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惠若琪:为女排,千千万万遍

2019-02-02 17: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对于不怎么看排球的人来说,对“惠若琪”三个字,最深的印象是2016年的奥运会决赛。中国队对阵塞尔维亚队,第一个金牌点,惠若琪一个探头球,绝杀对手。(14:08)
你是否经历过举国为某项运动疯狂的年代?乒乓还是排球?你有喜欢的球星吗?或者,你曾经因为喜欢上某个项目,而痴迷某个运动员吗?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以上问题有不同的回答。

今天故事里的姑娘,来自中国女排。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后,舆论以“中国姑娘”称呼之。荣光曾经串联起激动人心的民族力量。

今天,也许我们已经渡过了需要某种运动项目展示国家力量的时代,而代之以更为丰富的维度。但是人们为之付出的奋斗精神,永不过时。曾经激励过人们前行的,仍在催人奋进。

▍十年一剑,从小惠到惠队

对于不怎么看排球的人来说,对“惠若琪”三个字,最深的印象是2016年的奥运会决赛。中国队对阵塞尔维亚队,第一个金牌点,惠若琪一个探头球,绝杀对手,中国女排,成为了奥运冠军。

这个精彩瞬间,在赛后被媒体反复播放——我们的视频里也截取了这一段。无数人为这个球喝彩、欢呼,可其实,惠若琪的老球迷称这个球为“救赎”。

这个故事,要从四年前上一届奥运会说起。2012年,伦敦奥运会,四分之一决赛中国队面对日本队,惠若琪的扣球被防住,中国女排就此止步。以小组第二出线中国女排最终只获得并列第五名,丢掉关键一球的惠若琪也开始广受质疑。

2013年,惠若琪担任中国女排的第15任队长,可在这之后,惠若琪并没有太多能拿得出手的比赛,令球迷对她这个新身份满意。直到2014年,米兰世锦赛,队长惠若琪带领队伍激战四局,以1-3冲金未果夺得亚军,但也创造了1998年后女排在世锦赛上的最佳战绩。

可紧接着迎接惠若琪的,不是持续的胜利和新的职业巅峰,而是伤病。2016年,日本世界杯前夕,小惠病退——突发心脏早搏、心动过速,医生建议不能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这个时候距离里约奥运会,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接下来就是手术、康复。所以里约奥运会上,惠若琪是以“替补”的身份参加的,直到小组赛的最后一轮,对阵美国,她才获得本届奥运会上的第一个首发资格。

惠若琪的这届奥运会和球队一样,低开高走,在后来的淘汰赛中,她一直作为首发主攻出场。决赛在张常宁发球、塞尔维亚队一传不好的情况下,惠若琪2号位打探头得分,25-23,中国女排3-1击败塞尔维亚队,获得里约奥运会女排比赛冠军。

最后致命一击,完美救赎。球迷心中扎了四年的刺,终于被拔出。

▍四十年如一日,中国老球迷

我们喜欢惠若琪,因为我们热爱排球,而我们热爱排球,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远在惠若琪出生之前,中国人对排球的热爱就风起云涌。有不少90后、00后球迷对排球的关注,甚至是受了家里长辈的影响。

我们现在看球,用App或者看网络直播。长辈们说,他们年轻的时候看中国女排,是全村一起守着一台九英寸的黑白电视。那时候的电视小,清晰度也不高,别说是球员衣服上的号码和名字,能看见跑动路线就不错了。那时候的解说员,能清楚地复述出赛场上发生了什么,那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可就算如此,大家还是保持着强大的热情。有个七十年代生的同事说,他小时候为了看一场女排的比赛,经常提前好几个小时去邻居家,帮着扫地打水什么的,就为了能搬个小板凳占个前排离电视近的地方……

球员在一代一代交替,“铁榔头”成了“郎导”;“女排主攻队长惠若琪”变成了“解说惠若琪”;那个为了看一场球给邻居扫地的孩子,也变成了让孩子给自己挪凳子、开电视的老爸。

可无论人的身份如何变,只要球在,球队就在,女排精神就在。在伦敦输掉球,因为没有放弃,所以才有了里约的胜利。我们知道,没有人总能赢,但是总有人在赢,而我们的姑娘们就算现在没有赢,也总有一天会赢的。

▍为女排,千千万万遍

我们为什么人人都爱女排?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女排比赛精彩吗?是的,这是答案之一,可远远不是全部的答案。

一个肯定的答案是:情感。

1981年11月16日,日本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当中国女排战胜最后一个对手——东道主日本队,以7战7胜的战绩夺得“中国三大球”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时,全国人民都沸腾了!在第二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上,整个版面全是属于中国女排的,评论员配发的评论标题是:“学习女排,振兴中华”。

所有的中国人,都在中国女排的身上,看到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希望。从此,女排就像国人共有的初恋,深深地走进我们的心中。初恋之所以可贵,大概是因为她是某一段青春的见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们就是和中国女排一起成长的。

我们热爱女排,因为她们在那个开始奋斗的年代告诉所有中国人,中国能赢!就好像在2004年我们为刘翔欢呼,因为他告诉世界,中国人即使在自己先天就不擅长的领域,也能弯道超车。

现在再回头看看女排精神,无所畏惧、顽强拼搏,是不是都有了更深刻的答案?这不仅仅是女排的精神,也是那个年代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精神,是赢一场球的精神,也是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精神。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女排呼唤了千千万万遍,因为她们值得,因为这所有的呼唤,也是我们审视自我、砥砺前行的号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