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早于《包身工》三年,一个疯狂的犹太人写下了上海纱厂的内景

2024-04-19 16: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云也退 云也退

莫不归|早于《包身工》三年,

一个疯狂的犹太人写下了上海纱厂的内景

《文学之冬》

(德)乌维·维特施托克 著 陈早 译

在《文学之冬》里我看到一个久违的名字:埃贡·埃尔温·基希。

这位出身布拉格的德语记者,很好地诠释了犹太人在世界上的作用。

埃贡·埃尔温·基希

作为永久的“过客”、“旅居之人”,犹太人必须靠头脑和专业技术谋生,所以医生、律师、艺人是他们常见的职业,当然最大的名人都离不开金融业。还有一些,就是像基希这样的,趁着大众媒体和出版业发达的机会,进入报业,从事写作。

既以报业立身,基希就要名气,要名气就要表达“意见”,意见就表现立场。特别对他这么一位做“纪实报道”的记者而言,立场是让人记住他的方式。希特勒上台,“国会纵火案”后,正在柏林的基希就被打入监牢。

因为他是一个左翼,共产党员。

《文学之冬》里是这么写的:

“基希是个世界名人。他说,就连中国也有人认识他……他喜欢把自己写成故事的中心角色,总能让读者感觉到自己正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现场与他并肩作战。他游刃有余地把自己冒险家和硬汉的形象打造成记者的典范:总在赶往某个危机中心或战场的路上,总在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总在用半合法的方式追踪某个秘密。”

中国有人认识他,因为他在1931—1932年呆在中国,整一年里,他访问了许多连中国社会作家都不要去的地方:晚清太监的养老院,连丐帮都嫌弃的女丐营,坐满了等死的患病女工的结核病院。

在夏衍1935年发表《包身工》的三年前,基希就写了上海纱厂里的情形:

中国的工业确实己经成年了,它的工人却没有。在生理上还没有:它的工人的百分之四十是由儿童构成的。我们从病历中获悉,他们即使年龄上已经过了童年,体格上也还没有摆脱童年。

让我们巡视一下一家大工厂的纺纱车间吧。小女孩们在纺纱机、摇纱机和粗纱锭旁操作着。没有一个孩子看起来超过六岁。但是,我们从病院了解,这是迷惑人的假象。那里二十岁的人显得像十三岁,因此这里模样不超过六岁的、在机器旁边劳动的人,大约已经十一、二岁了。

她们可以用小手对付每一根需要对付的纤维,她们可以插上空锭,拿走满锭,而不必踮起脚来,或者站在小凳上——那些机械跟她们一般高。……

在上海缫丝厂,工头手里拿着棍子四处走动,以便当场惩罚每一件过失。

妇女们沿着墙坐在铁凳上,对面站着儿童,往往刚满五岁。小家伙们把茧子放在沸水盆里泡软,她们的小手烫坏了,因为她们泡茧子,既没有橡皮手套,也没有汤勺。炽热的蒸汽钻进她们的眼里和肺里,她们在蒸汽里找到丝头,便把茧子递给妇女;她们再把每六根丝搓在一起,并在一架用脚操纵的缫丝车上卷起来。每个小孩为两个妇女供茧,一个妇女同时抽三十只茧——五架缫丝车,每架六根丝。

蒸汽、炎热和汗臭。没有通风设备。那个拿棍子的男子在车间走来走去,防止任何停工现象。

基希百年诞辰时发行的德国邮票

基希入狱后,因捷克斯洛伐克方面的支援而免受杀害,被希特勒驱逐出去。他流浪四方,成了一个国际反法西斯的代表人物。

《秘密的中国》刚一印出来就被焚烧,但这无妨此书和他的名声一起流传。

就说一件事。1934年澳大利亚左翼团体把他邀过来,当时澳大利亚政府对法西斯的好感更强,更忌惮共产党人,不许基希登陆。结果,1934年12月12日(距离西安事变恰好还有两年),基希硬是从靠岸船上跳到墨尔本港的码头上,摔断了腿。

拄拐的基希在澳洲

根据20世纪初澳洲推行的“白澳政策”,政府设有一个“风俗管理”机构,如果有一位风俗官认为某外国人可疑(主要从肤色看),政府就可以进行“听写测试”,即用一种欧洲语言考那个外国人,听写不出来,你就等着处置。

比如说,一个不受欢迎的中国人要登陆澳洲,只要考他希腊语,那么此人最好的命运基本就是打道回府。

基希作为犹太人,是标准的语言天才,据说会说十多种语言。澳洲方面也得知这一点,怎么办呢?有一个警员站出来,说他是苏格兰人,懂苏格兰盖尔语,而且可以用一段教堂的主祷文来考基希。

结果奇迹没有发生。能言善写的基希也没听写出来。

基希在澳大利亚珀斯

紧接着基希还受了审,有一个自己都不太懂盖尔语的苏格兰裔退休警官被叫到庭上,证明对基希的盖尔语测试有效。基希定了非法移民罪,还要带着一条伤腿,服六个月的劳役刑。

但新奇的是,基希立刻向澳洲高等法院提出诉讼。高等法院支持他,裁定之前的法庭判决无效。

高等法院的理由是:苏格兰盖尔语“不是欧洲语言”。——不知道这条裁定让多少在澳洲生活的苏格兰人生了一肚子闷气。

基希因而逍遥法外。他到处参加集会,兴高采烈地演讲,享受身为世界名人的感觉。最后,澳洲政府表示愿承担他在澳洲的所有开销,只要他赶快走人。

谢尔盖·爱森斯坦(1898-1948)

后来的十三年里,基希都始终在第一线活跃。他参加过法国的保卫和平大会,去过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二战爆发后,他又流亡到墨西哥为《自由德国》报纸写稿。当精力旺盛的他在1948年去世时,他还在为解放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写一本纪实作品。

他死于1948年3月。同年2月,还有另一位诡奇的犹太文化人——苏联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逝世。基希、爱森斯坦,以及巴别尔、约瑟夫·罗特,都是生于1890年代,在20世纪兵荒马乱的头五十年中,有声有色、大胆放荡地活过的犹太人。

原标题:《莫不归 | 早于《包身工》三年,一个疯狂的犹太人写下了上海纱厂的内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