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亚麟:《我是古巴》,一篇慷慨激昂的散文诗

2024-04-28 13: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王亚麟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我是古巴》:一篇慷慨激昂的散文诗

作者:王亚麟

《我是古巴》电影海报(图片来自互联网)

在一片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我们正飞往一片片摇曳的棕榈树。可以听到一个女声在说话:“我是古巴/有一次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登陆这里/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人类见过的最美丽的土地/谢谢你,哥伦布先生。”

在哈瓦那一家酒店的屋顶上,许多人在参加奢华的泳池派对。这是 1950 年代后期;享乐主义旅游业在该市蓬勃发展。乐队、饮料、欢笑、调情。我们的视线随着巨大的电梯缓缓下降,扫过一整个派对现场,一切奢靡尽收眼底。

三名打扮堂堂的美国男人围坐在哈瓦那的一家俱乐部里。他们点了饮料。“给我一杯苏格兰威士忌,双倍。”“伏特加龙,谢谢。”其中一个男人放下了墨镜,斜着眼睛说道:“我来吃口好的。”另一个说:“我来拿下那道菜。”不一会儿,男人们拥抱着两个美丽但面容悲伤的女人从吧台回到了桌旁。“只要你钱够,在古巴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先前的男人如是说。

这三幕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构成了电影《我是古巴》独特的打开方式,突兀而直接的转场让人捉摸不透又深觉其中大有隐喻,开篇即不凡。电影《我是古巴》由苏联著名导演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于1964年制作完成。由一首诗歌串联起来四个发生在巴提斯塔时代的古巴的故事。在今天,《我是古巴》因其创造性的摄影方式与审美以及像散文诗一样的极致美学境界而被誉为经典,而其中蕴含的厚重深沉的历史陈迹,也深埋其中,值得我们的发掘。

电影拍摄的背景是苏美对峙早期,苏联派出了一个电影委员会会见新成立的古巴电影艺术和工业学院(ICAIC)的代表。电影和艺术将成为古巴创造新的革命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该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阿尔弗雷多·格瓦拉曾说,在苏联委员会访问期间,他们提议制作一部电影关于苏联与古巴的团结和友谊,表达了他们对古巴革命的同情。ICAIC和苏联的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同意合作拍摄一部关于古巴从一个腐败的共和国到革命国家的戏剧性转变的电影。

苏联委员会推荐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指导该项目。当时,卡拉托佐夫是苏联最著名的电影制片人之一。他的电影《鹤在飞》在1958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金棕榈奖。他是为数不多的作品被西方观众广泛观看的苏联导演之一。对于古巴项目,卡拉托佐夫邀请了谢尔盖·乌鲁塞夫斯基担任摄影指导,他是他在《鹤在飞》和《从未发送的信》(1959)中的摄影师。年轻的苏联诗人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和古巴作家恩里克·皮内达·巴内特被选中撰写剧本。《我是古巴》是苏古合作制作的第一部电影。在岛上的制作过程中,摄制组得到了古巴革命政府的全力支持,争取最大程度地表现点燃社会主义世界新的希望的古巴革命。

但是,古巴革命点燃了希望,也引发了与美国的紧张关系。1961年,中央情报局赞助了对猪湾的入侵。次年,肯尼迪总统在U-2侦察机发现核导弹基地后下令进行海上封锁。这是美国和苏联有史以来最接近核战争的一次。古巴就夹在两个大国的中间,而正在古巴拍摄的《我是古巴》摄制组也是如此,换句话说,制作团队已经成为冷战的一部分。卡拉托佐夫向新闻界宣布:“我将在古巴拍一部电影,这将是我和整个苏联人民的答案,反对海上封锁,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

在这种传奇背景下诞生的电影一定是一首史诗。《我是古巴》从 1962 年到 1964 年历时数十个月制作,体现了那个时代惊为天人的创造力和乐观主义精神。它既是冷战的历史,也是革命的艺术。

(向上滑动启阅)

《我是古巴》:

我是古巴

哥伦布 曾在这里登陆

他在日记里写下:

“这是人类所见过的

最美丽的土地”

哥伦布先生 谢谢你

当你第一次看到我

我正在欢歌笑语

我挥舞着棕榈叶向你致意

我曾以为你的船队带来的是欢乐

我是古巴

船队夺走了我的蜜糖

只给我留下泪水

奇怪的是,蜜糖,哥伦布先生

它饱蘸泪水

却益发甜美

我是古巴

你为什么要逃走

你来是为了寻找欢乐

请继续寻欢作乐吧!

难道这不是一片欢乐的景象吗?

不要转移你的视线 看哪!

我是古巴

为了你,我是赌场,我是酒吧

我是酒店,我是妓院

但是这些幼童和老妪伸出的乞讨的双手

那也是我

我是古巴

有时候对我来说

棕榈叶的树枝充盈着鲜血

有时候对我来说

那些围绕着我的低吟的声音

并不是大海的浪潮

而是那些啜泣的泪水

谁来给鲜血答案?

谁来为泪水负责?

我是古巴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条路

一条奴役之路...被压榨并腐烂

另一条星火之路

它光华闪耀,却被杀害

你会选择星火之路

你的道路会艰险,且被鲜血浸染

但是以正义之名,即使一个人逝去了

千百万的后继者会站起来

即使已经没有更多的民众,连石头都会起义

我是古巴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条路

你会选择星火之路

道路会很艰险

且被鲜血浸染

我是古巴

这些人的传奇将会被传诵

他们从全国各地聚集到 Sierra Maestra 山下

他们将为自由而战

我是古巴

你的双手习惯了使用农具

但是现在一把来复枪握在你的手中

你现在射杀敌人

你在向过去开火

你在开枪保护你的未来

《我是古巴》由诗歌串联,分为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而且,正如电影开头的画面一般,这些故事都是用“强力胶”强行粘在一起的。在第一部分中,古巴修女贝蒂为生活所迫,背叛男友在酒吧当做妓女,在美国人的玩弄之中堕落;在第二部分,一个贫穷的甘蔗农民必须放弃他的土地给联合水果公司最后放火烧田,悲惨死去;第三部分,革命者恩里克组织了一次示威游行,在哈瓦那街头领导反对巴蒂斯塔的抗议活动最后被警察局长血腥地结束了生命;最后在第四部分,一个和平主义农民的革命性转变,他被巴蒂斯塔的炸弹毁灭了家园和孩子,最后毅然投入革命游击队。在这四个故事中,情节主线、对比和转变比比皆是。而这些故事的联结,只是暴力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在故事中间,画面也不断地从暴力场景切换到宁静和平的场景,再从宁静和平的场景转到暴力血腥的场景。上一秒古巴女人还在舞池中,在人们的欢呼中疯狂摇摆,下一秒就悲伤地和美国男人回到了自己破旧的小屋;上一秒革命者还在庄严的背景音乐中向警察不断涌动,下一秒就被警察的水枪和子弹攻击,再下一秒,革命者的出殡队伍就再次庄严地涌过挂满旗帜的街道。

如此情节上的突变,使得情节具有极大的张力和感染力,故事的情节环环相扣,前后剧情的突变和对比,使得电影的推进时时刻刻扣人心弦。但是,其实每一个故事之间,每一个镜头之间,看似关系不大,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他们或者是相互配合完成某种作用,如对比、衬托等,或者是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表达或抒发,比如四个故事的内容,便是古巴人从压迫到觉醒再到反抗的层层递进,其中有很深的关联。不管是在情节结构还是叙事发展中,每一个故事之后,都是一个与前一阶段相关的全新阶段,或者至少是一个全新的表达程度。《我是古巴》的四条情节线在不同程度上成功地传达了这种张力,通过这种方式,观众的情绪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样略显机械的,暴力的手法是一次比较大胆,但是同时很极致的尝试。《我是古巴》的四条情节线在不同程度上成功地传达了这种张力,而故事实际上是模仿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的五个部分,卡拉托佐夫原本打算把《我是古巴》分成五个部分(1932年未完成的《墨西哥万岁!》。这种公开的敬意背叛了卡拉托佐夫对20世纪20年代革命浪漫主义模式的坚持,或者经常被称为史诗纪念性,这部分是基于情节剧的原则。卡拉托佐夫与爱森斯坦非常相似,他描绘了陷入革命阵痛的英雄人物,但他们的性格却单调乏味。《我是古巴》四个故事中出现的各种人物——美国游客、虔诚但堕落的女人“贝蒂”、贫穷的甘蔗农民恩里克、他的同志阿尔贝托和贫穷的和平主义农民——最多只能证明是一维的。他们不是作为成熟的人物实现化,而是作为革命信息的陪衬,特别是它的情节剧。“情节剧中的人物缺乏个性,无论是个人的还是日常的现实主义;它们对观众来说是有趣的,而不是对它们本身”。就像默片中的角色一样,他们最终无法表达细微的差别,因为他们经常沉默的行动和过度紧张的困境,他们发现自己推动了情节戏剧性的叙事。这些都可以作为导演对于情节剧手法运用高深的佐证。

而在电影中,除了前后情节的对比,还有一种十分鲜明的对比,就是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情节对比。在影片的开始,观众的视角一开始是在大洋上的飞机向外望去,波涛滚滚,绿树连绵;而接着,便是岸上的人民,撑着一艘小船,衣不蔽体,带着痛苦的表情勉力前行;下一帧,就是哈瓦那的酒店天台上肆意尽兴的众人。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第二部分的故事中,老人疯狂地烧掉了自己拼命了一辈子守望和依靠的甘蔗地和茅草屋,而在城里,刚刚被老人允许难得进城玩一次、完全不知道自家房子要被迫卖掉的儿子儿媳,正在留声机前开心地舞蹈着。由此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割裂感,将情感尽数浓缩再给与观者,令人震悚。浓浓的魔幻现实感,让人既觉得不现实,又把现实极尽地展现出来,留给人们以讽刺的玩味。

除了情节,《我是古巴》不得不说的还有它的拍摄之美,每一帧镜头,都是动态的,都是冒着热气的,都是可以体现美的。就像散文一般,镜头就是电影的语言,好的散文,语言必定优美灵动,而优秀的电影,则需要镜头能够灵活地、尽最大可能地传达电影的质感与内容。在《我是古巴》中,导演展现了自己的长镜头审美,动辄长达几分钟的超长镜头,反而并不呆板,而是灵活地进行转换,当镜头从老人在春天祈祷甘蔗成长茁壮切换到秋天时,电影用了一个在甘蔗丛中从下向上仰拍高大的甘蔗与高远的蓝天,同时,随着老人高兴地在甘蔗丛中漫步,镜头也快速上升同时切换俯角,拍摄广远的甘蔗海洋。只此一个镜头,便将老人愉快欣喜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电影中长镜头虽然多,但并非都是滥竽充数的不明所以的空镜头,而是灌注了主人公浓烈饱满的感情,这也是导演的另一个镜头特点。不管是舞女在疯狂扭动时,镜头在快速掠过满堂起哄的宾客与随着舞女疯狂摇晃之间急速切换,还是老人在得知一生心血尽毁后疯狂砍乱甘蔗时,镜头也随之一下一下地来回晃动,让人觉得老人似乎在向自己劈砍,又或是老人在回忆一生的大风大浪时镜头将水的影像叠在一幕幕回忆之上,营造一种沧桑的,朦胧的,亦真亦幻的感觉,都将主人公的情绪以及情节的氛围感稳稳拿捏,并且成功地传递给了观众。导演对于镜头的使用,拥有十分先锋的理念,不管是从滑索上同步俯拍为牺牲的革命者送行这样的镜头创意,还是这种舍弃将画面清晰地表达出来换取营造内在情绪的大胆取舍,都证明了导演本人的雄厚功力。

从电影诞生的出发点来说,《我是古巴》无疑是一部带有强烈政治宣传色彩的产品,但是,在导演的制作下,电影对于美的追求,削弱了部分对于政治宣传的刻画,以至于电影最后在苏联影展上展出时,赫鲁晓夫看过后都对其十分生气。也就是说,站在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上,这部电影是失败的。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说,这部电影对于历史事实的刻画是软弱的,浅薄的吗?随着时代的变化,电影的美的价值被人们反复强化,但同时,对于电影缺点的批判也并未消弭。确实,剧本仍然被认为是一种“软弱的”宣传,但现在这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原因各家相争,但在我看来,本质上还是因为电影摄影太美了。虽然在对于古巴生活描绘的真实性上仍待商榷,虽然这部电影确实提供的是主观的、带着“异国情调”去观察的现实,但它们仍然有一些真实的东西。《我是古巴》的内容不能仅仅被视为宣传。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是我们了解古巴起义、冷战以及苏联对美看法的很好的窗口。

不管是在那个年代还是在当下,社会主义国家的队伍还没有那么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是承受着许许多多的困难阻力。彼时的古巴正值巴蒂斯塔时代,即费尔南多·巴蒂斯塔担任古巴总统期间的时期。自巴蒂斯塔在1940年首次当选为古巴总统起,实行了相对自由的宪政制度。然而,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腐败问题使得巴蒂斯塔的统治备受争议。也是在这个时候,古巴依靠旅游业和赌博业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经济繁荣。大量美国企业在古巴投资,并控制了古巴的糖业和其他重要产业。然而,这种经济繁荣并没有普惠到广大古巴人民,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愈发加重,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富人和外国企业手中,大多数古巴人民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而为了达到对于国家的统治,巴蒂斯塔政权采取了包括政治镇压和侵犯人权等严厉的手段,极尽所能打压反对派和政治异见人士,限制言论和媒体自由。不过,也正是这样恶劣的环境,古巴才能迎来一场相对彻底的革命。1953年,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蒙卡达起义失败,但这一事件奠定了古巴革命的基础。在经历了几年的游击战争和社会动荡后,1959年,卡斯特罗及其游击队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权,巴蒂斯塔被迫流亡离开古巴。充满动荡与转折的巴提斯塔时代终于落幕,这些动荡最终导致了古巴革命的爆发,成为了古巴历史的转折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就像黑暗世界里的一点荧光,让习惯了黑夜生活的生物都讳莫如深,妄想扑杀殆尽。但,什么都阻挡不了时代的脚步,不论如何,《我是古巴》仍是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的一声清脆的初啼,描绘了人类历史上宏伟壮阔的片段,却采用了优美如散文诗的载体,在宏大与秀美的对撞中,指出了人类未来前进的方向所在。

(本文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光影中的百年中国》2023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3年优秀影视评论”)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本期编辑 | 孙雁南

2000年,新青年网站电影夜航船出发,那是盗版DVD、电影BBS的时代。

2019年,新青年电影夜航船再度出发,期待用电影来思考人生与社会。

电影不是特殊的文化趣味,也不是喂养观众的廉价鸡汤。电影是一份邀请,一次聚集,一次分享,一种无名的大众对未来的探险。欢迎朋友们重新登船!

原标题:《锐评 | 王亚麟:《我是古巴》:一篇慷慨激昂的散文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