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夜长大》② | 撒贝宁和尼格买提,央视主持的双面人生

2024-04-25 17: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5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尼格买提·热合曼的首部个人随笔集《一夜长大》,本书通过他的细腻文笔,展示了一个性格敏感内向的人,在聚光灯下成功的可能性。让我们共同阅读这本书,了解主持人尼格买提的同时,学习内向者的成功之道。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紫竹凌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一夜长大》。

昨天,我们读到了尼格买提父母相遇及家庭重组的过程,此外,中年得子的父母对尼格买提寄予厚望。

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尼格买提有什么成长的烦恼呢?

下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成长的烦恼

在观众眼里,尼格买提是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但鲜有人知道,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成长的烦恼。

尼格买提坦言自己从小恐惧人群,害怕说话。那时候,别说长大想当主持人,就连上课举手发言都是奢望。

或许,心理学家会认为这是儿童缺乏安全感的体现。但尼格买提的家庭具备了所有完美家庭所必要的元素:温饱、和睦、欢乐,夫唱妇随,兄友弟恭。

尤其对父母而言,在众人面前跳舞,随意上台来一段脱口秀都是再简单不过的小事,他们就像绚烂舞池里的王子与公主,舞会里当仁不让的男女主角。

对幼时的尼格买提而言,这些并非易事。出生在如此光芒四射的家庭里,人似乎生来就该开朗,必须和父母一样是社交圈里的重心。但结果是父母越活跃,尼格买提就藏得越深。

如果说他的童年有阴影,无外乎就是父母的光芒太强,而他却是那个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孩子。

即使多年后尼格买提站在舞台上闪闪发光,但在一些关键时刻,那个怯生生,极其内向的孩子总会不经意地冒出来。因此,他觉得所有不自信、略自卑、掩饰不住脆弱的时候,都是儿时的自己在心内作祟。

后来,尼格买提渐渐学会了观察和思考。他认为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是小撒这样的人,他的热烈是由衷的,渗入骨髓的,只需要拿出半分,就足以驾驭整个舞台。

就算不全然了解他,也大概能猜出他从小就是这出挑的性格,是带着小伙伴闹事的孩子王,学校里抢着上讲台的小话痨。因为,小撒天生就是外向型人格,即使也有疲惫和低落的时候,但随时可以满血复活。

尼格买提称,当自己和小撒站在一起,心里那个“本我”就被激活了,整个人向里塌缩,不知所措。

因此,连续几年一起录制的科普类节目《加油!向未来》,对尼格买提而言是个考验。

考验来自于和强者站在一起,他得使出比平时大得多的劲儿,才能立在那儿。遑论正常主持,仅仅是站在那儿张嘴说几句话,就得突破不小的心理障碍。这不是他妄自菲薄,只是陈述事实,他从事主持人工作十几年,依然时常跟自己的自卑感作斗争。

所以,每当新一季节目的录制开始,尼格买提便质问自己为什么又答应来这个节目?他跟身边的伙伴们说:“下一季如果再找我,你们一定要帮我记住今天说的话,‘不去。’”

伙伴们淡淡地说:“去年你也是这么说的。”经他们一提醒,尼格买提想起那时刚经历两三期的折磨,新一期录到一半,他扪心自问:“你怎么了,你倒是说话啊,这不是你,你可以很幽默,你可以有见地,你可以顺畅表达。”

现实是他像被什么力量扼住了喉咙,只会在一边傻笑,反复使用老梗,而那些努力显得很不自然,甚至有些刻意。他想这是专属自己的一种心理障碍,姑且叫它“巨人恐惧症”吧。

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这种心理障碍,简言之就是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如鱼得水,但遇见强大的伙伴就会变得手足无措。

好在尼格买提学会了自我调整。他想这一季节目既然接了,那就竭尽全力。在第二期录完的时候,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主持风格。

比如当小撒锋利时,他就保持柔软;当小撒激发选手斗志的时候,他便抚慰他们的痛处;当小撒大步流星向前冲,他就闲庭信步垫个背。

如此一来,尼格买提卸下了负累,丢开了顾虑,他觉得比过去的自己做得更好了。

此外,在主持过程中,尼格买提也渐渐领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找自己、找位置。自己究竟是谁?位置在哪里?其实,这些答案并不指向唯一。

尼格买提觉得在生命不同的时期,职业的各个阶段,都在面对不同的人。不将自己约束在同一个形状的模具里,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于他而言,作为主持人,就算自身没有多大的光彩,但能找到自己最恰当的位置,观众就能看到并记住自己,那就够了。

而在这个找位置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适当地逼自己一把,不断告诉自己只有和强者并肩,才能真正成长。

尼格买提认为成长是有声音的,就像竹子,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它也许真的能听到自己细胞分裂的声音,那种声音很美妙,每个人都应该去聆听下自己成长的声音。

尼格买提渐渐明白与其和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作斗争,不如适时地接受他,与之和解。

软弱和敏感也不是什么缺陷,那是内心温柔的那一面。它就像一张弹簧床垫,让所有的沉重得以软着陆,让那些尖锐和晦涩被一一柔化。

父母债,还不尽

虽然因为父母的光芒太强,儿时的尼格买提有些自卑。

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支持和宠爱。父母记得他说过的每一个梦想,并倾尽全力去帮助他实现。

从小到大,尼格买提有过很多梦想。第一个梦想是成为音乐家,然后,就陷入了电子琴万劫不复的牢笼。后来想成为画家,代价是荒废了休息日,背上了沉重的画板。接着又是设计师、小说家等等。

对于他的每一次进步,父母都非常欢喜。小时候他“圆”了太多梦,其中几个中标,有了点成果。

自少年合唱团去上海参加表演回来后,先后去了北京、云南等地录节目,上了大大小小的舞台、电视广播,表演唱歌、跳舞、朗诵报幕等。

随着尼格买提的履历越来越长,他慢慢被神化了。在十一二岁时,他这个被制造出来的“神童”已经声名在外。

以至于那段时间,经常有电视台要来采访他。有一次采访,导演让他在画板上写下梦想。尼格买提赫然写下七个大字:“我想当个外交官。”

从尼格买提有了考外交学院的想法后,父母庞大的动力系统更是轰隆隆运转起来,多方打听,翻查资料,追根溯源,了解分数线、历年招生情况、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

直到他们最终摸到一道铜墙铁壁,以他们的行动力也无法打破的一扇大门:外交学院已经几年都没在新疆招生了。这意味着没有名额,成绩再好、梦想再坚定都没有用,但尼格买提的母亲不甘心,始终不愿放弃。

她先是四下打听,得知如果想要外交学院在新疆招生,得让北京的相关部门批准,明确需要“定向培养外交系统人才”。于是,母亲怀揣一堆资料文件,跨越三千多公里路,直奔北京教育部。

教育部的工作人员很为难,知道她从新疆赶来不容易,但外交学院是外交部直属院校,得外交部同意并提出需求,教育部才能给指标。

母亲听完后毫不犹豫,马不停蹄直奔外交部,最后还是无功而返。

眼见母亲精神抖擞的出门,垂头丧气地回家。尼格买提的姨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对她说:“你已经努力过了,不行咱就放弃,何必这么为难自己?”

为此,她俩吵了一架,母亲生气地摔门而出,坐在路边角落里号啕大哭。当尼格买提从表哥口中得知此事时,他不敢想象那个开朗热情的母亲,被挫败感注满全身的模样。

经历这些事情后,尼格买提意识到这世界上能够不惜一切代价成全自己的人,只有父母;毫无保留不求回报地为自己奔走的人,也只有他们。

父母为子女的梦想东奔西走,倾其所有;长大后,又有几个人能成全父母年轻时的梦想呢?

幸亏尼格买提做到了,他带着父母环游地球,去时代广场,去悉尼歌剧院,去京都拍初春的樱花,去巴厘岛看金色的落日,在西班牙广场的台阶上怀念罗马假日,在巴塞罗那的天台沐浴阳光,在歌剧院里享受维也纳,在塞纳河边呼吸整个巴黎。一座一座的城市,全都留下了父母的足迹。

尼格买提觉得与其说报答,不如说还债。但父母的情是还不完的,父母子女之间也许就是靠这一笔笔的债,你还我、我还你地欠下去。

这账没法算清楚,还债也不是目的,只能在每个人不长的生命里,尽可能地补偿,以爱之名。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尼格买提成长的烦恼,观众眼里阳光开朗的大男孩小时候其实是个自卑的孩子。不过,他学会了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此外,我们说到了父母对他的梦想的支持。

那么,他是如何走上主持人这条路的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原标题:《《一夜长大》② | 撒贝宁和尼格买提,央视主持的双面人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