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杨柳絮易燃,千万别去“惹火”!北京经开区推进杨柳飞絮综合治理

2024-04-19 17: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随着天气渐暖,各地迎来杨柳絮飘飞的高峰期,为降低飞絮对市民生活的影响,防范遏制杨柳絮火灾事故发生,北京经开区召开专项调度会,进一步强化联防联控工作,各单位积极响应,快速行动,连日来,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多措并举,高标准开展杨柳飞絮综合治理,全力保障辖区消防安全形势平稳。

“源头治理,科学精准的防控是根本。”北京经开区城市运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杨树、柳树属于雌雄异株,飘絮来自杨柳树的雌株。春季雌花序授粉、种子成熟后炸裂,白色絮状绒毛包裹着芝麻粒大小的种子随风飘舞,借风力传播。城市运行局动态调整区内杨树柳树雌株台账,采购杨柳树注射抑制剂,陆续对区内4万余棵雌株进行注射,抑制第二年飞絮形成。为防止已形成的飞絮二次飘移,按照“能防尽防、应湿尽湿”的原则,组织开展重点区域“高频次、全循环”湿化清理作业。据统计,自4月12日至今,共出动巡查养护人员549人次,环卫作业8176人次,环卫车辆2397车次,用水量1.1万吨。

杨柳絮富含大量油脂,表面绒毛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结合,遇到明火可在2秒内迅速燃烧,又因其质地轻盈,随风飘荡,极易引燃其他可燃物酿成连环火灾。

案例1

今年4月13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将台乡安家楼村东门的一处林地发生火灾。经现场核实,为该林地内的柳絮被点燃起火,引燃周边杂草等可燃物,并将林地部分树木烧毁。

朝阳区消防救援支队、朝阳公安分局将台派出所调查人员经走访调查发现,当日13时30分许,男子严某某在该林地内吸烟时,用打火机将柳絮点燃引起火灾,调查人员找到严某某并将其带回派出所进一步询问。

△监控视频截图。

经消防救援支队、公安派出所调查人员询问,严某某对本人点燃林地内柳絮引起火灾的行为供认不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64条第(二)项之规定,公安机关决定给予严某某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案例2

前两年,山东济南一男子因对飞絮过敏,一气之下点燃飞絮,火势迅速蔓延,两辆私家车和多辆废旧车辆被烧毁。审查中,该男子对其放火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案例3

前年,江苏淮安一女子为清理垃圾点燃“杨树毛子”,见明火没了只在冒烟,便离开。不料未完全熄灭的柳絮引燃存有白酒的仓库,火势渐大,拨打119后,消防员抵达现场迅速扑灭。

“点燃杨柳絮引发火灾”的案例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甚至有人因此受伤或获刑。

北京经开区营商合作局、科技创新局、开发建设局、社会事业局、商务金融局等部门同步行动,紧盯加油加气站、施工工地、社区街道、公园景区、医院学校等重点场所和公众密集区域,加强可燃物清理工作,严格户外火源控制和安全用火管理,同时督促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做好“门前三包”管控,最大限度降低火灾发生概率。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如遇险情,应急救援能最大限度地救灾。”北京经开区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联合各镇街建立起消防救援站、街道小型消防站、微型消防站、志愿消防队和街巷物业的联防联治工作机制,结合区内杨柳树发育动态变化及气象条件,制定应急预案,加强重点道路、区域、点位观测预警,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巡查检查,如遇有杨柳飞絮火情,确保迅速响应快速处置,严防杨柳絮火情蔓延成灾。

同时,北京经开区工委宣传文化部牵头,通过强化宣传,织密群防群治网,利用微博、微信、短信等平台,做好预警提示和防火教育,宣传普及杨柳絮安全清理措施,严禁违规动火等违法用火行为,引导群众牢固树立消防安全意识,发动全员主动参与,及时发现、劝阻、制止不安全、不文明行为,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

“五一假期临近,群众踏青出游、户外活动、野外用火增多,遗留火种和违规用火行为极易引发火灾,为强化预防,我们已部署各单位启动五一期间安全保障。”北京经开区安全应急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假期期间,各单位将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组织领导带队检查,严格落实重点时段值班值守制度,确保节日期间全区安全稳定,保障辖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小亦再提示一下,在飞絮漫舞的季节绝对不能通过点燃的方式清理杨柳絮,点燃杨柳絮引发火灾要被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失火罪,是指过失引发火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失火罪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放火罪,是指故意纵火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放火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部分内容源自平安北京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