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樯:《家园》之三《陕北和黄河》

2024-04-23 12: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家园”是陕北已经消逝和正在消逝的精神家园和田园生活,在我的心里,“家园”是悲情的,在即将梳理完这些老家影象后,我想到了一个名字叫“消逝的家园”,但考虑到我与那些众多的被拍摄者的亲情关系,考虑到那些陕北生活苦难之上的美好温馨,最后确定叫做“家园”,她是我陕北生活的原本。

“家园”亦是我个人的陕北民间影像志。“家园”的影像和故事是黄土高原世间一些平凡的人和事,是广袤的高原厚土上民间生活的一个小切片。

从1981年至2008年的27年间,我断断续续,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用相机记录了围绕我在黄土高原白于山区的老家,一个叫做李崾岘的山村及其陕北、晋西北的某个时空下的人物和生活瞬间。这些照片上的人和事大多来至于黄土厚度数十米以上居住的人们。

1997 晋陕峡谷

陕北和黄河

陕北是陕西省北部榆林市和延安市25个县(区)的统称。或许因为行政区划和情感的原因,在我称为“土原人世”的影像陕北里,只有榆林各县和黃河东岸的照片。在我拍摄陕北的20多年里,陕北开发了大煤田、大气田、大油田,陕北的很多地方已不是传统的陕北和农耕的陕北。然而,民间的陕北、本源的陕北、朴实的陕北则是我一成不变的老家。

1982年的春天,我第一次拿着照相机从定边到邻县靖边拍照。在同属于白于山脉的靖边南部山区,看到了与我老家几近相同的劳作和生活。我清晰地记得24年前的那个早晨,在一座山梁上的塬地里耕作的兄妹。我走近了他(她)们,哥哥的表情是沉黙的,而穿着补丁裤子的妹妹的眼神里分明有一种对生活和外部世界的企盼。

1982 陕西靖边大路沟 春耕的兄妹

1988年的秋天,我去过最典型的毛乌素沙漠向黄土高原过渡的地段,横山县雷龙湾。流过那里的无定河北边是沙丘,南边是黃土沟壑,那里的人在河滩小湿地上种水稻,在沙丘间的草地上放羊,在黄土的沟壑里收种五谷杂粮,那是个浪漫的地方。但留给我记忆的乡民是沉重的、传统的。

我走进一孔住人的窑洞,看到土坑上手里做针线活的年青女子,她的身边是4个衣裤污垢的孩童。后来知道那个年青的女子是那4个小孩的姐姐。

1989 炕上的姐妹

1989年的秋天,中国美术学院的画家杨劲松和我。我们两人先到府谷,再过保德,听说那里有个村子叫赵家沟,许多知名的画家都去过。

我们从保德县城步行大约三十华里山路来到赵家沟。当时村里正好住着一群山西省某个艺术学院的学生,村里专门为我们这些来写生和采风的人办起了灶,我们拍摄的景物与到其他陕北村镇并无两样,无非是劳作和生活场面。

1989 保德赵家沟 收秋的一家三代

我和杨的内心不约而同的有一种浪漫的想法,那就是坐上黄河木船漂流而下。我也听长者说,黄河上的木船看起来危险,其实是安全的!我们在府谷县的黄河码头上问船主,能否坐船顺流而下到佳县,人家说根本不可能,你们说的水路从来就不通,只能坐船到下游神木县的马镇。我们坐船的兴趣正浓,马镇就马镇。我们同时也看到了要顺流而下的机动铁船,也知道铁船更安全,但主要还是想体验木船的感觉。记得铁船和木船的票价都是5元。

上船后才觉得我们乘坐的木船是那么破旧,船舱里载着沉重的食盐,有50多名乘客和马镇晋剧团的二十多只道剧箱,浑浊的河水顺着旧船缝隙往进流,一名艄工不停的用铁锹往外撩水,我此刻还确信船是安全的。船顺流而下,我就看着船沿离河水就三四十公分,心里不觉的有些害怕,船行不足20里,只听“咔嚓”一声,站在船尾的我,看到船头半个船身已经破碎,艄工还在喊着“不要慌,不要慌”,艄工们做着企图让船靠岸的努力,那船上的货物自然也是压着他们的身家性命,不到万不得已自然不会放弃,但他们的努力显然是徒劳的,我看到一个艄工已经弃船逃生了,船就要倾翻了,在那一刻我跳下了水。我知道自己不会游泳,小时候只是在生活的县城东边一个叫马莲滩的小湖里,学着能“狗抛”式的游个十几米,长大后就很少在游泳了,我想抱一个晋剧团的木箱漂流,可一浪过来,我就沉到了水里,那一刻我的头脑异常清醒,我觉得自己完了,但紧接着就是非常强烈的求生欲望,想到了亲人,不能就这么死了。我拼命的在水里蹬脚,我的头露出的水面,我拼命的划动双臂,我穿着半大长的牛仔外套,背着双肩包,胸前还挂着一台相机。我看到有人上岸了,我下意识的将脚往河底踏了一下,我踩到了河底,但水流很急,我无法站起来,我又往前使劲游了一会,我站起来了,只是腿有些软。我是第七个上岸的,我喊着“杨劲松——杨劲松——”杨劲松也上岸了,我看到远处河里的木船在翻滚,再远处有两条木船正在打捞遇难的人。

听说有人淹死了,就往下游走,在岸边看到了死去的晋剧团的女孩,她的同伴说她19岁了,我木然了。

府谷县的县长是我的同乡,后来从他那里得知,那次翻船死了12个人,幸好下游有两条渡船捞上来了20个人,要不然死的人会更多。我胸前的照相机再也无法使用了。当天晚上李岩并没有走远,他先回到了府谷县招待所,3人相见,感慨万分,好像还买酒喝了。第二天,杨劲松经山西回了杭州,我灰溜溜地回到定边县城的家,我给父亲说了翻船的经历,惊奇的是,父亲说,在我出事的那天中午,他的心很慌。

李 樯

写于2006年 修订于2008年

1989年 李樯与艺术家杨劲松黄河遇险后合影

20023 陕西定边十里沙 玉米地

1989 佳县

1989 佳县

1983 佳县黄河

1986 陕西神木 牧羊人

1989 赵家沟人

1986 横山早船演员

1995 临县 中学女生宿舍

1995 佳县

1995 佳县 兽医和镶牙广告

1995 陕西佳县 课间操

1989 横山

1995 陕西佳县 民请教师

1995 佳县 给孙儿交伙食费的老人

1988 佳是白云山

1989 陕西定边 赛驴会的入场式

1989 佳县

1986 鼓手

1992 黄河滩

1997 安边 大油坊

1997 安边 大油坊

1997 安边 大油坊

2014 油房庄

2007 清涧 村道上的老夫妻

1995 佳县

2010 陕西靖边 糜子垛上的布衫

2007 清涧

摄影师简介

李樯 2019

李樯(本名李强),当代摄影家、兼及书画。1959年生于陕西定边。早年自习绘画,1985年入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学习,1998年起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李樯的作品关注中国城乡生活,尤其是故乡陕北的乡村生活,表达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生活消逝的伤感,影像注重生命体验,致力于影像非物质属性的探索。1981年起,渐续拍摄"陕北的乡村生活""流逝""远方""无须全景的证人""城市遇见"等系列摄影作品。

【展览】

· 李樯举办个展15次,80余次参加群展,包括:

中国美术馆(联展1987、1990、2021、2022)

· 北京中国影像年度展(联展2002、2003)

·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摄影展(联展2002)

· 西安美术家画廊"李樯现代摄影作品展"(个展1991)

·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天问·大地风·祖先的河"(三人展 1991)

· 798长征空间"长征资本"(联展2004)

·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红色记忆"(个展2004)

· 中国国家博物馆"影像见证4 0年全国摄影大展"(联展2019)

· 西安美院美术馆"风景的肖像·李樯摄影作品展"(个展1998)

·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大地的背影·李樯图像艺术展"(个展2011)

·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陕北的乡村生活"(个展 2012)

· 台南艺术大学北画廊"家·园"(个展 2014)

台湾新竹(个展 2015)

· 沙漠之花美术馆"故乡为原点的风景·李樯摄影绘画展"(个展2015)

· 中国人民大学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展"(联展2015)

·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澳大利亚MGA莫纳什艺术馆"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联展2015)

· 首届西安当代影像文献展(联展2016年)

· “保持记录”西安国际摄影邀请展(联展2017)

· 银川当代美术馆"西北望· 1870年以来的西北摄影 "(联展2021)

· 珠海兰格艺术空间"归去来兮·李樯故园影像艺术展"(个展2022)

· 西安知也艺术中心"地平线·李樯摄影作品研究展 "(个展2022)

· 上海至画艺术空间"不问东西"(李樯·陆元敏双个展2023)

· 第七届西安丝路影像博览会“北方故园”(个展2023)

【收藏】

摄影作品被中国美术馆、西画廊、台南艺术大学北画廊、崔振宽美术馆、东江湖美术馆、杭州映Studio画等机构收藏。油画、水墨、书法作品为诸多私人收藏。

【著作】

著有《专题与实验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图录·李樯》《家园—陕北的乡村生活》《故乡为原点的风景》《风景的肖像》《李樯现代摄影作品集》《归去来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