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转】宋庆龄与统一战线 | 上海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

2024-04-29 15: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统一战线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宋庆龄的一生与党的统一战线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统一战线的酝酿、确立、发展、壮大各个时期都以其独特身份地位、崇高威望和号召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特别推出“宋庆龄与统一战线”专题系列,全面梳理宋庆龄在党的统一战线实践中的独特作用与贡献,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作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共产主义运动自诞生伊始就非囿于一国一地之运动,天然具备跨国倾向与国际属性。尤其是在共产国际于1919年成立之后,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幕后的积极推动下,世界范围各个共产党的组织活动存在密切联结。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具全球性的大都市,五方杂处的社会形态最适宜国际联系的发生,顺理成章地成为国际共产主义斗士聚集的城市空间。

1934年,正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之际,在宋庆龄的建议下,先后有约20名中外左翼人士在上海建立起第一个国际性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小组。

这个学习小组第一次会议是在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上海寓所——培恩公寓(今培文公寓)举行的。这个学习小组的参加者有路易·艾黎(Rewi Alley)、耿丽淑(Talitha Gerlach)、马海德(Shafick George Hatem)、汉斯·希伯(Heinz Shippe)和卢秋迪(Trudy Rosenberg)夫妇、魏璐诗(Ruth F. Weiss)、甘普霖(A. B. Camplin)、陆慕德(Maud Russell)、夏秀兰(Lily K. Haass)、邓裕志、武漪莲(Irene Weidemeyer)、曹亮。

参加学习小组的部分国际友人

学习小组的活动地点并不固定且难以考证。根据路易·艾黎的回忆,史沫特莱的家是常被用作政治学习的重要场所:“这类聚会,根据各成员的意见,不定期地在不同地点举行。每当使用史沫特莱在法租界的小套房时,我们就找另一个门进入伯尔尼公寓,先上屋顶,再下楼梯进屋。她完全相信她家的大门是被人监视的。有时,她使用其他人不大知道的房子,但从不使用我的家作为聚会地点。”由此可见,史沫特莱是这一学习小组的核心成员之一。

史沫特莱当时在上海的寓所——培恩公寓(又译伯尔尼公寓,现称培文公寓)

史沫特莱1892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佃农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20世纪20年代在魏玛德国、30年代在中国,她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社会活动家、女权主义者和作家。史沫特莱在上海居住期间,与宋庆龄、鲁迅、丁玲、杨杏佛等人往来频繁。据马海德回忆,史沫特莱给他巨大的影响:“她像火花一样激励着以路易·艾黎、汉斯·希普、魏璐诗等为首的我们这个学习小组,使我们了解到中国真正在进行斗争的人民,以及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于一九三六年决心参加红军,也受到她的很大影响。”

康克清为史沫特莱的题词

该学习小组的另外一名核心成员是路易·艾黎。他是来自新西兰的社会活动家、作家,生于1897年,30岁时第一次来到中国,抵达上海的十六铺码头。路易·艾黎原本只是想参观中国,但却终生留在了中国。在任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队长级督察、工业科督察长期间,他在检查上海工厂时目睹了大量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旧中国人民,深受震撼,决心投身于中国革命浪潮之中。他回忆道:“1934年,志同道合的人逐渐集合在一起讨论政治。这主意主要是海因茨·希普提出来的。他是德国籍的政治经济学作家,在英文《太平洋事务》杂志发表文章,笔名‘Asiaticus’,中文名‘希伯’。……与我同住在愚园路一所三层楼房的电气工程师亚历克·坎普林(甘普霖)参加了。还有马海德医生,他已被艾格妮丝视为可能争取来参加革命的对象。其他人还有奥地利籍进步女青年鲁思·韦斯(魏璐诗),海因茨·希普的妻子特鲁德·罗森堡(卢秋迪)、左翼时代精神书店的荷兰籍经理艾琳·魏德迈,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四位女干事塔利撒·格洛克(耿丽淑)、陆慕德、利尔·哈斯(夏秀兰)和邓裕志、麦伦中学的教师曹亮。海因茨·希普任我们的政治指导,后来,他在山东沂蒙山区新四军工作时被敌人杀死。”

路易·艾黎当时在上海的寓所

学习小组主要学习《共产党宣言》和《工资劳动与资本》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其他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土地所有制问题、社会发展史、亚细亚社会革命道路的论述。另外,紧密联系时事也是学习小组的主要特色。曹亮曾应邀介绍中国革命形势。谷牧在回忆汉斯·希伯时曾谈到,小组成员“更注意研究当时国际上和中国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法西斯的兴起、蒋介石的反共‘围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斗争等等”。

在宋庆龄的鼓励与关心下,国际共产主义斗士们在上海学习经典理论,通过学习,他们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与此同时,开展社会调研,探讨时事形势,积极参与和协助中国共产党的斗争。路易·艾黎利用自己工部局任职身份,将自己的住宅毫不保留地提供给地下工作者作为联络点和避难所;史沫特莱后来成为了最早向世界报道西安事变的外国新闻记者……诸如此类,皆证明这个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事实上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外籍同盟军。

1935年红军闽浙赣苏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刘鼎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俘,逃脱来上海。先后在艾黎家、宋庆龄家隐居数月。图为1985年刘鼎与艾黎的合影。

学习小组的终结时间也有不同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该小组在1934、1935年较活跃,1936年春天以后,史沫特莱等人相继离沪,小组便不复存在了;第二种说法是至少在1939年的时候小组还存在,但成员已经换了一批人,由希伯领导,他在学习时经常谈论在新四军驻地的见闻。但无可争议的是,学习小组成员在彼此影响下提高了觉悟,成为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国际友人。

系列统筹 | 徐 涛

本文作者 | 徐 涛

指导老师 | 熊月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转】宋庆龄与统一战线 | 上海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