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用同理心拉近距离

2024-05-14 11: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王速航(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运营/苌琦

“虽然我现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但真的很开心你愿意跟我讲” | 用同理心拉近距离

一只小狐狸不小心落入了漆黑的地洞中,它害怕得大叫“这里好黑,我好害怕,我好想念小时候妈妈夜里抱着我的感觉,可是…可是她已经不在了。”

他的两个朋友,小熊和小鹿还在外边。

这时候,小鹿探着头喊道:“噢!太惨了,可怜的小宝贝!但至少你还有希望出来,而且你必须知道你已经长大了,要学会坚强!”

而小熊搬来了一个梯子,赶快爬了下去,说道:“嘿,我知道下面什么样子,你并不孤单。对于妈妈,虽然我现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但我很乐意听你讲,如果你愿意的话。”

上面的这个小故事是根据一个小视频《同理心的力量》编写而成。小鹿和小熊会给难过的小狐狸带来不同的感受,小鹿的同情心让人感到疏离,小熊的同理心却能带来联结,给人安全感。

同情心来自于天性,我们易对他人的境况产生一定的情绪波动。这种情绪变化往往被我们自认为是他人内心的感受,但事实上并非总是他人真实的感受。

比如《落难的王子》中,人们都对王子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认为那样的伤痛一定无法承受,但实际上王子并不需要那样的可怜,也不觉得自己的遭遇有多么值得叹息。

或者是在他人遭遇打击时,我们以过来人的身份云淡风轻地看待,但当局者往往沉浸伤感之中,一时难以抽身。我们容易将自我的认识、经历、价值观强加于他人之上,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自以为是地给别人以评判、建议;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拉近双方的距离,反而会增加疏离感。

而同理心则不一样:Teresa Wiseman曾总结过同理心的四个特性:接受观点、不加评论、能看出他人的情绪并尝试交流、努力与他人一起感受。它强调我们主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感受,甚至有时候要冒着自己也受伤的风险,与他人产生联结,从而拉近双方距离。

但我们常常是怎样的呢?

“我流产了。”

“哦宝贝没事没事的不用难过,孩子还会再有。”

“我分手了。”

“没事别伤心,早就说了你们不合适,分了才好……”

我们当下常常展现出的心态或许和小鹿很相像:同情心泛滥,同理心匮乏。

然而同理心在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可以有效地避免人际关系的疏离感,拉近人心的距离。那我们要如何培养同理心、用同理心来指导我们的人际交往呢?

1.减少评判和过度解读 

这里的“评判”指的是用个人的价值观判断别人的作法、衡量别人的处境。

朋友遇到了麻烦,你在旁边唱“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跟他说“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这种安慰真的有意义吗?会不会反而让他产生一种“你不懂我”“你无法理解我现在的处境”的孤独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要强加自己对事物的判断于他人身上。不以自己的价值观评判别人是锻炼同理心的基础,只有减少评判,才能感同身受,进而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分析问题。

除此之外,大概是因为窥探欲,在没有实现真正的联结时,有时候人一方面在感人所感,另一方面又在审视和打量对方,试图进行更深的解读:往往关注的不是对方正在想表达的感受,而是十分敏感地抓住ta的行为细节、ta的话语漏洞来探究ta的内心,甚至还想要通过提问来了解对方的隐私。敢问这是真正地感同身受、关心别人吗?这种过度解读的行为本质上还是以自我的感受为先,以自我的满足为先。

同理心希望我们避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避免过分关注自我的需求,减少评判、避免过度解读,主动换到对方的位置上,细致认真地体察其所感。

2.去陪伴、去感受,减少分析 

也许你碰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境:

女生用习惯的一个小物件因为自己的粗心不知道随手放哪里了,情绪十分不稳定,难过、自责、烦躁。一种男友选择抱着她、或是一起散散步、吃个饭,陪着她度过这段不稳定期;而另一种男友则是很理性地批评女生的粗心,并觉得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避免以后再发生。

相信女生们绝大多数会喜欢第一种男生。为什么呢?理性的分析固然重要,然而及时的陪伴和安抚才能给人足够的安全感,不体察对方却一味地分析只会让人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疏离感。

人的情绪不是能够完全由理性控制的,在情绪兴起的阶段,人往往没有那么多的力气去思考,这时候,陪伴和感受就特别重要。《自私的基因》中说道“真正的同理心会收起积极思考的模因”。在对方身处情绪低谷时,同理心要求我们暂时放下自我的感受和思考,真正地置身于对方所受的刺激中,感受ta的冲动、感受ta的尴尬,联结ta、陪伴ta,给他安全感。

3.善于倾听,少抒己见 在遇到令人难过的事时,许多人都会有倾诉的欲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做好倾听者。

我们常把倾听分为五个层次:完全不听、假装在听、选择性地听(只听自己想听的、感兴趣的部分)、专注地听(进入大脑,有所回应,但不一定能理解对方的意思)、同理心的倾听(换位思考式的倾听)。

每个人都应该朝着最高层次——同理心的倾听努力:

一般人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做出最贴切的反应,而同理心的倾听的出发点是“了解”,而非“反应”,也就是透过倾听去了解别人的观念、感受。这要求我们在对方讲话的时候,眼神能看着对方,心态专注,打开身上所有的收讯器,并且撇开成见、抛开个人判断(我们刚刚提到的第一条),站在对方立场去理解和感受;必要时可以进行一些回应,“嗯,我知道,我懂”来和对方实现联结,帮助对方放下戒备、获得安全感;还可以进行一些没有入侵性的提问来帮助对方更深层次地表达内心。

反面教材则是急切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看法来回应对方,帮助对方走出困境:“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相信我,这没什么的,我之前也……”,顺利地把话题引向自己,开始了滔滔不绝地分享,我猜对方一定很无奈吧。

正如上一条中所提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一样,每段经历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你的经历不一定和ta的有可比性,而且身处情绪旋涡中时,ta往往没有精力去和你产生共鸣,也就难以接收到你经历中的可取之处;除此之外,在悲伤的时候,有很多人只是想要倾诉罢了,或许并没有那么在意结果。

4.如何交流?

前几条时我一直在讲避免发表意见、避免分析,肯定有一些读者会感到不同意了。

我们当然需要回应,需要交流,需要帮助我们亲爱的朋友、家人、爱人走出困境、走向正确的道路。只是,交流的方法需要注意。

最近,霍思燕育儿的方法由于《妈妈是超人》火了起来,大家都纷纷夸赞,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嗯哼被一个有刺的玩具扎伤了脚,大叫着把玩具扔向了一边的地上,大哭起来。霍思燕赶忙跑过来抱住了嗯哼,并说“太尖了,踩上去一定很疼”,接着帮他揉脚、吹脚,安抚儿子。

这就是很好的回应方法,“一定很疼”,首先表达了自己能够理解儿子的感受,让儿子觉得并不孤单,很有安全感。

等到儿子的情绪稳定下来,霍思燕则开始引导道“把玩具扔到地上的话,别人也会踩到”,并亲身试验,踩了踩玩具,再次认同踩上去真的很疼。

先体会并肯定他的感受,给予认同感,再陪伴安慰、与孩子产生共鸣,之后再引导沟通,这种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联结感和信任感,与妈妈站在同一战线上,从而接受妈妈的建议,除此之外,这种做法还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当身边人遭遇不好的境况时,我们总是急着给予对方回应,希望赶快帮助ta、使得情况有所好转,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那一步——实现联结。只有主动体会他人感受,与他人建立联结,才能真正走近ta的内心,安抚ta的情绪,表达出合适的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