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家和万事兴:徐谓礼族疚考

2024-04-30 10: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吴君神 

注意!!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家和万事兴”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中国谚语,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家庭和睦的重视。从家庭往上延伸到家族,和睦也是有效沟通解决矛盾、增进相互理解的关键,有助于建立相似的价值观和信仰,增强内部凝聚力。

彦和帖(局部)米芾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家和万事兴”的反面是“家衰万事败”,其产生原因复杂,或是战乱,或是灾害,或是政策,其中最令人痛心的当属“族疚”。族疚由两个词组合而成,即“族”和“疚”。“族”通常指的是家族或宗族,“疚”则表示内疚、惭愧或内心的不安。内疚表明做错事而感到后悔,结合前面的家族,族疚明显是家族成员因利益纠纷而内讧,导致族人失和甚至反目成仇。

徐谓礼家族世系 图源:浙江省博物馆

族疚的后果可能很严重,会打断家族上升趋势,沉沦数百载。2012年4月,武义县博物馆发掘了徐谓礼夫妇墓,墓志中有“族疚内讧,避地靡常,无一日家居之适”的语句,表明徐氏家族发生内讧,徐谓礼夫妇被迫在外漂泊。此段文字揭示了自南宋重臣徐邦宪后,徐家数百年间未在政坛取得大成就的深层原因,更是解释同宗同祖的金华“井徐”与“学徐”为何会分家,细细回顾,可以深刻理解家族兴衰之奥秘。

从商进仕,以仕护商

在族疚内讧前,徐氏家族成员保持着高度的团结和一致性,展现出极强的目标意识与凝聚力。此时徐氏家族分成两拨,一拨刀头舔血贩盐为生,为整个家族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另一拨头悬梁锥刺骨,苦心孤诣钻研圣贤之书,期望通过科举入仕,为家族发展保驾护航。

徐家作为金衢盆地的外来户,土地稀少,以贩卖私盐为业。此举在南宋风险颇高,翻山涉水常有匪患豺狼之扰,每到一地又难逃宗族豪强、衙役胥吏盘剥,外有生命丧失之虞,内有利润减半之忧,行路千里而心忧百事,不可谓不困苦。

见此困局,徐家先祖苦思应对之法。忽闻南宋偏安一角,重视团结商人之力量,大开方便之门,鼓励商人子弟参加科举。徐家遂决心栽培读书种子,其中翘楚便是徐谓礼的父亲徐邦宪。

徐邦宪专心致志地苦读了三十多年。在此期间,他只有支出而无收入,肩负着巨大的压力。若邦宪无法通过科举入仕,年过三十的他很难转行经商,只能在私塾中担任教书先生,家族在他身上的所有投入将化为沉没成本。

《秋窗读易图》刘松年 南宋 辽宁省博物馆藏

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艰苦的事业,对身心的消耗极大。以和徐邦宪出身类似的唐代文豪韩愈为例,他曾为科举的成功刻苦读书至牙齿脱落、头发变白。韩愈的《与崔群书》记载:

近者尤衰惫,左车第二牙,无故动摇脱去;目视昏花,寻常间便不分人颜色;两鬓半白,头发五分亦白其一,须亦有一茎两茎白者。

韩愈,一位对科举考试倾注了巨大心血的文学家,读书进仕导致他牙齿动摇、视力衰退、头发花白、胡须斑白。同样,徐邦宪也将人生中的黄金岁月奉献给了科举之路。作为南宋重臣,徐邦宪享有当时最优渥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然而他未满六十便辞世,恐怕与早年过度苦读,消耗心力过甚有很大关系。

徐邦宪在求学的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体力。作为他背后的支持者,徐家也付出了巨额的财力和人脉资源。文具如笔墨纸砚等日常消耗品,长期累积下来,所需的费用相当可观。尤其是毛笔,作为极易损耗的物品,士子们日复一日地勤练书法,有时甚至达到日换一支的地步。

毛笔 2006年4月常州常宝钢管厂宋墓出土 宋 常州市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南宋科考内容范围广,包括论文、策论和经义,对考生的知识面要求极高。为备考徐邦宪不得不购买大量书籍,如《四书》《五经》、历年科举考题及优秀范文等,此类开销对家族而言亦是颇为沉重的负担。

除学习开支外,赶考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消耗。为筹集足够的考资,宋代士子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包括向家族寻求经济支持、接受学生的帮助、变卖田地房产、借贷或经营商业等。这些努力表明赶考的资金绝不能节省。因为赶考不仅是学子的物质挑战,更是一项精神考验。如果生活条件不佳,影响了精神状态,会对考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南宋名臣真德秀曾总结两次赶考经验:

余初贡于乡,家甚贫,辛苦经营,财得钱万。囊衣笈书,疾走不敢停,至都则已惫矣……获钱凡数万,益以亲友之赆,始舍徒而车,得以全其力。于三日之试,遂中选焉。

真德秀首次赴京参加科考时资金不足,被迫昼夜兼程步行赶路,导致他身心俱疲,最终未能金榜题名,给其留下深刻的教训。第二次赶考时,真德秀备足资金,得以乘坐马车前往京城,精神焕发,最终一举成功。真德秀的经历对于所有赶考的士子都具有借鉴意义。

清代木质赶考公车 图源:中国科举博物馆官博

徐家作为经验丰富的商业家族,深知在关键时刻投入的必要性。徐邦宪在科举之路上的成功,无疑耗费了徐家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除财物投入外,徐家还充分利用自身的人脉和关系网,为徐邦宪铺平道路。在徐邦宪的一生中,有三位重要的贵人:业师陈傅良、恩师吕祖谦以及妻舅陈亮。陈傅良,温州名士,自小便教导徐邦宪读书。吕祖谦,当世大儒,为让邦宪成其弟子,徐家甚至将户籍从衢州迁至武义。陈亮,永康豪族,徐邦宪能与之联姻,必定有族人的精心策划和良苦用心。

在全族的支持下,徐邦宪终于在绍熙四年(1193年)成功考取进士,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然而,史料中并未记载徐邦宪对家族的回报。其恩师吕祖谦注重家族成员之间和睦,为家族的福祉和个人的幸福而共同努力。吕祖谦的诗文中更是洋溢着团结友爱,比如:

内助功推冠,名成父子间。

中原遗俗尽,旧族素风还。

石窌天开邑,宫门日缀班。

光华竟何许,夕照在西山。

“内助功推冠,名成父子间”,依靠父老支持,才能登科及第为国献策。此既是吕祖谦的成就,也是徐邦宪的道路,师徒以相同的方式踏上人生巅峰。“中原遗俗尽,旧族素风还”,更是饱含希望族人和睦,追随旧时的风气。

吴大激“进士”匾 清同治八年( 1869 ) 湖南省开元博物馆藏
图源:中国科举博物馆官博

“廷试进士”匾 清光绪二十二年( 1896 ) 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藏 图源:中国科举博物馆官博

虽然传世文献未记载家族成员互助情况,可是徐邦宪墓志铭中记载:

母张氏,封太令人,年逾八十,左右奉侍如一日。遇郊恩,舍子任弟从宪。娶陈氏,封令人。子三人:谓仁,迪功郎、新台州户部赡军酒库;谓义,早世;谓礼。

古代高官显贵常能获得封赐妻子、荫庇子孙的优待,因此邦宪的母亲、妻子和儿子获得封号和门荫,符合当时社会常规。“遇郊恩,舍子任弟从宪”却颇为难解。所谓“郊恩”,是指皇帝在郊祀典礼后,对臣子施予的恩惠,通常包括对大臣的提拔和对其家人的恩赐。徐邦宪并未将门荫的机会留给儿子,而是转赠给弟弟徐从宪。此举背后可能是从宪继承家族经商传统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邦宪科考,待到徐邦宪功成名就之后,便以“郊恩”的形式回报弟弟。

鎏金点翠嵌宝石“诰命”龙凤冠 清 定州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除郊恩外,徐邦宪还可能通过其他多种途径来回馈家族。宋代官员亲属普遍涉足商业活动,与徐邦宪同时期的大理寺丞沈维便允许子弟从事盐酒贩卖,从中获利。徐家主营的盐业,或许也曾借助徐邦宪的影响力,打通关节,扩展销售网络。徭役和赋税是百姓的重大负担,官员及其家人可免受压迫,徐氏族人很可能将自家的田产经营归置邦宪名下,以此减轻负担。

通过商业和仕途的双轨并行,徐邦宪的职场晋升得到推动,徐氏家族也迎来迅猛发展。他们利用经商所积累的财富和人脉,支持子弟求学和仕途发展。反过来,子弟成为官员后,又利用职位来助力家族产业的扩张,形成了良性循环。邦宪与从宪分别在仕途和商界发展,徐从宪为徐邦宪提供物质基础,徐邦宪利用政治手段来回馈弟弟,实现共赢。

族疚内讧,避地靡常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徐邦宪的一生,犹如昙花一现,家族的兴衰也随之起伏。凭借邦宪的从政,家族进入鼎盛,随着他的猝然离世,族人失去庇护,很快便陷入了衰落。徐邦宪死后,家族中缺乏能够力挽狂澜的领导人物,内部矛盾随之激化,最终导致家族分裂为两大支系。

主心骨的离世,造成家族分崩离析的状况,历史中留下数不清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东汉末年,袁氏主干被董卓屠戮一空,家族资源被袁绍袁术两兄弟瓜分。可惜缺少长辈居中调和,兄弟阋墙势同水火,导致被曹操各个击破,累世公卿的袁氏一族就此衰落。

《行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卷》(局部)赵孟頫 元 故宫博物院藏

据墓志铭记载,徐邦宪生前育有三子。长子徐谓仁曾任主簿,英年早逝,甚至需要依靠过继侄子以延续香火;次子徐谓义早夭,留下的记载寥寥无几;幼子徐谓礼在弱冠之年便继承了家业,在外为官三十余年,共育有四子。徐邦宪的后代人丁并不兴旺,孙辈都是徐谓礼的后代。在传统观念中,人丁兴旺是家族强盛的象征,徐邦宪子孙稀少,无疑会引起家族的忧虑,并可能遭受外界的觊觎和图谋。

除子嗣不丰外,政局的变动也对邦宪一脉产生影响。南宋前中期,以吕祖谦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凭借地利,倡导“工商皆本”,在科举中占据优势。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虽然声名远播,却被韩侂胄打为“伪学”。韩侂胄一派被清算后,程朱理学得以平反,甚至成为主流思想,使得原本在朝堂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浙东学派被边缘化。在此背景下,徐邦宪生前所建立的人脉关系逐渐失去了作用,徐谓礼也难以借助父亲的关系网来维护家族的产业。

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矛盾往往被缓和推迟,人们充满希望和动力。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的信心受挫,为微薄的利益而争执不休。徐氏家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曾可能为减免赋税和徭役,把田产和商铺等资源挂靠在徐邦宪名下。如今邦宪已逝,徐谓礼无力承担家业。随着关系网和人脉圈的衰退和破碎,家族产业失去了保护。估计以徐从宪为首的族人明确提出了分家的要求。族人争产的纠纷历代都有,南宋法学汇编《名公书判清明集》载:

丘庄即丘六四,丘萱之从兄也。丘萱身死无子,阿刘单弱孀居,丘庄包藏祸心,垂涎于从弟之方死,染指于丘新之立继。觊觎不成,奸巧横生,竟将丘萱三瞿里已分田五十亩,自立两契为牙,卖与朱府。

丘庄欺负丘萱无子,先是想图谋家产,不成后又立假契约,贩卖对方土地。徐邦宪的辞世,为徐家带来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家族中因徐邦宪而兴的产业与他个人名下的财富交织在一起,难以明晰界定,令家族内部的矛盾和纷争愈发激烈。原本的家族产业归属清晰,权责分明,随着免税免役政策的实施,新增的产业归属变得模糊不清。经商的族人认为自己实际经营产业,应得更大的份额;邦宪后人则认为,正是依靠其父官职地位,家族的经营才得以扩大,理当获得更大的权益。

《秋庭婴戏图》(局部)佚名 南宋 故宫博物院藏

家族内部纷争不断,最终似乎以徐谓礼的失败告终。其夫妇墓志铭中有“族疚内讧,避地靡常,无一日家居之适”,可以推断出谓礼夫妇被迫离家出走,这通常是失败者的结局。“无一日家居之适”暗示家族内讧发生在徐谓礼婚后不久。族人可能担心其借助妻子娘家的力量争夺财产,因此在婚嫁期间采取了极端行动,导致新婚夫妇离开家乡。

徐谓礼夫妇的合葬墓位于武义县东,墓志中提到“长安乡祖陇之侧龙檀原”,暗示旁边可能有家族的墓地。然而,周边数百米内并无同年代的墓葬。相较之下,徐邦宪的墓葬位于县西,旁边安葬着他的长子徐谓仁。徐谓礼作为儿子,未能在逝世后陪伴在父亲身边,表明他可能已被家族排斥,无法葬入家族墓地。

徐谓礼夫妻合葬墓全景 图源:浙江省博物馆

家族向来尊奉共同祖先。徐氏家族的内讧导致家族分裂,形成两个支系:一支以徐邦宪为始祖,称为“学徐”;另一支以徐从宪为始祖,称为“井徐”。“井”字暗示市井,表明徐从宪依靠经商致富。徐邦宪地位显然高于徐从宪。通常情况下,后人希望拥有显赫的祖先,如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然而,“井徐”的命名反映两家人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以至于不得不分家立谱。

徐谓礼在职场上历经艰辛,晚年成为上饶市长,权势显赫,远超过以经商为生的“井徐”。他为何未能在逝世后归葬故里,与父亲相伴?可能与金衢地区有械斗风气有关。当地人为争夺水源和农田,常发生宗族间的械斗,官府担心引发民变,不敢干预,使得民间械斗难以平息。徐谓礼政治威望虽高,无奈人丁单薄,在以武力为决定性因素的械斗中难占上风。妻子逝世后,他选择在离家数里的城东安葬,墓志中的“祖陇之侧”四字,充满无奈与辛酸。

徐谓礼墓志 图源:浙江省博物馆

家族内讧后,徐谓礼在外奔波数十载。由于缺乏根基,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随着门荫红利的消耗殆尽,“学徐”一脉逐渐沉沦。而“井徐”一脉因缺乏科举知识,未能得到他人的庇佑,生意也难以壮大。最终双方都遭受损失,逐渐衰败。

结 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徐家先祖深谙天时、地利、人和之道,顺应时代潮流,全力培养徐邦宪走科举之路,同时充分发挥浙东地区的商业优势,家族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家族的繁荣发展。徐邦宪的逝世成为家族命运的转折点,没有核心领导,家族成员因利益分歧而起纠纷,甚至将对家族有重大贡献者的子嗣逐出故土。这场惨烈的内斗,最终导致了徐氏家族数百年的衰落。

儒家经典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标准。其中,“修身”、“治国”、“平天下”三者的意义相对明确,强调个人修养是国家治理和天下安稳的基石。“齐家”常被误解为管理好家庭日常,似乎只需保持家庭整洁有序。此理解有失偏颇,古人所说的“家”实际上指的是家族,成员能够多达数千人,宛如一个微缩的国家,家国一体,先管好家,才能管国。

安和图 佚名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家族若不能和睦相处,成员之间为微薄的利益争斗不休,家族便失去了凝聚力。“学徐”一脉掌握科举技巧和人脉资源,却因失去故乡的根基而难以安居乐业,导致后代教育出现问题。“井徐”一脉虽然拥有故乡和根基,却缺少学习和人脉的积累,无法复制徐邦宪的成功之路。家和万事兴,若双方能够和解,相互支持,即便无法达到徐邦宪的辉煌成就,也能仿效徐谓礼的人生轨迹,代代培养出人才,让家族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2. 李晖达,邵路程等:《武义南宋徐谓礼墓》,《东方博物》,2013年第1期。

3. 包伟民,郑嘉励:《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中华书局,2012年版。

4. 方爱龙,邵路程:《武义出土南宋徐谓礼文书书手考》,《中国书法》,2013年第4期。

5.【宋】胡颖、朱熹等撰:《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6. 郑嘉励,郑莉莉等:《武义南宋徐邦宪墓的发掘》,《东方博物》,2020年第1期。

7. 王文政:《国宝现婺:“徐谓礼文书”内蕴的宋官人文气象》,《武义方志》,2021年第1期。

8. 陈娴:《宋代盐法初探》,中国政法大学2010届硕士论文。

9.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10. 王一胜:《宋代以来金衢地区的交通与商业发展》,《史林》,2004年第4期。

11. 王锟,金晓刚:《百年历史的投影:二十世纪以来浙东学派研究平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12. 朱晓鹏,赵玉强:《平民哲学与社会发展:南宋浙学精神及其现代价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13. 秦开凤:《宋代文化消费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届博士论文。

14. 秦开凤:《宋代求学教育发展消费论析》,《人文杂志》,2012第3期。

15. 王朝阳:《宋代士人经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届博士论文。

16. 孟瑶:《宋代官员从商的禁与罚》,华东政法大学2021届硕士论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