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用摄影还原一个人的本来模样

2018-12-08 09: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看东方》,[美]史蒂夫·麦凯瑞著,荣非小译,后浪策划,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用摄影还原一个人的本来模样——《看东方》书评

撰文:马小呆   摄影:史蒂夫·麦凯瑞

(本文2018年8月发布于微信公众号“影摄自留地”,图片由后浪出版公司提供,选自史蒂夫·麦凯瑞中文摄影《看东方》)

“对我来说,最难的是肖像摄影,你必须将相机放在一个人的皮肤与他的衣服之间。”

亨利·卡帝埃-布列松在这句话中所说的“难”,恰恰体现了肖像永恒价值与摄影无限魅力的完美融合,而这一切对史蒂夫·麦凯瑞来说,却似乎信手拈来。

不久前,后浪出版公司引进了新书《看东方》——汇集了麦凯瑞多年来在亚洲各地拍摄的人物肖像作品。

虽然,收录在这本书中的照片仅仅是摄影家职业生涯庞大作品的太仓一粟,但麦凯瑞捕捉人物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惊人能力,以及对东方文化的执迷与追寻,亦可由此管窥一豹。

照相馆里的女人,印度拜拉库比,2001年
戴着裘皮帽的男人,中国西藏拉萨,1999年
年轻的仁波切,印度拜拉库比,2001年

顶着马格南图片社与美国《国家地理》两块金字招牌,史蒂夫·麦凯瑞堪称当今国际摄影界响当当的人物,而开启他摄影生涯的地方,正是远离其家乡美国费城的神秘东方古国——印度。

1978年,在为地方报纸《每日邮报》工作两年后,麦凯瑞带着相机和彩色胶卷,作为一个自由摄影师只身踏上了前往印度的旅程。

接着,在一年后爆发的苏联阿富汗战争中,麦凯瑞通过巴基斯坦北部乔装进入阿富汗,并成为少数身处这场战争现场并持续拍下新闻照片的摄影师。

女学生,阿富汗赫拉特,1992年
锡克教的男学生信徒,阿富汗喀布尔,2002年
重返此地的伊朗难民,阿富汗赫拉特,1992年

这些珍贵、惊人的照片随后由《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巴黎竞赛报》等重量级国际媒体大量刊发,让这场战争的真实面貌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原本并不为人所知的麦凯瑞,也由此获得了国际新闻摄影领域颇具分量的“罗伯特·卡帕金奖(最佳海外摄影报道)”。

此后,史蒂夫·麦凯瑞继续游历世界各地并拍摄照片,报道了两伊战争、黎巴嫩内战、柬埔寨内战、海湾战争等众多国际冲突与事件。

但即使在重要的新闻事件中,他依然关注生存其上的人及其受到的影响,而这种关注恰恰体现在一幅幅定格面孔的肖像照片中。

正如麦凯瑞所说:“我的大部分照片都是围绕着人的。我寻找不设防的时刻,捕捉最基本的精神,经历就刻在人的脸上。我试着去展现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这个人的那些东西。”

赛马节上的女人,中国四川塔公,1999年
抽着香烟的煤矿工人,阿富汗波勒霍姆里,2002年

在麦凯瑞众多肖像作品中,最出名的一幅当属1984年12月在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纳西尔巴格难民营拍摄的《阿富汗少女》,这幅照片随后因为登上美国《国家地理》的封面而被全世界所熟知。

照片中这个女孩的家不久前被炸毁,父母也不幸遇难,在麦凯瑞拍摄的照片中,女孩摄人心魄的绿眼睛在充满惊恐之余,仍然保有一丝坚韧与倔强。

阿富汗少女,巴基斯坦,1984年

麦凯瑞喜欢在取得对方的信任后拍摄,而不是偷偷地拍照,因为好的肖像需要很近的距离。这种近不只是拍摄距离,也是人与人心灵的距离。

麦凯瑞说:“必须很接近,能够直视双眼和对话,双眼充满情绪,能够表达人的本质与经历。我希望对方直视镜头,这种连结才会延伸至看照片的观众。”

当直视着这幅被称为美国《国家地理》历史上“最受认可的照片”时,每一位观看者似乎都在透过女孩的眼睛经受来自灵魂深处的质问,这种深切的共情感无疑成就了这幅不朽杰作,使它成为在世界各地社会底层受苦受难之人的共同标志。

游牧男孩,中国西藏安多,2001年
大壶节上的朝圣者,印度赫里德瓦尔,1980年

像《阿富汗少女》这样深邃而隽永的肖像照片,在这本《看东方》里比比皆是——中国西藏的游牧男孩、印度大壶节上的朝圣者、缅甸的部落女人、阿富汗换车胎的小贩……

每一位被摄者都是社会上普普通通甚至毫不起眼的一份子,但每一位都被麦凯瑞猎鹰一般的眼睛捕捉到。

当然,摄影家无意在拍摄之前预设画面或情境,他只是平等而诚恳地面对镜头前的每位“闯入者”,通过相机与之对视、交流、互动。最终,也经由照片,留下他们一瞬之间的容貌与灵魂的剪影。

换车胎的小贩,阿富汗喀布尔,2002年
部落女人,缅甸垒固,1995年

在形式上,除了三段文字与一连串致谢名单以外,《看东方》整本书都由右侧撑满整页的竖幅肖像照片构成。当逐页翻过,观者便与一张张来自远方的宁静面庞怦然相遇。这样的结构,让阅读变得简单而美好。

而在内容上,《看东方》又是一本足以让读者不知不觉沉浸其中的书。当观看者将目光停留在任意一幅照片上时,时空之门就会悄然开启,虽手捧书籍却仿佛忘却了自己身在何处,直直坠入与照片中人精神交汇的彼时彼处。这样的图像,则使观看深入且意味深长。

穿着新大衣的女孩,中国西藏日喀则,2001年
赛马节上的年轻女人,中国四川塔公,1999年

谈到肖像摄影,麦凯瑞曾如此说道:“我们看似有着同样的脸,但又各不相同。这不同如此迷人,也让我们彼此吸引。面孔总会透露许多令人惊讶的故事,太多太多的肖像摄影都是在等待一个对的瞬间,这就是一个人揭开真实自我的时候。”

在当今世界,人类面貌惊人的多样化,史蒂夫·麦凯瑞所做的不仅仅是记录人的面孔,而是试图用摄影还原一个人的本来模样——超越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或许,也真的只有在借助摄影之时,人们才能从中认识到真实的自我本身。

擦鞋童,中国西藏拉萨,1999年
库奇牧羊人,印度印控克什米尔,1985年

影摄自留地|这里是一个摄影小编的自留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