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记忆】陈嘉庚9次生日前后的故事||董立功

2024-05-10 14: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陈嘉庚9次生日前后的故事

董立功

1874年10月21日(农历九月十二日),陈嘉庚出生于厦门集美,从此开始了他长达87年的不平凡人生。

陈嘉庚没有主动庆祝生日的习惯。他不仅自己不庆祝,也不让他人为自己庆祝生日。因此,每当陈嘉庚的生日到来时,他的家人会“不动声色”地替他庆祝生日。需要注意的是,陈嘉庚的家人在替他庆祝生日时,所选的日子并不是他的公历生日10月21日,而是农历生日九月十二。陈嘉庚的政治秘书张其华的《在陈嘉庚身边十年》一文曾这样记载:

他从不让人为他做寿。1957年10月底,他的三女儿阿蕙从新加坡来探望他,正逢他的生日,女儿知道他老人家的脾气,不敢向他提起,后来还是由我与总务叶祖彬商量,多烧了几样菜,我与叶先生留下一起吃饭,大家心照不宣,只字不提生日的事。

本文选取了陈嘉庚9次生日前后的故事,再次感受这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人格魅力。

1

1921年

勉励学子要“荷国家仔肩”

1921年,陈嘉庚应该是在一种舒畅的心境中度过了自己的47岁生日。这一年,陈嘉庚在南洋的生意蒸蒸日上,他从制胶厂、火锯厂、罐头厂和米厂净得一百万元(当时币值,下同)。这一年,他亲手创办的厦门大学于4月6日正式开学;7月,厦门大学在厦门、福州、上海、北京、广州、新加坡和马尼拉等七处同时招考新生;9月份开学时,这所大学已拥有120名学生了。这一年,集美小学创办迎来8周年,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创办迎来3周年。这一年,也是集美学校校舍大规模建造的时期。2月,手工教室建成;4月,温楼建成;10月,钟楼建成。10月1日,见证集美学校发展历程的《集美周刊》正式创刊。

1921年10月12日(农历九月十二)是陈嘉庚47岁生日。在他生日的前两天,适值集美学校第三届运动会开幕。陈嘉庚亲临现场并发表了演讲,他讲道:“故本校此次运动会,意在发扬精神,锻炼身体,扫除病夫之讥,并望能以学界少数而影响及于他界人士。”陈嘉庚还说,学生“应有健全之身体与精神,方可为社会服务,荷国家仔肩”。这里的“仔肩”其实就是责任的意思。可见,在陈嘉庚看来,学生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一种“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

1923年

欣闻集美成为“永久和平学村”

1923年,南洋橡胶市场的竞争可谓如火如荼。尽管面临振成丰、通美、信诚等企业的竞争,陈嘉庚的谦益胶厂仍在这一年获利120万元。与此同时,陈嘉庚在南洋华侨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这一年2月,陈嘉庚被选为怡和轩俱乐部总理;5月,陈嘉庚将大成橡胶园(4000英亩)及陈嘉庚公司股本三分之一拨充为厦大基金;9月,陈嘉庚被选为南洋华侨中学董事会总理;9月6日,他所创办的《南洋商报》开始刊印。

1923年对陈嘉庚而言也是一个多事之秋。7月,闽南发生了南北军阀间的混战。北洋军阀皖系李厚基的势力被北伐军打垮后,福建大半地方被直系孙传芳的“援闽军”所占据。9月3日,集美学校中学部八组侨生李文华、李凤阁乘帆船赴厦门,行至高崎大石湖附近,被闽军臧致平部枪击,李文华身中三弹,李凤阁身中一弹。两天后,李文华死于医院。李文华无辜被害事件,激起集美学校师生极大义愤。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指示叶渊起草《以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村请愿书》,向南北军政当局请求承认集美为“永久和平学村”。1923年10月,在国内颇具影响的《民国日报》《时事新报》《新闻报》《时报》等各大报社,纷纷刊登了集美学校这份请愿书。10月20日,也就是在陈嘉庚农历生日的前一天,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内政部批复叶渊呈文,并电饬福建、广东两省长,请令两省统兵长宫,对该校“务宜特别保护,倘有战事,幸勿扰及该校,俾免辍废”。

集美成为“永久和平学村”的消息传至新加坡,陈嘉庚感到非常欣慰。与此同时,陈嘉庚在南洋的商业经营也蒸蒸日上,他开始了新一轮的校舍建造高潮。

3

1929年

接待何香凝和闽南国术团

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纽约股票惨跌,美国经济陷入大混乱局面,很快波及世界各地。美国是新、马橡胶的最大买主,影响所及,橡胶价格猛跌。陈嘉庚公司橡胶制造厂所出产的鞋子,过去每双值2元以上,这时每双值2角。公司各工厂、各分行分店的原料和产品大量积压,新马华侨社会也随之受到严重冲击。为了应付危机,陈嘉庚不得不变卖橡胶园至面积仅剩4000英亩。

1929年10月14日,也就是陈嘉庚55岁生日当天,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何香凝抵达新加坡。何香凝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举办画展为仲恺农工学校筹募基金,二是为宣扬祖国文化。之后数日,她先后在南洋女校、华侨中学、青年励志社发表演讲,陈嘉庚均予以支持。11月4日,何香凝在新加坡南洋酒店举行集会对各界人士的支持表示感谢。会后,“新加坡华侨筹助仲恺农工学校经费书画展览委员会”正式成立,胡文虎任委员长,陈嘉庚、林金殿等24人任副委员长,林义顺、张永福等145人任名誉委员长。

就在何香凝举办画展的期间,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南游团(简称“闽南国术团”)一行20人于10月20日抵达新加坡。闽南国术团受到陈嘉庚、李铁民、陈镜清等华侨名流的热烈欢迎。陈嘉庚嘱福建会馆广为筹备,资助经费,赠送新式服装和表演器械。当天,陈嘉庚在怡和轩接见闽南国术团全体成员,并与他们合影留念。后来《南洋商报》称此事“洗去病夫之耻,以求扬我国光”“实开侨界未有之破天荒也”。这是我国民间武术团体第一次出访,开创了中华武术对外文化交流之先河。

4

1933年

撰文历数日本侵华罪状

1933年,中华文化圈尚无“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如果有,“火”字很有可能当选。因为就在这一年的10月13日,厦门鼓浪屿黄家渡发生火灾,烧毁房屋200多间(包括50多家商店),为阻断火路而被拆毁的房屋60多间,无家可归者1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实为空前劫难。12天后,2000多公里之外的陈嘉庚公司第二厂因不明原因失火,致总厂各埠分行均关闭结束,损失巨大。

尽管企业连续遭挫,陈嘉庚仍保持达观、积极的心态,对胶品制造业充满信心,认为其前景光明。他希望胶品制造厂能培养更多技术人员与熟练工人,以期日后回国发展工业。因此,陈嘉庚主动出击,投入更多资金,拓展胶品制造业务,改进生产设备,设立更多分销点以销售商品,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1933年10月30日,在陈嘉庚农历59岁生日当天,他在《南洋商报》发表了《答客辩》一文。他用客主辩答的形式论证,强权最终是不会得逞的,用科学和武力杀人者最终还受公理的制裁与道德的谴责。陈嘉庚历数日本穷凶极恶的罪状后说:“彼迷梦科学杀人之万能者,终能免公理正义之裁判乎?吾不信也!姑悬吾言,以待最后之事证何如!”在当时大敌当前的背景下,陈嘉庚殷切地期待着国内各党派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5

1945年

主持召开星华筹赈会委员会

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全国抗战,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战争阴影并未完全消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在经过了43天的谈判后,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国共两党的合作得以暂时维持。一周后,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也迎来了自己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生日。在印尼的三年避难时光,他时刻准备以身殉国。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陈嘉庚终于长舒一口气。9月30日晚,厦门大学、集美学校校友在玛琅为陈嘉庚开了一个欢送会。陈嘉庚在会上说:“日本投降了,明早我就动身回新加坡了。有很多事还没有完成,今后当尽我有生之年,为社会、为国家、继续效力!”此时的陈嘉庚已经是一名71岁高龄的古稀老人了,但他仍然想着继续为社会、为国家效力。

10月17日(农历九月十二),陈嘉庚迎来他的71岁生日。在陈嘉庚农历生日的前两天,他主持召开星华筹赈会委员会,议决组织调查委员会,要求调查敌寇占领期间华侨所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限年底完毕;同时,陈嘉庚发出《南侨总会通告(战后)第二号》,敦促马来西亚其他十一区会从速办理。后来,这些调查获得的材料汇编成《大战与南侨》一书。

该书出版前,陈嘉庚为该书写了一篇7000字的序,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洋侨胞所做的巨大贡献与牺牲,说明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所做的工作及他离开新加坡的原因。这是一部马来西亚华侨抗日史料书,又是一部日本在东南亚推行殖民统治的罪行录,极为珍贵。

6

1950年

到厦门大学察勘校舍建筑场地

1950年10月1日,全国人民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节。此时朝鲜半岛的战火却越烧越旺,所谓“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横冲直撞,向鸭绿江步步紧逼。10月2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等,正式下达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部署。

10月22日(农历九月十二),陈嘉庚迎来了自己的76岁生日。这是他决定回国定居后的所过的第一个生日。但陈嘉庚根本顾不上过什么生日。当天上午,陈嘉庚偕陈村牧等10多人风尘仆仆来到厦门大学,察勘校舍建筑场地。后决定在博学楼东西空场建筑一座学生宿舍,在生物院旧址建科学楼,在学生公社后面建图书馆及礼堂。

此时,陈嘉庚还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就是新中国的橡胶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因西方国家的封锁,我国要从国际橡胶市场上获得工业原料是非常困难的。陈嘉庚长期在新加坡生活,对南洋的橡胶业相关情况非常熟悉。10月23日,也就是他生日的第二天,陈嘉庚在《厦门日报》发表《南洋橡胶史话及生产市场状况》一文,对国内应采购什么胶品来做工业原料提出宝贵意见。他呼吁国内厂商对此必须多加警惕,以免国家外汇受损。

7

1956年

当选全国侨联主席

1956年是陈嘉庚回祖国定居的第七个年头。1956年元旦,陈嘉庚发表了《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一文。他在文中写道:“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社会主义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这一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回国定居的华侨与日俱增,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团结和联系归侨、侨眷的人民团体就变得非常必要了。1956年10月5日上午9时,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正式代表共345人。陈嘉庚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庄希泉作关于《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工作方阵和基本任务》的报告。10月12日,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闭幕,陈嘉庚当选为主席,方方、彭泽民等14人当选为副主席。10月15日(农历九月十二),陈嘉庚迎来了自己的82岁生日。

8

1958年

用四样小菜庆祝生日

1958年10月,陈嘉庚在华东医院养病,身边有他的第八子陈国怀和孙儿陈联辉以及随员叶祖彬。10月24日上午,时任上海集友银行经理邱方坤去探望陈嘉庚时,陈嘉庚的生活秘书叶祖彬对他说:“今天农历9月12日,是‘校主’的生日。晚上,我这里炒一盘面条,为他祝寿。请你到外头买几样现成的小菜,凑凑热闹。但‘校主’不喜欢人家为他祝寿,我们只说同他一起吃晚饭。”听罢,邱方坤立即赶到南京路的一家广东人开的熟食店去排队,好不容易买到三样荤菜。正当三年困难时期,副食品供应比较紧张,买熟荤菜的人很多,店里备货有限,能够买到已经算很幸运了。

晚6时,大家把陈嘉庚“请”到饭桌上,桌上只有四样小菜和一盘炒面条,另外还有绍兴酒。邱方坤举杯提议:“为‘校主’健康干杯!”大家一齐举杯,陈嘉庚也欣然举杯示意。尽管没有人说祝寿的话,但大家都心照不宣。陈嘉庚看到这样做法简单朴素,花钱不多,也就默默接受了。

9

1960年

念念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

1960年10月1日,福建省第一家电视台——福州电视试验台正式播出黑白电视节目。这一天,厦门鹭江宾馆正式开业。躺在病床上的陈嘉庚听到这些消息,内心感到很欣慰。不过,短短两天后,他的病情再度恶化。10月11日,陈嘉庚只好重新返回北京接受治疗。他在病床上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和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的建设。病重期间,陈嘉庚要求除总务主任叶祖彬、警卫员林和成外,其他有职务在身的人都回学校工作。他说:学校要紧,我病了不能关照学校,再把你们带出来,影响工作,于心不忍。10月31日(农历九月十二),陈嘉庚在北京迎来了他的最后一个生日——86岁生日。

1961年8月12日,在距离自己87岁生日还有70天的时候,陈嘉庚永远离开了我们。不过,他一生念兹在兹的福建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1963年9月12日,教育部正式确定厦门大学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78年12月,集美航海学校升格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1979年4月,厦门师范学校升格为厦门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1月,集美财经学校升格为集美财政专科学校;1994年,国家决定在集美学村五所学校的基础上组建集美大学。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厦门大学已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集美大学已成功入选福建省“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这些成绩就是对嘉庚先生最好的告慰。

来源:厦门党史方志

作者:董立功(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