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荣誉与占比:透视全球女导演行业真实处境

2024-05-13 12: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电影行业内的荣誉表彰通常由权威机构或专业人士进行评选,表彰为电影行业做出艺术上或专业上杰出贡献的电影或电影人。奖项之于电影人的意义,是对其在价值与专业上的认可与激励,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样,荣誉的赋予也塑造了电影人更广泛的影响力。

如果说我们从这一维度去观察女导演的处境,既能窥见行业内对其的重视程度与真实处境,也能从性别平等的角度看到实际的问题与变化。

我们收集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最新统计数据与国内重要电影奖项的女导演获奖记录,以及近一年来国内电影市场的女导演表现,旨在透视全球女导演行业境遇的一种现状。

第76届戛纳金棕榈得主《坠落的审判》导演茹斯汀·特里耶

纵观电影史,对女导演群体的忽视既体现出“权威”本身对于性别意识的忽视或无视,从而造成电影行业对女导演成就的遮蔽、女性在主流视野之外的被动与弱势。

“行业内的荣誉”既看到了女导演们的进步表现,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直面这一真实而残酷的现实:女导演群体身处的坐标到底在哪里?

我们从即将举办的戛纳电影节说起。作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戛纳毋庸置疑是电影行业的顶峰。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注定将迎来其在国内近几年来最大、最广的热度,难得的“华语片大年”的到来,致使影迷们为这一变化欢呼雀跃。但如果从另一视角——性别的视角去审视,戛纳的变化又有多大?

我们统计了今年第77届戛纳主竞赛单元及平行单元(一种关注、导演双周及影评人周)竞赛片单中女导演执导的相关数据。

77届戛纳电影节各单元入围影片数及女导演执导影片数

在近70部入围影片中仅有28%由女性执导(含4部联合执导),入围主竞赛的22部影片中仅有4部由女性执导:《某种物质》科拉莉·法尔雅、《想象之光》帕拉尔·卡帕迪亚、《鸟》安德里亚·阿诺德、《野性钻石》阿加特·里丁格,比例为18%。

18%意味着什么?将其放在戛纳77年电影节历史中可以看到:

根据法国致力于电影行业性别平等的组织Le Collectif 50/50在2023年5月的统计,从1946年创立以来,所有入围戛纳主竞赛的共1797部影片中,仅有5.6%的影片由女性执导(含联合执导)。女导演影片入围数量最高的一年(即2023年),其占比也仅有33%。

戛纳历年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导演性别比例及女导演占比

戛纳获奖史上,77年来获得金棕榈的女导演仅有3位:简·坎皮恩(《钢琴课》)、朱利亚·迪库诺(《钛》)、茹斯汀·特里耶(《坠落的审判》),占比不到3%。评审团大奖的女性获得者共有5位,占比为8%(玛塔·梅萨罗什、河濑直美、爱丽丝·洛尔瓦彻、玛缇·迪欧普、克莱尔·德尼)。

欧洲三大电影节横向对比,柏林和威尼斯的主竞赛单元相比于戛纳都有更高的女导演入围比例,单届女导演入围比例最高分别达到过41%(2020,柏林)与47%(2021,威尼斯)。虽然获奖女导演仍旧非常稀少,金熊74年来仅有8位获奖女导演,占比9%(玛塔·梅萨罗什、拉莉萨·舍皮琴科、亚斯米拉·日巴尼奇、克劳迪亚·略萨、伊尔蒂科·茵叶蒂、阿迪娜·平蒂列、卡拉·西蒙、玛缇·迪欧普);金狮80年来仅有7位获奖女导演,占比11%(玛加蕾特·冯·特罗塔、阿涅斯·瓦尔达、米拉·奈尔、索菲亚·科波拉、赵婷、奥黛丽·迪万、劳拉·珀特拉斯)。

欧洲三大电影节历年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导演性别比例

近年来随着女性导演数量增多、女性议题被广泛讨论以及女性不断争取自身话语权的影响下,戛纳正在更多地纳入女性的声音。比如主竞赛单元,入围女导演从1946年的1/44,到2023年的7/21;评审团成员从平均每6届才有一位女性主席,到今年评审团中女性占比5/9。

改变确实正在发生,但却还远远不够。

将视线转回国内,在电影节的序列上,同为A类电影节的上海电影节,从1993年起至今共25届:共计387部金爵奖提名影片中,其中54部由女导演执导,占比14%;共计24部获奖影片中,仅1位女导演获得金爵奖最佳影片(2007年弗兰基斯卡·梅莱茨齐《完美计划》)。

而国内电影荣誉的重要奖项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从1981年至今获得过金鸡奖最佳影片的仅有2位女导演:1985年陆小雅《红衣少女》与2004年彭小莲《美丽上海》。百花奖在62年的历史上也仅有8位女导演获得过最佳影片(2004年前每届颁布3部最佳影片),1984年张圆《十六号病房》(联合执导)、1985年陆小雅《红衣少女》、1988年凌子《原野》、1991年李子羽《龙年警官》(联合执导)、肖桂云1994年《重庆谈判》与1996年《七七事变》(均为联合执导)、2001年王晓棠《芬芳誓言》、2004年乌兰塔娜《暖春》,以及薛晓路《我和我的祖国》(联合执导)。

《红衣少女》导演陆小雅、《美丽上海》导演彭小莲

疫情后回暖的国内电影市场,若观察其中的导演性别分布,结果却也并不如整体复苏后那般明朗。

我们对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的院线信息进行了统计:2023年1月至今,国内院线上映的所有影片中,仅有8.8%为女导演执导影片,在所有上映国产片中,女导演执导影片比例为8.5%(均含联合执导),这相比于我们在2021年的统计数字:10%(即平均每年只有10%的院线国产片由女导演执导,参考链接《》)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与进步。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文末看到女导演执导影片的票房表现。

院线上映国产片中女导演执导影片占比

国内电影行业备受挑战的环境下,出品方频频撤档、谨慎投资,套用原本的商业逻辑和大数据算法显然不适用于当下的市场。本不身处电影行业既有舒适圈内的女性导演们,生存处境显然显然面临着更为艰难的选择,选择与主流为伍则要面对商业的被拣选;孤独地创作则要面临漫长的审视与考验,甚至如何生存的问题。

提高职业的专业性与竞争力,创造价值的多元性与影响力,不仅需要女导演们自我认知的努力、打破天花板的勇气,也离不开行业乃至社会共同塑造保有生命力且开放的环境。

无论荣誉还是占比,这些数据所传递出的是一种理性现象与动态趋势,女导演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问题与某种规律,它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性别平等任重而道远,女导演的生存处境依然亟待提升。

2018年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上

82位女性电影人为女性权益发声

近一年,三部来自全球不同国别的女导演作品《热辣滚烫》(贾玲,中国)、《芭比》(格蕾塔·葛韦格,美国)、《坠落的审判》(茹斯汀·特里耶,法国)均在社交媒体屡冲热搜,大众无意间从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女性角色、女性处境等不同范畴中反复检视她们或我们自己。

《热辣滚烫》导演贾玲、《芭比》导演格蕾塔·葛韦格、《坠落的审判》茹斯汀·特里耶

在文化土壤与制作环境迥然不同的情况下,她们的电影都在这里得到了近乎堪称热烈的关注与讨论,这毫无疑问反应了国内文化土壤中女性主义意识空前不可抑制的生长能力。国内观众对于女导演作品、女性电影的期待与日俱增,女性议题如此频繁或称日常地被广泛提及,相信你我均在其中。

这让我们得以带着积极勇敢的目光,去“打开另一种图景”。

这是时代赋予女性的底气,因为你我就是时代。

特别预告:山一会再次携手戛纳电影节,在即将拉开大幕的海边与国际女性电影人共同就“女性电影的未来之路”发出本年度“山一在戛纳”的声音。

银幕两端的声音将交汇成为巨浪,拍打、冲刷、重塑着陆地的形状。

敬请期待!

附录:

1、《1946-2023, Cannes, Venise, Berlinale, la parité en compétition officielle》Le Collectif 50/50

2、2023年1月-2024年4月 国内院线上映女导演影片&票房数据(以时间顺序排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