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IB期胃癌患者生存与辅助化疗之间的关系

2024-05-14 11: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柳叶刀 柳叶刀TheLancet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柳叶刀旗下一本开放获取期刊,是促进“世界各地平等获取优质卫生保健服务”这一柳叶刀全球倡议的一部分。本刊的终极目标是改善西太平洋地区人群的健康结局,并将致力于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临床实践的改善和卫生政策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期望能够提高该区域及相关国家的卫生质量。柳叶刀特别推出《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

论文精选

1

慢性阻塞性肺病早期状态的异质性与影响因素:来自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的发现

背景

中国普通人群中,保留比率的肺功能受减损(PRISm)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前期患者、年轻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以及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患病率、流行病学及临床异质性与影响因素情况,目前尚不清楚。

方法

研究数据来自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2012-2015),该研究是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横断面调查,共招募了50991名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四种早期疾病状态的定义与最新发表成果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的标准一致。

结果

PRISm、COPD前期、中青年COPD和轻度COPD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5.5%(95%置信区间4.3-6.9)、7.2%(5.9-8.8)、1.1%(0.7-1.8)及3.1%(2.5-3.8)。总结来说,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受到更多直接或既定因素的影响,如高龄、男性、教育水平较低、家庭收入较低、生物质燃料使用、空气污染以及大量累积性香烟烟雾暴露;年轻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前期患者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更多个人和父母方面的COPD影响事件,如儿童期支气管炎或肺炎病史、儿童期频繁慢性咳嗽史、父母有呼吸系统疾病史、儿童期被动吸烟、母亲在怀孕期间被动吸烟等;慢性阻塞性肺病前期患者同时伴有更重的症状和共病负担;年轻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气道阻塞;四种早期疾病状态的大多数患者都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总体而言,高龄、男性、较低教育水平、城市地区居住环境、职业暴露、儿童时期频繁慢性咳嗽、较多累积吸烟量、合并心血管疾病和胃食管反流病,都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四种早期状态的增加有关。此外,研究还观察到不同个体的不同影响特征。在这四种类别中,只有不到10%的患者曾做过肺功能测试;不到1%的人以前确诊过慢性阻塞性肺病;不超过13%的患者接受过药物治疗。

解释

在不同的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病定义标准下,患病率、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与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需要对早期疾病阶段进行统一且有效的定义。需要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早期状态的人群给予更密切的关注、更有效的管理和进一步的研究。

2

2000至2020年间中国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专业特点、数量、分布和培训:一篇概况性综述

在过去20年间,中国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数量、类型、分布和资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直以来并没有研究系统地收集过精神卫生服务人员变化的相关信息,而专业人员相关信息需要定期更新,以改善国家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协调管理。本篇概况性综述汇编了当前中国精神卫生人力的详细信息,并指出了现有研究与报告中所存在的关键差距。本综述考查了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期间收录在两个英文数据库、四个中文数据库、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以及国家和省级卫生服务年鉴中的所有相关研究和报告。除了汇总政府年鉴中的数据外,本综述还整合了82篇同行评议文章及两份政府报告中的相关结果。从2000年到2020年,中国的精神科医生人数增加了139%,精神科护士人数增加了340%。然而,与西部、农村省份相比,东部、城市省份每十万人口享有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比例要高得多,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质量也要好得多,这一情况并未发生改变。精神科医生的标准化培训工作取得了进展,但针对精神科护士、临床心理医生以及精神科社会工作者还并没有标准化的培训项目。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以充分发挥旨在提高中国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规模、质量和公平分布政策的有效性:1)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专业人员数量和特征的相关数据有限;2)缺乏针对非精神科医疗专业人员和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基本监测和支持性照护的非医疗人员的全国性标准化培训项目;3)未能科学评估现有培训项目的成果。

3

使用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评估精神病高危人群、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一项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研究

目前,已有一百多项研究使用中国大陆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来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但这些研究的结果、报告的质量以及报告中所提供的证据强度尚未得到系统的评估。本研究从英文与中文数据库中收集到114项研究,这些研究使用中文版MCCB共评估了7394名健康对照者(HC)、392名精神病临床高危人群(CHR-P)、4922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FES)、1549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CS)以及2925名病程不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能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MCCB T分数(-13.72)与MCCB评估的七项认知领域的T分数(-14.27~-7.92)的平均差(MD)显著低于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发现,在七项认知领域里的六个领域中,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显著高于精神病临床高危人群,而在推理与问题解决领域(即执行功能)中,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显著高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体认知功能的唯一显著协变量是与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这些结果证实了中国大陆版MCCB的建构效度。然而,有关精神病临床高危人群(小样本量)和社会认知领域(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证据强度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许多报告(尤其是以中文发表的报告)因未报告样本量计算、配对程序或缺失数据的处理方法而被评为“质量不佳”。此外,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仅限于60岁以下、受过至少9年义务教育的人群,因此,需要进一步对教育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纵向研究。

4

IB期胃癌患者生存与辅助化疗之间的关系:一项多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

背景

IB期胃癌(G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术后辅助化疗能否降低IB期胃癌的复发风险仍存在争议。

方法

研究收集了2009年至2018年间中国8家医院连续收治的2110例病理分期为IB期(T1N1M0或T2N0M0)胃癌患者的数据。研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比较了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与术后观察患者的生存率。研究构建了两个生存预测模型,以估计辅助化疗所带来的预测净生存率增长。

结果

在2110名患者中,1344人接受了辅助化疗,766人进行术后观察。经过一对一匹配后,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得到了637个配对。在配对的患者中,与术后观察相比,辅助化疗与生存率提高并不相关(总生存:危险比[HR] 0.72;95% CI 0.52-1.00;无病生存期:HR 0.91;95% CI 0.64-1.29)。值得注意的是,在亚组分析中,CA19-9血清水平升高(HR 0.22;95% CI 0.08-0.57;乘法交互作用P值= 0.001)、淋巴血管浸润阳性(HR 0.32;95% CI 0.17-0.62;乘法交互作用P值<0.001)或淋巴结阳性(HR 0.17;95% CI 0.07-0.38;乘法交互作用P值<0.001)的亚组在经过辅助化疗后死亡率有所降低。在亚组分析中,主要基于化疗收益相关变量的生存预测模型显示出良好的校准度和区分度,C指数相对较高。辅助化疗患者的总生存C指数为0.74,术后观察患者的总生存C指数为0.70。根据可计算出辅助化疗相关预期净生存率增长的个体化估计值的模型,研究构建出两幅列线图。

解释

在这项队列研究中,早期胃癌患者群体中,与术后观察相比,仅病理分期IB与辅助化疗可带来生存收益并不相关。在对IB期胃癌患者进行辅助化疗评估时,应同时考虑到高风险临床病理特征。

5

伐尼克兰溶液鼻喷雾剂治疗中国干眼症患者:一项3期随机试验

背景

干眼病的患病率很高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目前在中国并没有以鼻喷药促进天然泪液分泌的治疗方法获批用于治疗该疾病。因此,我们对比了使用OC-01 (伐尼克兰溶液)鼻喷雾剂与其溶媒治疗中国干眼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在中国20家医院眼科开展的多中心、随机、溶媒对照、双盲的三期临床研究(NCT05378945)。根据患者症状、眼干燥评分、麻醉下的泪液分泌试验、角膜染色等进行干眼病诊断,符合条件的受试者使用交互式应答系统(IWRS)被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分别接受0.6mg/mL OC-01或溶媒鼻喷雾一天两次的治疗。受试者、研究者与研究申办方对治疗分组保持不知情。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为在试验第四周时意向性治疗组中泪液分泌试验改善大于或等于10mm的受试者比例。

结果

从2022年7月21日到2023年4月4日间,共有340例患者进入随机化。78.8%的受试者为女性。在研究终点,OC-01治疗组(n=176)出现泪液分泌试验改善10mm及以上的比例为35.8%,对照组为17.7%,分层优势比为2.67(95% CI为1.570-4.533, p=0.0002);两组平均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改善差别的最小二乘均值(LSM)达到3.87(SE=0.794, p<0.0001)。去除在两组间均衡发生的受COVID-19感染和发生影响疗效结果评价的方案违背者后,试验组眼干燥评分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最常发生的副作用为轻度和一过性的打喷嚏。无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解释

使用OC-01(伐尼克兰溶液)鼻喷雾剂一日两次治疗干眼病在改善体征(泪液分泌试验)与缓解症状(眼干燥评分)方面产生有临床意义的效果。在中国患者中,该治疗方法体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6

2015–2023年间中国北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病学变化的特征: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医院监测和血清学研究的结果

背景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给全球幼儿与老人带来了巨大的发病与死亡负担。报告称,2019年COVID-19大流行改变了RSV的流行病学特征,对于RSV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利用从前瞻性呼吸道病原体监测工作与血清学研究中收集到的流行病学、分子学与血清学数据,将COVID-19大流行中不同阶段的RSV流行病学特征与疫情前时期进行比较。

方法

本研究基于2015年7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期间呼吸道病原监测系统(RPSS)的数据进行开展。RPSS是一个基于哨点医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监测系统,由北京市35家医院组成,代表了北京16个区所有年龄段的居民。通过RT-PCR与基因测序技术对RSV感染状况进行检测,并对已发现的RSV株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还进一步补充了RPSS数据,在2017-2023年期间进行了三次血清学调查,对血清标本中的RSV IgG水平进行了检测。RSV检测率按日历月计算,并与RSV流行季(定义为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进行比较。RSV IgG阳性比例按季度进行计算,并与季度汇总的RSV检出率相关联,以了解人群层面的感染情况与免疫之间的关系。

结果

总体而言,研究期间共收集并检测了52931份呼吸道标本。在COVID-19大流行前和大流行期间,RSV检出率分别从2017-2018流行季的1.24%(94/7594)增加到2018-2019流行季的2.80%(219/7824),以及2022-2023流行季的1.06%(55/5165)到2021-2022流行季的2.98%(147/4938)不等。在大流行期间,ON1和BA9仍是主要基因型,且没有发现新型RSV株系。在大多数季节中,RSV的流行遵循冬季月份的季节性模式。其中一个例外情况是2020-2021年流行季,当时出现了全年大范围的流行,这可能与非药物干预(NPIs)的部分放松有关。另一个例外是2022-2023年流行季,在通常的冬季月份中,RSV的活动性非常低(可能由于当地同时存在COVID-19流行),随后在春季出现反季节复苏,RSV检测一直持续到研究期结束(2023年11月)。在上述两个季节中,研究者注意到RSV检出率与年龄组相关的不同步现象;幼儿的RSV检出率与COVID-19大流行前相似(甚至有边缘显著性增加;分别为43/594,7.24%及42/556,7.55% vs 292/5293,5.52%;P=0.10及P=0.06),而老年人群的检出率则显著下降(8/1779,0.45%及3/2021,0.15% vs 160/10348,1.55%;两项比较的P<0.001)。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与COVID-19大流行前相比,2022-2023年的RSV IgG阳性率显著下降(9.32%,29/311 vs 20.16%,100/496;P<0.001);在大流行前和大流行期间,老年人的RSV IgG阳性率都显著高于幼儿(P<0.001)。

解释

本研究记录了RSV检出率的变化过程,并结合非药物干预严格程度的变化情况、测得IgG阳性率以及当地COVID-19的流行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接触模式、免疫动态以及SARS-CoV-2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不同年龄人群中的RSV流行。这些发现为理解RSV传播模式的潜在驱动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对RSV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7

过去二十年间(2002-2021)中国香港肺癌患病率、发病率及生存率趋势: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背景

过去几十年间,肺癌的管理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过去十年间中国人群的肺癌患病率和生存率趋势尚未得到研究。本研究利用香港的全地区电子病历数据库,对过去二十年的肺癌患病率、发病率及生存率趋势进行了最新的全面分析。

方法

本项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将临床数据分析和报告系统(CDARS)中的肺癌患者作为回顾性队列人群。研究计算了2002年至2021年期间的十年限期患病率、发病率和相对生存期,对年龄、性别和共病等亚组进行了考查,并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估算了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2002年至2021年期间的87259例肺癌发病病例。肺癌的十年限期患病率(每十万人)从153.4增加到228.7(AAPC:3.08%)。粗发病率(每十万人)从55.0上升至70.3(APC:1.23%),而年龄标化发病率从42.9下降到33.2(APC:-1.32%)。一年和五年相对生存期呈上升趋势,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的趋势存在差异。

解释

肺癌的疾病负担不断增加,部分是由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虽然多年来肺癌生存率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凸显了目前对有效干预措施的潜在需求。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探讨性别相关肺癌趋势间的差异。END

Cover image by Sandra Charlton, Clinical Nurse Consultant.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