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世界”中国学者区域国别史通识出版项目启动

澎湃新闻记者 程千千
2024-04-22 21:26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4月21日,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东方出版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史研究与出版研讨会暨东方出版中心“看世界”中国学者区域国别史通识出版项目启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会上,华东师范大学与东方出版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与会嘉宾合影

会上,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常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东方出版中心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陈义望共同见证华东师范大学与东方出版中心相关签约仪式。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佩英分别代表华东师范大学与东方出版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经理朱宝元分别代表作者方和出版方签署了东方出版中心“看世界”中国学者区域国别史通识出版项目出版合同。

签约仪式

华东师大与东方出版中心开启全面战略合作

常勃指出,华东师范大学与东方出版中心的合作源远流长,开启全面战略合作,既是水到渠成,也是在新时代携手深化教育与出版融合,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担当。东方出版中心“看世界”中国学者区域国别史通识出版项目是双方战略合作的第一个落地项目,要切实抓好落实。会上,他就落实好双方战略合作,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落实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要求,扎实推进战略合作,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助力教育强国和出版强国建设;二是以内容出版为中心,围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共同打造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平台;三是以新技术应用为创新,围绕国家之需、行业发展之需,共同打造新型特色智库,探索教育、出版与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四是以提升国际话语权为重点,围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国际传播研究成果转化,提升国际传播精准性和实效性;五是以人才培养培训和服务全民阅读为根本,围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在谈到撰写出版好“看世界”中国学者区域国别史通识出版项目时,他要求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要出版好该套区域国别史,撰写新的区域国别史具有政策和顶层设计的现实基础,具有中国出版集团长期布局的工作基础,具有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实践基础;二是要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好,共同支持该套区域国别史由大国史向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史等铺开,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形象、展示国家水平,要发出中国声音,阐述中国主张,体现中国智慧,全力打造成精品力作;三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该套区域国别史的撰写出版要历史全面丰富、立体真实生动、客观辩证积极,用好中国出版集团国内国外渠道做好推广发行,产生国际影响。常勃表示,中国出版集团将全力支持双方的战略合作并将该出版项目作为重点工程;今天双方的战略合作是良好的开端,期望合作越来越广阔,结出丰硕成果,实现双方的高质量发展,共同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教育与出版融合样本”,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王为松高度评价了华东师范大学与东方出版中心结成合作伙伴、开展战略合作的重要意义,期待“看世界”中国学者区域国别史通识出版项目取得成功。他指出,历史学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源于开阔的视野、吸收历史经验的习惯以及从广阔时空界定写作目标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的贺信中指出,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上海是代表国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学界应联合起来,积极促进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他表示,上海社联正积极筹备世界中国学研究会、区域国别研究会,将全力支持双方合作,共同致力于这一崇高事业。

陈义望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与东方出版中心战略合作及会议背景。他指出,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华东师范大学与东方出版中心在以往合作基础上,经友好协商,将发挥各自优势,着重在图书出版、特色智库建设、新技术应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培训、创意创新孵化、服务全民阅读等方面加强战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双方决定以区域国别学科为战略合作的第一个抓手,深度整合华东师范大学的区域国别研究优势和东方出版中心的出版资源,共建国内一流的区域国别研究、教学和出版传播品牌。

孟钟捷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在区域国别研究与出版学方面的优势。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成果显著,引领相关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平台体系,智库建设成绩斐然。同时,学校正稳步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逐步构建高端区域国别研究学术网络。在出版学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拥有部校共建出版学院,具备出版和平台优势,在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支撑下,教学成果突出,人才培养机制效果显著,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智库建设亮点纷呈,学术交流和社会互动频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双方战略合作将以出版学为全方位支撑、以区域国别为突出特色,切实取得成效。

朱宝元介绍了东方出版中心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战略,回顾了东方出版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合作历史,展望了双方的战略合作计划。双方将秉持发挥优势、注重实效,着眼长远、互惠共赢的合作原则,谋划好落实好重点合作项目,共同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教育与出版融合样本”,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史知识体系。

签署出版合同

就双方战略合作和出版项目的撰写出版,与会专家学者提出意见建议

与会专家学者对双方开启战略合作及“看世界”中国学者区域国别史通识出版项目的启动表示祝贺,并就双方战略合作和出版项目的撰写出版提出了很多具有思想性、前瞻性和实操性的意见建议。他们表示,将积极支持双方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国别学科的发展,促进出版传播事业的繁荣。他们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为推动我国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创新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世界史)召集人韩东育指出,区域国别史出版项目的启动非常及时,意义重大。他建议,该项目融汇各不同学科转化为通识性教材或著作,设计非常好;华东师范大学与东方出版中心在该领域有良好的基础,应持续推进相关工作,与相关领域加强合作,逐渐形成区域国别研究学科体系,共同推动学科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建华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史著作的编写出版历程。他盛赞撰写队伍是一个“梦之队”,主编和作者团队在语言和国外工作经验方面具有优势,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立场。他就丛书名称、增加周边国家和地区史,以及突出主题和史观的撰写立意提出了建议。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教授刘德斌认为,历史学既是一个学科,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他建议,在撰写过程中要注重各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以及国家身份认同的形成、重塑与演进;历史学研究可以为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等学科提供启发,在撰写过程中要突出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中国眼光看待世界变化。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德国史研究专家徐健表示,区域国别史研究框架下的通识体系建设尚未出现,因此该项目的启动对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体现了华东师范大学与东方出版中心的雄心和魄力。该项目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跨学科打通学科壁垒;二是跨国跨地区,强调国家、区域和世界三层结构,并增加了中国元素;三是运用新方法、观点和资料。最大的亮点是主要参与者是75后、80后的新生代学者,是中国世界史学承上启下的主力军,具有知识储备、知识结构、语言能力和现实把握能力,能够突破过往的局限,具有全新的史学视野。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陈恒认为,此次华东师范大学与东方出版中心的战略合作是强强联合;区域国别研究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国家性和民族性,中国需要积累自己的知识,不能依赖欧美世界,要认真策划好、撰写好、出版好该出版项目。他建议,东方出版中心应坚持长期主义、学术第一和专业性,实现国际化、品牌化和专业化,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研究做出贡献。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黄洋教授认为,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是了解世界的基础,区域国别史出版项目要以扎实的学术基础,为读者提供可靠权威的区域国别史知识体系,填补空白。同时,该项目具有战略眼光,期望成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史的品牌,为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知识资源。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土耳其研究专家、拉丁美洲研究专家郭长刚认为,每个时代的人都带着自己时代的问题去认识历史,因此,如何给该套丛书注入当下思考,体现时代风尚和思想,尤为重要,新生代作者群体应给该套书带来新的思想、新的叙事。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认为,该套丛书以其跨学科的特点,在当前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在撰写过程中要突出各国的民族现代化,以更好地反映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要加强对流动性的研究,特别是移民问题,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和流动的影响;要增强可读性,“厚今薄古”。

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张勇安表示,该项目对推进区域国别史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乃至世界史的建设意义重大,要成为国内学者与国际学者进行有效对话的平台,在互鉴中深化。他建议,在撰写时,要着重突破既有框架,写出特色;要平看世界,作为他者写别国历史,向国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在界定书写对象时,要考虑如何匹配主题和时间边界的限制。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表示,华东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区域国别学,出版项目在撰写过程中要关照地理、经济、教育、文学等领域;在出版技术上要突出新技术应用、用新媒体方式呈现内容。他强调在出版领域,华东师范大学与东方出版中心将紧密合作,进一步探讨知识产权、版权、编辑和制作等方面的内涵与外延,共同做好人才培养。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世界史)成员、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沐涛建议,区域国别史出版项目要通过大量出版相关图书产生品牌效应;要加强中国周边国家、拉丁美洲国家、非洲国家的历史选题策划,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各国历史的认知,更好地理解各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王焰分享了自己对区域国别出版的想法,着重强调了编辑团队的重要性,认为原创性和学术性是历史书的关键,期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东方出版中心加强合作,互相配合,协同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梁志表示,期待进一步加深与东方出版中心合作,推动学科从周边走向世界。他建议在出版项目呈现形式上,可以专业性与大众性相结合,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在撰写过程中,要突出通识研究、薄古厚今,如思想的影响和技术对世界的冲击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执行院长季桂保建议出版项目要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经验,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衍生推广,进一步推动我国历史出版事业的发展,提高历史读物的质量和影响力。

“看世界”中国学者区域国别史通识出版项目,是华东师范大学与东方出版中心战略合作的第一个落地项目,也是东方出版中心在十多年前出版的“世界历史文库”基础上,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史产品线的重大出版项目。该项目由孟钟捷担任主编,汇聚国内各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专家特别是优秀中青年学者担任作者,首批启动的第一辑包括10个国家的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孟钟捷撰写《德国史》;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副系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主任费晟撰写《澳大利亚史》;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谢国荣撰写《美国史》;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刘金源撰写《英国史》;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汤晓燕撰写《法国史》;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教授谷继坤撰写《俄国史》;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李晔梦撰写《以色列史》;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巴西巴伊亚联邦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琨撰写《巴西史》;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张东撰写《日本史》;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张锐撰写《意大利史》。

深入探讨“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

21日上午,“看世界”中国学者区域国别史通识出版项目主编孟钟捷和作者团队、朱宝元和编辑团队,以及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邵政达、华东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同彤等就项目的撰写出版进行了深入研讨。

研讨现场

朱宝元介绍了“看世界”项目的出版背景与计划目标。他表示,“看世界”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建设,目标是体现中国立场、全球视野,通识写作、现实关怀,前沿性、学术性,国际性、前瞻性。“通识”是“看世界”出版项目的关键词和丛书的重要特点,要力争在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学术研究和出版传播、全球视野和中国话语上融会贯通。

孟钟捷作为主编,深入阐释了丛书的整体构想,系统概括了“看世界”的三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 区域国别史出版项目是对新时代我国推进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目标的响应和对相关学科学术研究发展的回应,从空间层次上立意中国立场、全球视野、互动观念,从时间层次上突出历史体悟、时代触觉、未来展望,在写作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史料基础、AI助力,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研究知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他以《德国史》为典型案例,进一步指出国别史撰写要深入挖掘特定民族和国家的民族性、现代化道路以及它们对国别史、区域史和世界史的重大影响。“看世界”中国学者区域国别史通识出版项目的各位作者分享了对区域国别史研究和通识类著作撰写的看法与体会。

此外,“看世界”中国学者区域国别史通识出版项目的各位作者也分享了对区域国别史研究和通识类著作撰写的看法与体会。东方出版中心的编辑团队则从出版传播的角度,分享了区域国别相关图书的经验,围绕篇幅、结构、文本、图表、注释、参考文献等体例作了介绍,强调作为通史写作,要兼顾丛书整体构想和特定国家历史。

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和研讨会的举办,标志着华东师范大学与东方出版中心在区域国别学科和出版传播领域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双方将紧密合作,为教育与出版深度融合,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夏奕宁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