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天!来自四千公里外的上海法院青年们,这样说……

2024-05-04 09: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上海高院 上海高院

从东海之滨,到丝路之上、雪域高原,近年来,上海法院一直坚持做好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工作,2023年10月、2024年4月,先后两批上海法院优秀年轻干部,跨越千里,奔赴祖国西部,在新疆乌鲁木齐、喀什,在西藏日喀则,用实干书写法院青年的援派青春。

青山一道同云雨。恰逢又一年五四青年节,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来自上海法院援疆、援藏的青年们讲述,这场关于东与西的对话,关于山与海的交流,关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与“胡杨精神”“老西藏精神”相融的奋斗答卷。

丝路明珠之上,司法守护的意义更显重大

夏盛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援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

2023年10月,我再次来到南疆喀什,上一次踏上这片热土是在六年前去泽普县人民法院看望闵行区人民法院援疆干部徐新健,而这次援疆的是我。

在挂职干部宿舍住下后渐渐发现,虽然来过这里,但其实并不怎么了解喀什。上午10点上班,这么晚!可这时深秋时节的朝阳还未跃上地平线。下午14点午餐,已经让人“虚胃以待”了。15:30上班,一直到19:30,下班后跟家里通了个视频,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从我爱人的手机里看到了我,她不解地问,“儿啊,你那里到底是几点啊?怎么外面天还亮着?”

新疆很大,喀什很远。在援疆工作期间渐渐了解,作为中国最西边的南疆重镇,喀什地区下辖1市11县,面积相当于26个上海,人口464万,接近2个闵行。作为新疆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区,少数民族群众占总人口的94%。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国际大通道,伴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民商事诉讼案件数量增加。喀什地区两级人民法院办案量已在新疆居于前列,当地法院干警周六不休息已成常态,每天开庭后加晚班拟写法律文书更是家常便饭。

在喀什中院,除了参与办案,我还带队参加了干部遴选招录工作。工作中我发现,缺乏司法后备人才是影响法院队伍发展的重大障碍。上海拥有不少高校法学院系,而南疆喀什目前只有喀什大学培养法学本科生。从现有条件看,内地法院对口支援司法实务意义更显重大。

期望我们上海法院的有志青年,能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援疆队伍中来,接续发力、久久为功,共同来建设和见证丝路明珠的美好明天。

“不是哪一棵树都能长在戈壁滩上”

杨斯空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审判团队负责人、三级高级法官

援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由于我所挂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监四庭负责全疆建工及房地产案件的业务指导工作,半年来,我先后走访塔城地区两级人民法院、哈密地区两级人民法院、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吐鲁番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乌市中级人民法院及其辖区基层法院开展实地调研工作。

每次调研,各地州人民法院听闻我是上海援疆干部后,会把疑难复杂案件摆在我面前,想听听上海的“先进经验”。虽是客套话,我也不禁陷入沉思。新疆那么大,南北疆之间的距离相当于跨越内地数个省份,只进行调研座谈显然是无法满足基层司法实践的现实需求,对地州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指导如何才能做实做好呢?

“就去当地法院搞一场观摩庭审吧!”庭长看出了我的困惑,向我建议道。于是,今年3月,作为审判长,我与另两位副庭长组成合议庭,就两起建工合同纠纷二审案件,赴阿克苏地区中院开展庭审观摩。

由于诉讼标的额较大,诉讼参与人也较多,法律关系复杂,两场庭审均持续了四个小时左右。但我注意到,坐在旁听席的全区三级人民法院领导和员额法官,始终精神抖擞,认真投入地记着笔记。在庭审后的交流座谈中,许多同志都笑着说,“没想到自治区高院会以均由庭领导组成合议庭的‘审判天团’来开庭,这种零距离的教学课我们真是太需要啦!”我深刻感悟到,下沉开庭以直观的形式作示范,真的可以把指导帮助落在实处,对下指导,可以很接地气!

新疆哈密河南援疆职工食堂墙壁上有这样一句话:“不是哪一朵花都能开在天山冰川上,雪莲做到了;不是哪一棵树都能长在戈壁滩上,胡杨做到了;不是哪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

作为援疆干部,我们大有所为!同在司法战线上奋斗的上海兄弟姐妹们,我们也必将有所作为!

千里援疆路 他乡亦故乡

熊艳蓓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审判监督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

援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

一次选择,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一个群体,能与一座城市共同成长。在上海数字法院建设迈向纵深推进的阶段,我暂时脱离了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的角色,随着首批上海法院援疆干部一道踏入了神秘美丽的新疆。

援疆之行伊始,我一面关注着上海数字法院建设的最新情况,一面又在反复斟酌此行价值之所在——来疆为什么?援疆做什么?离疆留什么?而我能贡献什么?

在带着问题开展前期摸排工作时,我发现,如果说广袤牧区上巡回办案、慕士塔格峰下驻守高原的“牦牛背上的法官”着实令人钦佩的话;那么,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及其辖区基层人民法院扎实且完善的信息化庭审设备,则称得上令人惊喜。但令人困惑的是,在完善的信息化设备加持下,乌市法院在审判质效基础上却稍显薄弱,相关指标在全国法院排名不甚理想,“案多人少”问题突出,法官们为确保结案效率,有时忽略了办案质量,法官助理则受困于送达记录等事务性工作难以脱身……信息化技术与审判管理现代化应用脱节问题一目了然。

“让数字改革赋能审判监督管理的理念在边疆沃土中安稳扎根”这一小小心愿由此在我脑海中成型。经过对八家基层人民法院审判质效整体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在乌市法院原有技术底座基础上,整合资源,数字赋能,积极引入以上海数字法院建设赋能诉讼流程再造、法院组织架构重塑的优良经验。深化数字技术与法院工作融合,立足区域发展特性及风俗人情,以激活“汉、维、哈”多语种文本快速互译的“无书记员记录”庭审模式深度应用为着手,将办案人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推动司法工作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海样板”在新疆沃土中成长为富有地域特色的“乌鲁木齐经验”。

在新疆法院开展审判管理,既是对我们过往工作方法的一个检验,也让我对深化科学审判管理理念有了更加体系的认识。

吾辈肩负使命踏上援疆之旅,所行之处、所做之事,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像石榴籽一样团结 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是甜的

张佳璐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审判监督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

援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和新疆法院同仁初识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上海法院的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你们能来,太好了。”去年10月,上海法院的同志到岗,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援疆干部有所充实,于是正式启动了对口包联基层人民法院的工作。我除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三庭挂职锻炼外,还负责对口包联乌鲁木齐市高新区人民法院。作为一家收案量大,集中管辖知产、行政、少年、涉外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审判和特色工作任务都不轻。

有天,我接到院长的电话,“小姜要去天津法院跟班学习了,庭里两个年轻娃子要挑知产大梁了……”法院人总是有默契,迅速完成意思表示,达成“合意”。我瞅了下自己的工作安排,“周六他们是不是在院里?我来。”

于是,周六的早上,我们和卷宗一起出现在了会议室,从阅卷开始,有问有答,一上午的时间,我们梳理了著作、商标两大类侵权案件的审理思路、裁判标准以及常见争议的审查重点,制作了庭审要素模板,细扣了文书规范表述……“这只是个开头哦,以后案件积累多了,你们俩可以把知识图谱填充得更丰富完整,这就是你们的办案心法了”,我又给他们转发了上海法院微信公众号里的几篇“类案裁判方法”推文,“张庭,公众号我们早就关注了,都是干货,实用得很。”

一代代法院人的接棒传承,不同地区人民法院之间的切磋互通,就会激发出方式方法上的不断优化、机制上的持续创新,“一枝独秀也是春,满园春色更是春”。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相信今后会有更多青年朋友跨越山海而来,书写更为厚重、更为精彩的青春乐章。“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新时代法院青年应有的历史担当。

相知无远近 有一种精神让“万里为邻”

范一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审判团队负责人、三级高级法官援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

“我们全庭有21名法官,年均办案量4000余件”“我们的法庭虽只有1名法官,但和辖区基层组织联系紧密,基层干部都是我们的调解员,每年指导诉前化解纠纷数百件”“我们设立了旅游度假区诉调分中心,促进旅游纠纷的多元化解”“我们在古城也设有巡回审判点,在化解矛盾的同时当好普法宣传员”……

今年1月,经上海法院援疆干部牵线,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和喀什法院两家旅游纠纷特色人民法庭开展“云互访”活动。这是沪疆两地人民法庭层面的首次“云互访”,两地法院青年干警通过视频直播实时参观对方人民法庭,通过在线座谈相互交流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的经验心得。

在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的会议室,我通过屏幕看到上海法院熟悉的同事,虽相隔万里依然亲切和激动。“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正是亘古以来内地和边疆的不断交流融合,造就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多元包容。

此次挂职,在将上海法院审判理念、经验带到喀什的同时,我也被喀什法院干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奋斗精神深深感动。这种奋斗精神已经在日常点滴里融入了我的血液,成为我在喀什工作的力量之泉,也必将成为我在法治道路上栉风沐雨的信仰之源。

而更多的上海法院青年干警,有着宽广的视野,丰富的学识,期待大家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努力为法院工作现代化作出更大的青春贡献。

立足高原、放眼世界

季磊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

援派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中级人民法院

山高水长,有缘西藏。雪域高原虽然缺氧,却从来不缺信仰。

在日喀则市中级人民法院,新同事小万给我讲述了一个珍藏在他心中的故事。小万是地道的陕西人,大学毕业时,他有不少在本地就业的机会。但当时西藏区委组织部来学校招录新人,虽然会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小万毅然报了名。在通过了筛选后,小万成为了一名即将奔赴西藏工作的法科生。临行前,学校把二十多位报名投身西藏建设的毕业生聚在一起,校长郑重地为每一位戴好学位帽的毕业生拨穗,为他们手书祝福语,还赠送了母校的纪念品。

校长嘱咐他们:“立足高原、放眼世界、心系母校、报效国家”,学校永远都是他们的家。校长殷切的嘱托和慈爱的神情,至今仍然温暖着小万。

若干年后,小万在西藏有了爱人,成了家,依然扎根在这片热土。而小万母校——西北政法大学当年的校长,也来到了上海,引领着上海法院人,阔步迈入数字法院建设的新篇章。

当赴藏挂职交流的我,听到这个故事,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敬佩。在心中,始终有“老西藏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后方,也始终有亲人般的组织,在牵挂着我们。

作为上海法院的中青年,主动作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作出属于人民法院的贡献,我们责无旁贷!

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祁晓栋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商事审判庭(互联网案件审判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

援派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中级人民法院

4月7日凌晨,我们一行飞越4000多公里的路途,爬升近4000米海拔,落地拉萨后,沿着雅鲁藏布旁的318国道一路飞驰,于当晚抵达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所在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

第一次来到西藏,缺氧让初来乍到的我头疼欲裂。虽然每天夜里都会因为憋闷而醒来好几回,空气干燥导致偶尔流鼻血,但大家都第一时间投入到工作状态中。

根据行前会上的要求和到藏后了解的情况,我们四人工作小组临时党支部召开第一次支部会,确定了近期工作的重点方向:一是参与二审改判发回和新类型案件的研讨,二是针对瑕疵、差错案件进行检查并作出提示,三是准备示范庭审和交流审判经验。会后,大家不顾高原反应,随即分头行动。我结合上海法院案件质量评查的方法、经验,与日喀则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同事们一起草拟了评查方案,并协助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工作。

在这里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我想,作为青年干警的我们,应当保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储备工作经历和干事经验,将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这一工作主题,始终厚植于心、深耕于行。

属于司法的仪式感,很神圣、很浓厚、很庄严

蒋浩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商事审判庭(互联网案件审判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

援派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中级人民法院

上海援藏工作组刚一落地拉萨贡嘎机场,日喀则市中级人民法院同仁为我们递上抗高原反应的药物,亲切质朴的问候“感觉还好吗、累不累”,瞬间内心涌起一股暖意。随即,边巴卓玛副院长为我们戴上了洁白的哈达,在“西藏欢迎您”旁边留下了合影,让我有了一种仪式感!

到了周一,大家都早早地到了办公室准备开始适应新环境。每周一,日喀则市中级人民法院广场上都会举行升国旗、奏国歌、学宪法的仪式,可能是因为看到我们还有面部浮肿、嘴唇紫、易喘、心跳快等高反症状,就没忍心通知我们。

可得知消息的我们,都奔着跑了过来,完全忘却了一直惦记的“快速心跳”和可能的“高原反应”,气喘吁吁地集中在一起,并自觉地列起了阵列式。大家都尽力屏住呼吸节奏,在3800米海拔,凝视国旗跟唱国歌,而且声音越来越洪亮,我们的身体也开始颤抖,这种体验就像过电一般,特别是蓝天白云下,在祖国的边疆,注视风中飘扬的国旗,内心激荡澎湃而又自豪,喃喃自语道,“这更是一种仪式感啊,这是青年投身司法事业的‘最高配’吧”。

这里仪式感很神圣、很浓厚、很庄严,连缀汇聚,已然成为上海法官援藏的精神坐标,指引我、激励我、更像点火棒一样在点燃我,我愈发感受到,援藏是一种精神火炬的传承。

上海法院青年们,让我们心存仪式感,投身上海司法事业,在奋斗中体现质感,在拼搏中散发能量,磨砺青春,绽放光彩!

收获从来都因为迎难而上

张玉标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四级高级法官

援派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中级人民法院

一来到雪域高原,就被这里深深的震撼包围。最先震撼我的是这里的路,险峻连绵的大山中,峭壁、隧道、桥梁构成了路的全部。山上没有一棵树木,在这吸口氧气都困难的生命禁区里,无数的援藏人和各族同胞硬是用鲜血和青春凿出了这一道道“天路”,行走其上,感动得眼眶温热。

再震撼我的是这里的法院人。他们并非生在西藏,而是一毕业就从各地来到西藏,一朝拜别父母去,故乡从此成他乡。他们很多人与父母妻儿分隔两地,一待就是几十年,谁不想父母、谁不念妻儿,他们就这样在日夜的思念中从 “援藏人”成为了“西藏人”。

如今我们也来到高原,听多了别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自己做一次!虽然急迫的呼吸、胀裂的头痛、手指的紫绀都告诉我们高反的严酷,但收获从来都因为迎难而上。蒋贞明院长贴心地给我们一个星期的时间适应高反,但对援藏的我们来说,争分夺秒是最好的致敬。

休整一天后,我们四人就在高反中进入了“上海节奏”,对接上海指挥部、列席审委会讨论、奔赴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汇报、赶到白朗县人民法院类案指导、桑珠孜区、南木林县……就这样,充实的工作战胜了高反,惊讶于自己的顽强,也更坚信了努力的方向。“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我想我们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年轻的朋友们,成功不会一帆风顺,从来是百炼成钢,在磨练中逆风飞翔吧,一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高院供稿部门丨干部处

原标题:《今天!来自四千公里外的上海法院青年们,这样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