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为什么要留在北京?

2024-04-29 14: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很多城市,最后,我还是留在了北京。

为什么?

正像多年前很火的一首流行歌曲《北京一夜》里唱的:

ONE NIGHT IN BEIJING/我留下许多情/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ONE NIGHT IN BEIJING/我留下许多情/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

北京不仅有故宫海棠、故都秋色,不仅有王朝旧迹、山寺传奇,还有那散发着烟火气的市井街道、胡同小巷。什刹海、南锣鼓巷、烟袋斜街、百花深处,独属于北京城的人情味、烟火气,吸引着天南海北的人间惆怅客……

回望中有一往情深,掩映中是不尽眷顾。在《北京的历史细节》一书中,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史作家陆波,将北京风景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款款道来,更把城市褶皱中的隐秘细节展示给我们……

烟袋斜街的岁月底色

陆 波

小资打卡地

如果要证明你是京城文化小资,或者外省来京的深度游客,徜徉什刹海周边是必需的选项。那一带有北方难得一见的连片水景,水系通着皇城,串起城中心最富且贵的地区。自元大都建城,顺延明、清、民国,至今一直为京城的商业旺地兼旅游佳境。

这里,有市井商户的喧嚣,也有小资前辈、绝世佳公子纳兰性德的轻轻足迹与惆怅低吟。

如今,景物已退居其次,周边的房屋街道被政府划定为文物保护范围,成为古都京城一缕美好的历史记忆。随意流连令人忘返,除去花红柳绿水岸迤逦,可在银锭桥观山,畅想那些已逝去的燕京景象,亦可走进纵横交错的胡同里,蓦然映入眼帘的,就不定是哪一段时空隐蔽的留痕。

几百年鼓楼如同坐化的老者,痴望中轴线鼓楼大街分开的两片风景:东南侧是民居胡同,从来不乏贵胄富商的宅邸;西南风景如画,有湖光潋滟,有寺庙梵修。所谓什刹海,是指沿海曾有十数家修道之地,“十刹”是人们相携游览,亦可烧香求福之地。一条长不过二百三十二米的烟袋斜街正巧把着通向这一游览区域的通道。

烟袋斜街位于鼓楼西南方向,其东是地安门外大街,由此蜿蜒西去,至小石碑胡同向南折与银锭桥相接,走向偏斜。它名气之大让我不禁思索其有何奇特之处,但往往不得要领。总感觉除了这奇特的胡同名字其他并无特色可陈,卖的东西也不新奇,好多与南锣鼓巷雷同,二百三十二米走完,怅然若失。如同成千上万旅游区的商业街道,总有千篇一律的共性:比较同质化的旅游货品,迎合千篇一律有着一颗“到此一游”心态的游客需求。游客浮光掠影,他们享受着短暂的游览时光,而那些尘封的文物、历史,则是藏在表层风景之下涌动的暗流,不认真去拨弄寻找,便只能停留在千篇一律的浮华之上。

陆波《北京的历史细节》

鼓楼斜街

“烟袋斜街”之名出现在清朝后期,因为在乾隆时期刊印的《日下旧闻考》里这条街的名字还叫鼓楼斜街,而那时候,环绕它的大、小石碑胡同以及鸦儿胡同等名字早已确立。《日下旧闻考》里提到这条街是因为街上有一座广福观,提及一已仆明碑,“上刻天顺敕命,下刻成化诰命,盖当时道录司也”。明英宗时期这里曾是管理全国道教机构的部门——道录司。书中明确指出此街为“鼓楼斜街”,并特指另有一条“旧鼓楼斜街”在钟楼的西北方向。

鼓楼斜街自元朝起为斜街市,指市场。元大都时,今天什刹海是积水潭的一部分,为货运码头,是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众所周知,郭守敬设计了京城水系,一方面引燕山之水解决城市饮用水需求;另一方面修通通惠河,贯通大运河,建立漕运水系,南方之丰厚物产可运抵都城中心,即今天的什刹海一带(当时称积水潭)。1293年初秋,忽必烈由中都避暑归来,过积水潭,已看到“舳舻蔽水,樯耸楫晃”,南方的货船已来到大都,龙颜大悦,赞叹好一派繁华景象。

那时候的水域面积远比今天辽阔。在建地安门商场挖地基时,人们发现了元代海子石驳岸遗迹,可推测今天的鼓楼大街曾是元代海子的东北岸。元世祖忽必烈修建大都,总设计师是刘秉忠,1272年建成鼓楼,当时称为齐政楼。刘秉忠遵循《礼记》“前朝后市”“左宗右社”之规划,将宫殿设在城南,自永定门至三大殿为“朝”,即国家的政治心脏。钟鼓楼商业区在“朝”之后,设定为“市”,为贸易之所。元代地方志《析津志》云:“齐政楼,都城之丽谯也!”虽然后来齐政楼被毁,但今天的鼓楼是明永乐年间照原样,原地盖起来的,整体格局无变,也是奇迹。为使码头货物运至鼓楼前,遂在积水潭沿北岸迤东,至鼓楼之间修筑了运输通道,这条斜街恰在通道的最东端——通道而已,当时并没有正式的街道名称。

到元末明初,积水潭水源上游村庄人口暴增,因截留水源用于灌溉种植,积水潭水面迅速萎缩。而明朝皇室将流经元代皇城东墙外的运河圈入皇城,以保证皇家用水,水路被彻底切断。从此,通惠河与积水潭的漕运线路寿终正寝。大运河运输来的物资在通州弃舟上岸,改用马车运进朝阳门。但郭守敬当年的码头设计、水系设计确实无心插柳出一片城中美景。此地依偎着北方干旱地区难得的几块水面,又靠近皇城,于是成为商贾权贵买地建宅的黄金地段。明清之后,这里始终是京城最佳置业地段,豪宅错落街巷纵横。

明清之后,关于烟袋斜街的记载开始增加。最早提及斜街是因为广福观的建成。广福观,为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某彭姓太监以其住所建,这是有记录的此地现存的最早建筑。当时管理天下道教的道录司衙门在此。

曾经的神童,后来的明朝正一品官员李东阳,在正统年间住在前海西南一带(今三座桥胡同)。他在《西涯杂咏十二首》中有《广福观》诗:“飞楼凌倒景,下照清澈底。时有步虚声,随风渡湖水。”由此诗可知,当时广福观是临着水边的,水面上可以看到它的倒影,说明当时房屋稀疏,没有形成两侧房屋围拢的街道。到明嘉靖年间,斜街的名字可能是“打鱼厅斜街”。1560年张爵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日中坊二十二铺,北安门西,廊房,旗房,越桥,海子桥,真武庙,火神庙,银锭桥,打鱼厅斜街……”书成于1593年的沈榜编著《宛署杂记·街道》:“北曰日中坊,一铺曰白米斜街、曰观音堂、曰皇墙下街,二铺曰鼓楼下大街……”三十三年过后,日中坊打鱼厅斜街变成了白米斜街,有可能作为官府部门的“打鱼厅”已经搬走,斜街已归于市井商贾。总之,斜街还是斜街,这条元朝时期的运货通道到明朝末年已演变成商业街道。

前文提及,乾隆中期这里已更名为鼓楼斜街。明朝遗物广福观自雍正年间重修,改名孚佑宫,到民国后又改回广福观,一直没什么大的迁动,成了这条斜街从通道的斜街,到打鱼厅斜街,到白米斜街,再到鼓楼斜街,直至清朝后半叶改为烟袋斜街这一历史演变的见证者。

烟袋斜街由来

从鼓楼斜街演变为烟袋斜街,名称的转换也和它的功能变化有关。往往一个地名都是约定俗成而来的,所谓“约定”正是缘于某种鲜明的特色。鼓楼下街市自元以来便是商业市井,居民一直呈现聚集居住趋势,在清末年,这条斜街除了普通日用商业外,更出现了以经营烟袋烟具为特色的商铺。烟袋烟具在今天可能不起眼,在那时候却是很上台面的正经什物。为什么?因为旗人嗜好抽烟。这个从东北入关的民族带来了他们强烈的生活嗜好——抽烟,各种烟草不限,甚至鸦片,上至官员下至百姓,且男女不限。

十年前,我在离烟袋斜街不远的后海北沿烤肉季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容长脸的满族老妇人跷着二郎腿抽着烟卷吞云吐雾,面容含威,姿态挺拔。这场景,我会努嘴给身边朋友:赶快看看旗人老太太,在东北就是叼个大烟袋了。

满人认为烟草可以提神解乏,认为这个从吕宋国(菲律宾古国之一)传来的淡巴菰(西班牙语tobaco音)可是好东西,抽烟在关东时代便已盛行。满人与大明国交恶后,明朝曾禁令烟草入关。但清朝建都北京后全面放开烟禁,烟草随意流通。清末民初北京城烟草铺卖旱烟、水烟和女人抽的潮烟。旱烟就是烟叶,关东烟、叶子烟等劲力十足;水烟就是比较讲究的烟丝,比较贵族化;妇女以抽南方制烟人做的潮烟为主,里面掺杂香料。当时的顺口溜是:“老爷子烟儿,关东杆儿;老太太烟儿,兰花籽儿。”鼓楼前即有“北豫丰”烟铺,与大栅栏的“南豫丰”及隆福寺的“恒丰厚”这三家招牌最为响亮。

旱烟、水烟、潮烟都有特制的烟袋,但它不是什么袋子,而是包括烟嘴、烟锅和烟杆,也叫烟袋锅子。还有一种可伸缩的烟嘴,叫“抽节水烟袋”,民国时期戏园子里还可以看到。看戏的正看得陶醉,突然眼前伸过来一条烟杆,烟嘴被邻座的叼上吸上两口,你也不用吓一跳,这就是送水烟的给指定要货的顾客抽几口,并不另外索钱。

鼓楼斜街正是因为有闻名的烟袋店铺而被约定俗成为“烟袋斜街”了。当时京城开烟袋店的以山西人居多,有两家山西人开的烟袋铺在斜街东口入口处,门外立着个高约一米五的烟袋招幌子,相当于广告牌子。这个烟袋招幌子木质,金漆烟锅,锅内刷红漆,烟锅外缘系红布幌穗,烟袋杆刷黑漆仿乌木,烟袋嘴刷白漆画绿斑仿翡翠,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观望。因为这个广告道具做得实在精彩,当时还流行了“鼓楼前的大烟袋——一窍不通”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广告效应也实在了得,而那时,官道鼓楼西大街已是正经八百的大道,于是官方将鼓楼斜街改作烟袋斜街,以作区分。自道咸之后,烟袋斜街成了正式街名。

这条二三百米的小街逐渐被日益增长的临街商铺包裹,五花八门的行当。东口除了前面提到的两家烟袋店——恒泰号、双盛泰之外,还有一家规模较大的洪吉南纸店,卖日常纸张、文具、祭奠用纸,对面是一家清真饽饽店。紧挨着烟袋店的是一家钟表铺,请仔细观察,这几家店铺都是高台阶,因为整个斜街的地势是从东北向西南倾斜,恰恰印证元朝时期这里是水岸的地形。过了钟表铺和大石碑胡同路口以下的店铺就没有高台阶了,有一家澡堂子,今天尚存,叫鑫园澡堂。再下去是传说中的一座元代小龙王庙及古井,但这些文物已不存在,所在地点成了两家笔店。

接下来就是有近六百年历史的广福观,上世纪30年代其门牌为烟袋斜街7号,里面仅有两位道士,住持名李国玺,当时曾有安庆水会。40年代住持为明慧道长,曾为华北道教总会负责人。后来广福观变成民居大杂院,2007年开始腾退住户,2012年修缮后重新开放。庙西侧有义信厚裱画店,门外挂有卷轴画的幌子,路北的很长一段均为风味小吃,中间还夹着一家有名的裱画店——黎光阁裱画铺,开业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黎光阁裱画料精、工细,画家溥心畲(他家也住得不远)、齐白石及一些名收藏家常来光顾。技师王殿俊技术极高,后来还专门仿制清宫如意馆臣字款的画及手卷等,当时鉴定家称为“后门造”(见徐文玉:《忆烟袋斜街》)。后来,民国建立,清朝破落旗人开始典当物品,这里开了几家古董店,先后开设太古斋、抱璞斋、松云斋、宝文斋等,多为一间门面,错落设于烟袋斜街中部南侧一带。解放以后,这里商户逐渐稀疏,除了鑫园澡堂及广福观里面一家裱画店,几乎就没什么像样的买卖,代之以居民住户。

烟袋斜街于2010年11月10日正式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单位授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为呼应这一命名,今天的烟袋斜街着重打造京味文化和民俗文化突出的商业旅游特色。商业业态有以工艺品、服装服饰为主的零售业和以餐饮、酒吧及经济型酒店为主的住宿餐饮业。

纳兰公子惆怅地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在今天后海喧嚣的旅游商业氛围里,这样的诗句会显得太过违和。三百年前,纳兰容若居所恰在这一带,他那个时代的什刹海还是一幅烟波迷蒙、柳岸荷香的如诗画卷。那是远离了漕运码头的喧闹,尚未承接人来车往市井嚣声的清净岁月,年轻的公子静悄悄走过周边的街巷角落,在晨曦与落日时分慨叹即时即景。他有名篇《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有怀荪友》:“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此时画阁垂杨岸,睡起梳头。旧游踪,招提路,重到处,满离忧。想芙蓉、湖上悠悠。红衣狼藉,卧看桃叶送兰舟。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给我们留下了他的心迹哀愁和他那个时代什刹海斑驳迷离的景色。

此一时彼一时也,纳兰公子惆怅的生命定格,与烟袋斜街应时应景的转变,也将一代代的人生融入幻变之中,交融错落。这是生命的生动与天地景物的静美,构成的一幅向未来延伸而去的绮丽画卷。而通俗的市井街道与诗人感应的天地哀愁,都可以被解读为岁月静好。

本文摘自《北京的历史细节》陆波 著

推荐阅读

腾讯·大家年度作家陆波全新历史文化散文集

探寻城市缝隙和历史褶皱中的隐秘细节

李敬泽、孟繁华、王笛、解玺璋推荐

《北京的历史细节》是腾讯·大家签约作家陆波全新历史文化散文集,分为“王朝旧迹”“市井迷踪”“山寺传奇”三辑,探寻北京的历史遗存,爬梳古都的旧人旧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读者穿行于北京街巷深处,挖掘那些潜埋在城市缝隙和历史褶皱中的隐秘细节,赋予历史以生命气息和人文韵致。

目 录

自序/001

第一辑王朝旧迹/001

南池子浮生往事/003

袁崇焕京城旧迹/018

三座“无依无靠”的明朝牌楼/041

残缺一角的西直门城墙/052

颐和园西北部的宿云檐城关/078

颐和园后山四大部洲的傲慢叙事/088

燕园:一座园林惊心动魄的转让史/105

大佛寺街的大公主府/121

那些葬在金山口的娘娘们/132

西山狮子窝与紫禁城总管/146

第二辑市井迷踪/159

朝内大街81号谜案/161

火器营传说里的一段旧案/174

东四三条的完颜格格/184

梅兰芳:生死一座万花山/196

曾经的护国寺三街坊/216

烟袋斜街的岁月底色/233

史家胡同里的富贵花/243

老舍笔下的小杨家胡同和百花深处/253

五道营胡同的“安定门金爷”/268

第三辑山寺传奇/281

藏在胡同深处的智化寺/283

鼓楼拈花寺秘史/302

潭柘寺往事:见花如见岁,见塔如见僧/315

香山玉皇顶山中废寺/325

香山古道、茶棚与远方/338

妙峰山香会传奇/349

稿件初审:周 贝 张 瑶

稿件复审:张 一

稿件终审:王秋玲

原标题:《我们为什么要留在北京?》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