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 | 上海地铁,从零的突破到世界前列

2024-05-05 08: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上海地铁,有什么样的魅力?

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制作推出的36集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2024年3月8日起每周五晚黄金档登陆纪实人文频道。目前已更新至第九集《上海地铁,从零的突破到世界前列》。

轨道交通,对于大部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来说,已是首选通勤工具。无论是工作出行还是旅游观光,乘坐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上海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从城市发展角度来讲,轨道交通的建设对于上海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无疑是显著而无可替代的。无论是浦东开发开放还是上海新兴的副中心及新城建设,都离不开轨道交通线路对整个沿线片区的带动作用。如果把城市比作有脉搏的生命体,轨道交通就像它的动脉网。

《志在上海》系列分为“知上海由来”“看城市更新”“建人民城市”“开创新之先”“为全国服务”“与世界牵手”六大版块,通过“寻访”+“微故事”的形式呈现上海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城市温度,用地方志“致敬”城市,采撷方志繁花、瞰见上海繁华,让更多人从志书中读懂上海、爱上上海。

志在

上海

2024年“五一”期间,各类赛事、商业、展会活动密集举办,抵离沪客流、活动客流、休闲客流多重叠加。地铁运营部门提前发出预告,长假期间日均客流约863万人次。此次“五一”期间,上海地铁全网络将提升保驾等级,为运营现场“上保险”。可见,轨道交通对整个城市通勤的重要性。

►►►

零的突破

早在1948年,《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草案(二稿)》中就第一次提到“每个规划新市镇有市镇铁路通达,在市内为高架形式。”这是上海对“轨道交通”最早的梦想。

1950年苏联市政专家团来沪,时遇“二六”轰炸,于是建议上海修建地下铁道。1953年苏联专家来沪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期间,提出南北和东西两线。南北线自徐家汇经北火车站至吴淞,东西线自杨树浦底经静安寺至中山公园,两线在人民广场交会,这个设想,在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上有所体现。

1956年,全国加强战备,上海提出修建地下铁道。同年8月23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建设交通办公室编制《上海市地下铁道初步规划(草案)》及一期工程建设计划。规划有3条直径线,总长31.55公里。

1958年,上海市地下铁道(浅埋方案)规划图

图片来源 | 《上海城市规划志》

1958年,地下铁道筹建处依据12万张随车客流调查卡作分析,根据市区客流走向进行线路规划。而当时就已考虑到减小对地面道路的影响,计划采用盾构施工。地下铁道筹建处和公用事业局还利用选民普查资料对全市109万职工作居住点至工作点的交通分析,其流向可归纳为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呈环形放射3环8向。

当时主要出于保密的考虑,这个方案并没有列入1959年编制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之中。但是相关的工作已经在推进了。关于具体施工,也有两种方案:以苏联专家为主的意见认为,上海的地质条件,地下铁道只能浅埋。在软土层中掘进隧道,如果深埋,将使地面沉陷更大,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道遭到破坏,并建议地下铁道线路埋设在街道下面。而另一方意见认为,考虑到上海所处的战略地位,地下铁道必须深埋,设计深度应以能防御核攻击破坏为标准。对于一些重点线段应尽可能埋入基岩。

1960年2月,上海市隧道工程局在浦东塘桥开始盾构掘进试验,用直径4.2米盾构建成了上海地铁,乃至中国盾构法隧道的雏形——25.2米和37.8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试验隧道

图片来源 | 上海地铁博物馆

1964年8月,上海市城市建设局隧道工程处完成自漕河泾,经文化广场、人民广场、北火车站、彭浦工业区、张庙居住区,至吴淞水产路的地下铁道选线规划,全长30.38公里。1965年,开始在衡山公园至襄阳公园间进行试验性建设。1968年,工程停工。

改革开放,上海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大大加快,于是长期以来忽视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造成的矛盾显露出来,薄弱的交通基础设施更成为投资环境改善的第一道“门槛”。

在上海这样一座特大型城市,仅仅依靠地面交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公共交通问题。建设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是必由之路。1978年,上海地铁恢复试验,验证在上海饱和含水软土地层用盾构法建造地铁区间隧道和地下连续墙法作地下车站围护结构的可行性和适宜性。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深埋”“战备”已不再是主要考量。浅埋施工,技术上较有把握,质量和进度上也较易控制。于是,1979年上海再次启动第二条试验隧道,投资4千多万元,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建造上下行总长1290米的方形隧道。这条试验线此后用于1号线正式线路。

1986年7月,上海市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建设新龙华至新客站地下铁道工程项目的请示报告。1986年8月,国务院的94号文批准利用外国贷款建设包括地铁项目在内的市政建设项目, 并指出:“地下铁道的建设应当从交通分流的角度出发,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后又以99号文批准《上海地铁一号线项目建议书》。

1986年上海市快速有轨交通系统规划图。从中可看出与现今的上海轨交网络有几分形似

图片来源 | 《上海城市规划志》

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地铁工程可行性报告,同时成立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1990年1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批准,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并作为上海十大工程之一,紧张而有序地展开。该工程南起锦江乐园站,北至上海火车站站,按“分段建设、分段通车”的原则,把工程划分为南、中、北三段,由南向北,确定节点目标,集中力量攻坚。

地铁1号线施工二号盾构组装现场

图片来源 | 《上海地铁年鉴(1995)》

1993年春节前后的淮海中路茂名路口。地铁1号线陕西南路站点施工初战告捷

图片摄影 |陆杰

1992年10月,第一批从德国进口的地铁1号线车厢陆续抵达张华浜码头

图片摄影 | 陆杰

1993年春节前,上海地铁1号线试通车,市民争相体验这一全新的交通工具

图片摄影 | 陆杰

1993年5月28日,《新民晚报》头版刊登地铁1号线试运行消息

经过第一批地铁建设者的不懈努力,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进入试运营,上海轨道交通发展实现零的突破,进入新纪元。

►►►

世界前列

1994年底,上海地铁1号线进入正式运营,上海地铁总公司随即成立,负责1号线运营和其他线路的建设。随着1号线由观光线路变为正式公共交通线路, 上海地铁运营管理的各种操作规范和预案不断完善。而运营管理体制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地铁3号线是上海第一条高架轨道交通线路,早期称为明珠线,其走向充分利用原有沪杭铁路路基,是上海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大容量骨干线路,也是连接铁路上海南站和上海新客站的客运纽带。该线从上海南站站至江杨北路站,期间分期建设和投入运营。2000年12月26日,3号线上海南站站至江湾镇站开通运营。图为2号线漕溪路立交彩虹桥

图片摄影 | 杨焕敏

运营之初,上海市政府委托上海久事公司负责投资和信贷,地铁指挥部负责协调,地铁总公司负责建设与营运。1999年国庆节,市政府与久事公司一起研究“四分开”模式,也就是投资、建设、营运、监管“四分开”。这也促成申通集团的成立。2000年4月,久事公司携手上海城投,投资组建申通集团,注册资本金260亿元。

在几代地铁人的不懈努力下,至2002年,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63公里,日均客运量达到98万人次。当历史的车轮跨入二十一世纪时,密集的车流,如潮的人群,既带来经济发展的机遇和腾飞,也带来城市交通的拥挤和堵塞,如何解决交通难,成制约上海城市发展急需破解的瓶颈难题。

2002年9月18日,第一辆沪产城市轨交列车在闵行区上海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下线

图片摄影 | 王溶江

“集全市之力,加快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这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性决策。经国家正式批准的“上海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计划在2012年达到13条线共510公里,建成后每天可接纳近800万人次,占全市客流总量的50%以上,用“安全、快捷、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引领上海走出“交通难”的瓶颈,迎接世博盛会,方便市民出行。

2004年,为在世博会前建成4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进一步深化轨道交通体制改革,于2004年6月将上海申通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地铁建设有限公司合并重组。

2005年11月17日,在浦东同盛大厦五楼会议室的“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座谈会”会标下,坐满了来自全市各区的区委书记、区长和市政府十几个委办局的负责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会上明确要求,把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作为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用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全力以赴,到2006年6月底,全面完成11000户居民和1200家单位的动迁工作,打响实现“400公里”目标的第一炮。

2005年7月26日,《上海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轨道交通6、7、8、9、10、11号线的报审和办证工作也克服重重困难全面展开,上海的发改委、规划、房地、环保、绿化、交通、市政等政府管理部门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辟前期工作的“绿色通道”,跨前一步,主动协调,交叉递进,确保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按节点目标如期实现。

在2004年底胜利完成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伸段的建设通车后,2005年11月22日,随着轨道交通7号线开工的隆隆打桩声,上海十万建设者又满怀激情地投入了总长260公里的6条轨道交通新线的历史性大决战。

“科研引领发展,技术铸就效率”。上海地铁的超常规发展离不开“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强大撑。2005年4月6日,承担上海轨道交通科研和技术管理重任、汇集着各路技术精英的上海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从2005年到2008年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科技成果60项。

2007年11月20日,轨交陆家嘴站无人售票系统试运行

图片摄影 | 王溶江

2007年12月29日,轨交6、8号线通车,人民广场换乘大厅启用

图片摄影 | 王溶江

2007年12月18日,亚洲最大轨道交通列车停车场——1号线富锦路停车场建成启用

图片摄影 | 丁曦

2009年12月通车的7号线是上海轨道交通南北向骨干线路,也是直接服务于上海世博园地区的轨道交通线路之一,全长34.38公里,共设28座车站。图为世博志愿者正在引导客流

图片摄影 | 傅国林

2013年10月16日,作为全国第一条跨省域轨道交通工程——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段(安亭站—花桥站)正式运营

图片摄影 | 王溶江

2016年2月1日,轨交17号线盾构创造单线贯通长度新纪录

图片摄影 | 傅国林

2010年末,上海轨道交通形成9个控制中心、1个网络运营监控中心组成的“9+1”网络化运营调度协调指挥体系。全市有轨道交通线12条(含磁浮线),运营线路总长度452.6公里(不含磁浮线为423.5公里),轨道交通车站275座,其中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站36个(二线换乘28个、三线换乘7个、四线换乘1个);运营车辆445列2842节,全年运营总里程4777.6万列公里。

2017年12月1日,上海获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称号,成为首批获该称号的两座城市之一。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在上海市得到真正落实。

“公交都市”主要标准是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45%以上。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之后,上海轨交建设的步伐并未减速,几乎每年年末都有新线路或是延伸线投入运营。上海轨道交通基本形成网络化运营,内环内轨道交通站点600米半径覆盖率超75%。除崇明区外,其他各行政区均有轨道交通覆盖,而不远的未来,规划中的轨交崇明线也将建成。

2017年12 月8 日晚,轨交1号线进行新旧信号系统切割改造

图片摄影 | 王溶江

2017年12月30日,轨交17号线开通运营

图片来源 | 市交通委

2018年3月,上海首条无人驾驶APM线路(乘客自动运输系统)——浦江线载客试运营

图片摄影 | 赵立荣

2018年7月19日,上海轨交迎来第5000辆列车启用

图片摄影 | 傅国林

据《上海年鉴(2023)》内容显示:至2022年底,全市轨道交通线路20条,线路总长度831公里;轨道交通车站508座,其中换乘车站83座;运营车辆1218列7485节,全年运营总里程10109.36万列公里。

轨道交通已成为上海市民出行首选,工作日日均客运量近1200万人次,占公共交通客运比重约76%。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多层次城市客运体系日趋完善,五座新城均实现轨道交通覆盖。不久之后,全长68.6公里,途经闵行区、徐汇区和浦东新区,设有9座车站的上海首条市域线——机场联络线也将建成。

同时,上海积极推进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第一条跨省运营的轨道交通11号线已实现无感换乘。长三角城市群城际(市域)铁路网形成雏形,后续更将加快打造市域铁路“一体化运营、一体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一张网。

2024年1月19日,随着最后一跨简支箱梁浇筑完成,标志着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主体结构全线贯通。该延伸段是长三角示范区内一条重要的轨道交通线路,由既有东方绿舟站向西延伸至西岑站

图片摄影 | 张伊辰

2024年1月,机场联络线首列车运抵申昆路车辆临时检修基地,将开启车辆调试工作

图片摄影 | 张伊辰

追今抚昔,上海轨道交通建成运营已过而立之年。30年来,上海轨道交通从零起步,现今在运营里程、列车数量、全自动驾驶线路条数上实现三个“世界第一”。

上海轨道交通刷新着这座城市的生活形态,延伸着这座城市特有的魅力,推动着这座东方国际大都市不断奋力前行。

海报部分图像为AI设计

文字资料来源:

《上海城市规划志》

《上海市志·交通运输分志·城市公共交通卷(1978-2010)》

历年《上海年鉴》《中国轨道交通年鉴》等

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

每周五晚19:50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纪实人文微信视频号、“方志上海”微信视频号

“上海通”网站视频专栏同步上线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戴诚娴工作室

原标题:《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 | 上海地铁,从零的突破到世界前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