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神十八,发射成功!

2024-04-25 22: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

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

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约10分钟后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进入预定轨道

目前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实(试)验与应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加固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各项任务。

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2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18次飞行。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工作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4月25日下午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

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

圆梦园广场举行

航天员叶光富(右)、李聪(中)、李广苏在出征仪式上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由

叶光富、李聪和李广苏组成

时隔2年再“出差”太空 指令长叶光富

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的指令长叶光富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十一年的不懈奋斗,于2021年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驻中国空间站,实现了自己的首次飞天梦想。时隔两年,叶光富作为指令长,带领两名年轻队员再次逐梦苍穹。

首次飞天用了11年

这次太空出差仅用了2年

总台央视记者 王刚:这是第二次出征太空,心情和状态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航天员 叶光富:第一次飞行是圆梦太空的激动、兴奋,同时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一次飞行我想更多的是一种使命责任,还有就是考验和担当。

第一次圆梦太空,叶光富在轨驻留6个月。在轨期间,他和翟志刚、王亚平,一起完成了两次出舱任务和两次天宫课堂授课任务,还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丰富的太空生活,至今让他难以忘怀。

航天员 叶光富:我记得在我们第一次出舱任务之后,就是在翟指令长和王亚平他们出舱回来之后,我作为舱内的支持人员,迅速地打开双向承压舱门,然后给他们大大拥抱时刻,说实话那种激动兴奋,还有感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交织在一块。

在轨183天,神十三乘组创造了当时中国航天员单次任务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纪录。叶光富返回地球之后,经过约半年的恢复疗养,他的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随后转入正常的训练。经过评定,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叶光富、李聪和李广苏组成,叶光富担任指令长。

航天员 叶光富:我想首先不光要进一步提升个人飞行技能,还要尽快以指令长的身份去全面重塑自己,在学习中、在总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统筹安排能力、任务决策能力、天地沟通能力,以及整个团队的融合能力,方方面面对我来说都是一种考验。

从两年前“一舱三船”到如今重返太空家园的“三舱三船”构型,从03航天员到担任指令长,叶光富坦言,岗位的变化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航天员 叶光富:不是说随着任务的常态化,我们感觉任务很轻松,其实反而来说对我们要求更高、挑战更大,尤其是要应对一些可能会出现预案以外的一些问题、故障,怎么样去带领这个团队去控制这样一个局面,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神十八乘组的出舱活动

将重点安装舱外设施设备的防护装置

目前,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已经在轨运行近三年时间,随着空间碎片日益增多,长期运行航天器受到空间微小颗粒撞击的情况在所难免。按计划,神舟十八号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将重点安装舱外设施设备的防护装置。为此,叶光富和两位队员在中性浮力水槽进行了大量的训练。

航天员 叶光富:这次我们上去出舱就是要利用不少于两次出舱,然后对我们可能存在被撞击的高风险区域进行防护,这次我们需要防护的位置还特别多,防护装备还需要安装的位置它都不一样,设计的方案也不一样,安装的工位也很有特点,能不能很好地去装好做好防护作用,对我们舱外作业还是有很大的考验。

“拼搏不是一时一刻而是时时刻刻”

“不是飞行,就是在准备飞行的路上”

叶光富首次飞天用了十一年,这次重返太空家园,仅仅用了两年。飞行前,他在自己朋友圈写下“奋斗实现梦想,拼搏时刻在线”。

航天员 叶光富:奋斗是实现梦想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当你经历了艰辛,体会了坎坷,也感受过痛苦并实现梦想之后,你再回头想想自己奋斗的这么一个过程,那你会感谢自己,曾经不轻言放弃的自己,曾经那个努力拼搏奋斗的自己。

航天员 叶光富:“拼搏时刻在线”,其实我也是用它经常来激励自己、勉励自己的一句话,我记得在我中学的时候,我就在我们门后用粉笔写了大大的两个字,就是“拼搏”两个字,那两个字真的是一直刻在我心里,一直到现在。因为我认为拼搏它不是一时一刻,而是时时刻刻,就像我们整个航天员队伍对载人航天事业的态度一样,不是飞行,就是在准备飞行的路上。

半年的太空出差即将开启,重整行装再出发,叶光富踌躇满志,信心满满。

航天员 叶光富:虽然说新任务有新挑战新考验,而且又是作为指令长,带着两位新成员去执行任务,有考验有挑战,但是我和我的乘组,还有我和整个地面团队一起,我们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可以说对这次任务信心满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狂奔的蜗牛”奔向太空 文科生李广苏要飞天啦

这次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当中另一个新面孔,就是航天员李广苏,也是第三批18位航天员里唯一的文科生。经过三年多的刻苦训练,李广苏已经完成了从战斗机飞行员到航天驾驶员的转变。在我们对他的采访中可以感受到,严谨、细致、沉稳,是李广苏的最大特质。

今年36岁的李广苏,1987年出生在江苏沛县。2005年,对于正在读高中的李广苏来说,能够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驾驶战鹰翱翔蓝天保卫祖国,是他曾经的梦想。经过严格选拔,李广苏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加入飞行学员的队伍。

航天员 李广苏:之前我飞的是国产的三代半飞机。我执行了很多任务,我觉得那些都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2018年5月,我国启动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这个消息对于符合各项选拔条件的李广苏来说,充满了兴奋和挑战。2020年9月,经过层层选拔,李广苏从众多报名参选的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航天员 李广苏: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还挺惊讶的,还有点感觉不真实,然后反复确认了一下,确实是通过了,还是如愿加入我们光荣的队伍里面来了。

唯一的文科生

压力堪比“重新高考”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随着身份的转变,多方面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作为第三批18位航天员里唯一的文科生,航天基础理论课程,让李广苏感受到了堪比“重新备战高考”的压力。李广苏表示,当初学理科比较吃力,所以才选择了文科,没想到多年后,还是没能逃过要学理科的命运。

航天员 李广苏:我在学改装机型理论的时候,我们理论有一个及格线,但是航天这个理论没有人跟你说多少以上是及格,或者说你考到多少分以上你就达到标准了,大家都是奔着100分去,能考100分坚决不考99分。除了基础理论的学习,我觉得前庭功能的训练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当了航天员以后,这些动作是必练的科目,你必须经过这个阶段。怎么办?忍着,通过一次又一次一圈又一圈旋转,让自己去适应它,最后很从容地去把这个信念完成了。

按照航天员训练大纲,第三批航天员开展了8大类、百余项的训练。从身体到意志的磨炼,从耐力到专业知识的提升,这些都是成为航天员的必经之路。李广苏完成了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李广苏与叶光富、李聪一起入选神舟十八号乘组。

航天员 李广苏:经过了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以及方方面面的专业训练,可以说基础打得比较牢了,再加上整个乘组的磨合训练,执行任务的底气越来越足。

从守卫祖国领空

到探索浩瀚太空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三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期间,将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为了完成好这些任务,神舟十八号乘组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航天员 李广苏:我们的空间站在运行期间受到过空间碎片的袭扰,我们这次的任务涉及把我们整个空间站尽可能地防护起来。涉及出舱活动的训练,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场所就是失重水槽训练,以及我们的Eva(出舱活动程序)训练,前期针对安装空间站防护板,我们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效果也都不错,配合也都比较默契。

对于李广苏来说,从守卫祖国领空到探索浩瀚太空,为国出征的步伐同样坚定。

航天员 李广苏:我曾经是一个飞行员,我有着11年的飞行生涯,祖国的天空也曾经有我的足迹,祖国的很多的角落,也有我奋斗过的足迹。但是不管飞行员也好,航天员也罢,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在为国家做贡献。很期待看一看脱离大气层以后的星空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出舱的时候肯定更期待了,应该会有一种天高任鸟飞的感觉,视野应该会非常开阔,然后在舱外跟着空间站一起迎接日出日落。看着我们脚下的地球一圈圈地转动,我觉得应该会是一幅非常美妙的场景。

“狂奔的蜗牛”奔向了太空

从文科生到飞行学员,再到入选神十八乘组,李广苏的职业履历,在外人看来,或许是高歌猛进、格外顺遂。但他却说自己天资平凡,就像自己的微信名“狂奔的蜗牛”,要稳稳当当地走好每一步,哪怕是一只蜗牛,也要向着太空尽力狂奔。

合影里的小伙也要飞天了 李聪:期待首飞完美呈现

在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中,李聪和李广苏是两个新面孔,也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其中1989年出生的李聪被本次任务的指令长叶光富评价为“思维敏捷、性格活泼、理解能力强、动手能力强”,三年来,李聪完成了从战斗机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他期待着未来6个月的太空飞行完美呈现。

想当歌唱家的飞行员

今年35岁的李聪出生在河北邯郸,成为航天员之前,他是一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

航天员 李聪:其实我最初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歌唱家。在高三的时候,因为当时自己也比较喜欢运动,体育方面也是有一定的特长。好多人就说你这种性格适合去当飞行员,那是我第一次听说飞行员这三个字。

第一次飞上向往的蓝天

带着对蓝天的向往,经过层层选拔,2009年李聪进入空军航空大学成为一名飞行学员。第一次飞上蓝天的经历,至今仍让他记忆深刻。

航天员 李聪:第一次飞行上去之后,我就不太适应。经过一晚上的辗转反侧,然后我又想起了最初报考飞行员的坚毅的信心,然后决定第二天再飞一次。结果第二天飞上去以后,头一天的所有不适完全没有了,我就感觉飞在天空中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还是比较好的。

一张合影 让梦想清晰可见

经过反复自我挑战和磨砺,李聪成长为一名驾驶战机的空军飞行员。2018年,李聪在参加航天员选拔的现场,和聂海胜拍了一张合影,这时李聪真切感受到航天梦越来越清晰可见。

离心机测试是参加航天员选拔必经的一个考验,与飞行员时期身着抗荷服进行抗载荷训练不同,受训人员在离心机里并没有任何防护装备。

经过初选、复选和定选层层选拔,2020年9月,李聪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然而,航天和航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要学习的内容却有天壤之别。

航天员 李聪:当飞行员给我的感觉比较飒、比较酷,空中做一些特技动作的时候,也是比较激情豪迈。当航天员以后,需要学会如何把自己的心静下来,然后让自己变得更加沉稳一些。

穿着厚重的舱外服,长时间在水槽中进行出舱模拟训练,被很多航天员认为是训练难度最大的课目之一。李聪刚接触水下训练时,仅仅是登上脚限位器这样一个基础动作,也需要反复练习、不断精进。

“睁着一只眼睡觉”

才能问鼎苍穹

经过全面系统训练和考核评定,李聪入选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乘组进行了身体素质、心理调适以及出舱活动等各方面强化训练,并特别加强了应急处置能力的训练。

航天员 李聪:指令长对我们的要求,这种特情不是说你工作的时候来,你睡觉或者休息的时候就不来了。要时时刻刻准备好这种心态,等于说是睡觉都要让我们睁着一只眼才能睡觉。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李聪即将问鼎苍穹,对于自己的首次太空旅程,李聪满怀期待和信心。

航天员 李聪:期待这种太空失重带来的那种美妙的感觉。这次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一下我们太空家园到底建得怎么样了。然后其实最期待的就是如何把我们这6个月飞行安全地、顺利地、零差错、零失误地去完成。是一个期待,但是也是一项挑战,也是目标。

顺利完成任务

等着你们回家!

原标题:《神十八,发射成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