融合趋势。

一、数字生命--人本体的意义

如果能将意识存入数据,死后以代码形式永生,你愿意吗?影片中数字生命的设想,创新大胆却又荒谬可怕,其表达的是一种“未来生命观”。数字生命在另一种维度上满足了古代帝王追求的“长生不死”的追求,也是人们对待死亡现实的解药。拥有数字生命,既可以免遭与至亲至爱分离之苦,亦能永久地存在在世界上,有效化解了对于生命最终走向虚无的恐惧。

尽管在数字世界里人的自我意识可以得到永生。但,代码可以被篡改,可以被销毁,以数字为载体的生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之中的生命。人应该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肉体存在。对于生命存在的定义不应该只有意识、记忆的保留,而是包括了喜怒哀乐等敏锐的情感触角、生命历程中积淀的思想、底蕴等,这些都不是数字生命所能够承载的。影片中强调是以肉体人为本体的核心思想,一方面,人是重建未来地球新家园的主观基础;另一方面,肉体是所有精神思想媒介的最终承载物,是影片中主人公的行动思维。[1]

科学家图恒宇在女儿图丫丫临死前,将其意识接入数字生命世界。丫丫在代码的一代代运转迭代中,重复着2分钟的机械生命。然而,屏幕里的现象令人细思极恐:数字生命对于外界的一切反应都已经是客观代码的运行过程,而不再是真正生命的生理过程了。

就像数字生命开创者马兆所说的那样,人死了就是死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以科技的力量人为改变这一法则,一定程度上有违道德伦理,生命的界限会变得模糊,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丛生的乱象。影片中可以看到,到了大后期,“数字生命”计划被严令禁止,一切对此展开的研究都被视为违法越界。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曾经被视为幻想的机器人已经成为了现实,而未来只会涌现更多的高新科技,也许有一天数字生命时代真的会来临。当虚拟与现实的融合趋势愈来愈迅猛,我们唯有立足与现实,坚守真实的本质,不至于被科技化的浪潮所裹挟。

二、人们特有的情感认同

(一)情感谐振

影片中贯穿多条主线的各种情感令人动容。愈是危机来临,人与人之间愈能展现出深厚的情感联系。

亲情的力量亘古不变的强大。图恒宇对于妻女的爱近乎癫狂,甚至为此违背法规。因地下城容纳量有限,联合政府设计了抽签决定进入地下城资格的机制,全球人口面临必须锐减一半的现实。当决定地下城资格的最优给予选择时,基于冰冷数据算法的Moss能够快速给出最优解,而人却难以做出效益最优化的决断,正如刘培强舍弃自己的名额将其让给病重的妻子,转身投入空间领航员计划。影片中的两对师徒之间也存在深刻的情感联系。马兆与图恒宇并肩作战,相继英勇牺牲;张强在引爆核弹前将刘培强送入返航舱,为其留下生路。

人的一大特点就是其蕴含的丰富情感,感性的藤蔓始终缠绕在人们的心头,影响着、决定着人们的一举一动。

(二)乡土情结

地球,这一片蓝色是我们的爱,我们全人类的家园。末日危机之下的地球千疮百孔,地表阴暗荒凉,冰川已经将城市淹没,曾经的繁华的钢筋水泥已沦为无用的废墟,深爱的一切被残酷地摧毁。无论是中国式乡土情结,还是西方的“恋地情结”,都代表着人与土地的情感纽带、与家园间难以割舍的深刻联系。昔日故土不再,未来没有具象,人类必须向旧日告别,走向新环境,走向未知,是为对乡土情结的破碎与重塑。

归家。患有癌症、临近死期的韩朵朵说:“我想回家看看。”这句话亦折射了宏大灾难背景之下所有人的共同心声。死亡倒计时的时候,指挥发出了停止任务、回家最后看家人一眼的指令,这都体现了人类对家、对亲人的依恋。

作为人类的再生家园,地下城建立,人们背井离乡,离开地表走入地下。虽是陌生的新环境,但精心建筑的“地下空间”仿制了熟悉的地表家园,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立体空间,代表着中国自农耕时代以来的“返乡”“留乡”“守乡”的“原乡“精神。[2]在此人们如往常般聚居生活,但大家的内心都充满对回归往昔家园、保持旧日生活的渴求。

最终“移山计划”的确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地球家园的依恋。地球孕育着包含人类在内的众多生命,地球文明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全体人类做出了带着地球去流浪、迁徙到更深更远的太空中去的抉择,而不是抛下地球寻求其他隐藏的宜居星球,为度过劫难的安土重迁式的提案反映了人类对地球这一片蓝色家园的不离不弃。

三、愚公移山的精神

愚公移山的故事无人不知,相应的愚公精神也流传广泛。其实,这一种锲而不舍、永不言弃的执著追求刻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人类有着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凭借人自身的力量力挽狂澜的故事不断地发生,以生命的接续与绵延实现的可能性渺茫的任务让人感动。

在地球迎来末日危机之时,人们提出了“数字生命计划”和“移山计划”两种方案。人类文明应以何种方式传承下去?数字生命计划在很多人眼里是最优解,人的意识能够在数字世界里永生不灭。“对于人类而言,遗忘一直是常态,而记忆才是例外。然而,由于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的发展,这种平衡已经被打破了。如今,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皮肤上,遗忘已经变成了例外,而记忆却成为常态……”[3]人们只需要活在当下,不必担忧灾难来临的前夜,亦不需牵挂千百年之后的一切。这极大地贴合了享乐派及时行乐的愿望,他们追求当下的快感而不放眼于长远的未来。许多人对现实的联系与依赖被削弱,对地球这个家园的眷恋之情在消减,“数字生命”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然而,基于多重考虑,电影中的联合政府最终采取“移山计划”来应对灾难,而这也是全体人类做出的共同选择。为了实现“移山计划”这一方案,全球上下倾尽资源与人力,修建直通太空的太空电梯、数千万台发动机,造就着科幻史诗。在实践这一可行性未知但又无比艰难的计划过程中,没有光指引,人类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赌上了全体人类的命运走向和未来。“移山计划”派为此遭受大量数字生命支持者的反对、恐怖袭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幸存的人类住进了地下城,人类文明的火种得以保存,无数年轻的生命力量在萌芽。就算地表的世界艰涩灰暗、前途黯淡无比,人们心中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孩童的双眸始终明亮。

如中国政治家周喆直相信的那般,“人类的勇气可以跨越时间,跨越每一段历史、当下,还有未来。”人类的伟大就在于他们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于再渺小的希望也心怀信念的能力。不为现实的利益考虑,而是以大局观考虑为后代、为人类文明谋取生路,最终被选定的“流浪地球计划”需要2500年才能彻底实现。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微弱,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的短暂有限,似乎转瞬即逝。然而,愚公移山的精神将会点亮人类文明的火种,将其不断绵延赓续下去。一代代的人类将会肩负起流浪地球的使命,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希望微渺,巨浪淹没来路,然而人类自己便是度过灾难海洋的帆与舟。当代的人们坚信:在整个族类接续的努力下,地球终将航行到遥远却又美好的新家园,这与愚公移山的精神遥相呼应,体现的是一种中国式浪漫。

四、浪漫的牺牲精神

勇敢的人心怀大局,甘愿舍小我为大我。在面临生死抉择之时,总是会有伟大的人前仆后继、挡在其他人的身前护其周全。

如同沈石溪所著《斑羚飞渡》中为了跨越峡谷躲避猎人追击,老斑羚们毅然出列,自甘成为年轻个体的跨越峡谷谋取生存的踏板。自古以来,人类有浪漫的牺牲精神,影片中老年航天员自发选择出列、淡然踏上赴死之旅的场景,其余航天员们整齐划一敬礼的场景令人动容。为了效益最大化,年老者选择牺牲自己,将生的希望留给年轻人,留给后代,这是中国式的英雄主义。出于个体差异性,总是有贪生怕死的懦弱者,影片中无一人逃避、主动挺身而出的大无畏画面过于理想主义,但却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心怀大义,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追求赋予了他们淡然面对死亡的勇气。

直面死亡,想象中似乎是容易的,可当生的时间真正在最后倒数时,需要巨大的勇气。“让死亡觊觎我,让恐惧亲吻我。”站在月球上,报名以身引爆核弹的航天员们冷静地操作着眼前的庞然大物,连接着导线,搭建着装置。能为全人类的继续发展做出贡献,他们心甘情愿,他们将死亡视作一种礼物,一个安静美好的归宿。面对着核弹引爆的倒计时,伟大的人们超脱而从容。在一声接连一身爆炸声中,他们在弹指间以原子的数量级湮灭,他们的精神却在烟云中璀璨地闪耀着。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筑——团结精神

《圣经》中有一则故事,人们齐力建造了通天的“巴别塔”,却触怒了神明遭遇神罚,导致语言不能相通,并且分散在世界各地。人类本就从属一体,地球上的人类分属不同的国家,信仰不同的信仰。

“人,才是世界”“没有人类的文明,将毫无意义。”聚焦于人的定义,探讨人的价值,是《流浪地球2》的核心诉求。共同灾难面前,无人能够幸免,人类全体面临着如何继续生存、如何延续已有的辉煌文明的问题。影片通过展现地球、太空双重空间内挽救一场场地球危机的画面,描绘了国际场域下人类情感、命运紧密相连的事实,探究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式方案。

在影片所设置的末日危机的前提下,为了延续人类的存在与地球上的文明,实现家园的救赎,共同协作的“大团结”是唯一的出路与必然的选择,人作为单一的个体是有限的,但集体性的合作能够实现同舟共济,共度时艰。虽然在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仍存在不可协调的矛盾,在探讨救赎方案以及具体实施计划时充满了矛盾,但人类作为一个统一的族群,有着共同的目的,即谋求地球家园的和平与人类文明火种的延续。

当太空电梯遭受毁灭危机时,当行星发动机出现故障时,所有国家的人们义无反顾地出动展开救援。为了恢复被人工智能Moss侵入致坏的三个根服务器,一批又一批的战斗小分队被派遣去奔赴修复前线,电脑屏幕上心电图不断显示有人心跳停止,生命叠加生命的消亡换取着全人类的生存。全球人的目光都聚焦到这次行动的成功与否,壮烈的场面展现出了全人类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竭尽全力的态势。在一次次救援过程中,国籍的界限、人种的差异被模糊处理,人人相同,人人平等,人人团结一致应对危机。

在共同灾难面前,人类是无助而又渺小的。如同联合政府中的中国政治家代表周喆直发表的“股骨演讲”所描绘的那般,孤立无援终会面临灭亡。而人骨子里孕育着一种团结精神。唯有团结与联合起来,成为一体,才有可能应对危机。为此,人们付出了无数努力。代表人类精英的三大职业——军人、政治家、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为拯救地球与全人类作者自己的贡献。以主人公刘培强为代表的世界各国退役或在伍军人积极参与到推动历史进程的“移山计划”中去,乘坐太空电梯检验计划可行性,与恐怖反动分子斗智斗勇。地球联合政府成立,各国政治精英汇聚于此进行方案的决策以及对全球人民的动员。曾经的国家是一个个的政治集团,划分着生存地球上本同根的人群,国与国彼此之间存在难以避免的利益抵触。“人类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统,都用在了自我毁灭上。”国家之间构筑着科技屏障,大量核生化武器研发,一切为了彼此的防备。国家不再是国家,人们亦不再区分你我。国籍不同、语言差异不再是交流难题,戴着同声传译器的人们破除了语言障碍,做到了真正的心意相通。在月球即将到达“地月洛希极限”撞向地球、整个人类临着灾难的时候,曾经被视为国家最高机密的核武数量变成了一个个不再重要的数字,为了月球表面布势核弹相控阵实现爆破拯救地球,各国都贡献出了军事重器。戏剧化的是,曾经互相防备的工具如今因为团结变成了化解危机的措施。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数量优势给予人类庞大的力量。在团结的前提下,在命运共同体的号召与统领下,人类期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正如当今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所述,时代潮流要求我们着眼于人类共同利益与福祉,实现合作共赢。现如今全球面临着一系列安全问题,如粮食危机、恐怖分子袭击、人口爆炸,也许未来某天人类真的将迎来影片中的末日“太阳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势在必行。这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价值观,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无法独善其身,任何人都应该作为渺小但重要的一份子积极参与到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 范志忠、张明浩:《<流浪地球2>:末日危机的中国式救赎与“生命—时间—存在”哲学的叙事张力》,《文化艺术研究》2023年第3期。

[2] 魏云洁:《虚景与实情: 中国科幻电影中的情感空间 ———以<流浪地球>为例》,《今传媒》2023年第4期。

[3] 维克托·迈尔 - 舍恩伯格. 删除 : 大数据取舍之道[M]. 袁杰,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

(本文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光影中的百年中国》2023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3年优秀影视评论”)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本期编辑 | 孙雁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锐评 | 方于银:《流浪地球2》:多重精神之下人的定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