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时代熊猫魅力助力中国公共外交

2024-05-14 15: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公共外交,可以让对方国家的公众增进对本国的了解,实现 “民相亲,心相通”,因为只有基于真情实感的关系才能更牢固,国家之间的关系才更加经得起考验。如果说过去大熊猫被视为国家的文化符号,那么新时代的“熊猫魅力”更强调国际化和亲和力,连接着民间的情感。这种情感连接消除了交流中的语言、文化、地理、意识形态等物理、心理上的障碍,可以在情绪上形成共振,从而消除心理隔阂。大熊猫已经成为兼具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到情感价值的复合体,而其魅力还远不止于此。

一直以来,大熊猫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得到了全世界相关机构和民众的关注和宠爱。1961年成立的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标识就使用了大熊猫的形象;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也始于1980年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这足以体现中国大熊猫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熊猫有着憨态可掬的外表,也是中国独有的稀有动物,一度被列为濒危物种,这些天然属性和被赋予的独特身份让大熊猫在动物界有着特殊的地位。大熊猫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被视为中国的文化名片、外交利器,并被赞誉为传播和平友谊的使者。

随着各国对濒危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国际传播手段的发展变化,大熊猫在国际传播中的功能也发生着变化。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大熊猫不再只是电视机或动物园里遥不可及的稀有动物,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流量明星”。2023年,外国租借期满的大熊猫集中回国,它们的热度持续蹿升。尤其是在日本出生的明星大熊猫“香香”回国,以及旅美大熊猫“丫丫”的健康状况受到关注,相关话题连续多天冲上热门话题榜。在这一过程中又掀起了新一轮“熊猫效应”,也给中国的公共外交带来了新的启发。

中国“熊猫外交”的转型

“熊猫外交”一般指中国通过向境外赠送或租借大熊猫增进友好关系的外交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先后向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德国9个国家赠送了23只大熊猫。1972年,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际,中国表示将向美国赠送一对大熊猫,这被认为是“熊猫外交”史上最著名的事件,很好地烘托了当时中美关系的良好氛围。当年美国刮起了“熊猫旋风”,1972年甚至被美国人称为“大熊猫年”。这一时期,中国对大熊猫的赠送对象国和赠予时机都有深刻的含义,因此“熊猫外交”也被赋予了政治色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大熊猫数量骤降,为了加强濒危动物保护工作,1982年中国停止向海外赠送大熊猫,并开启了以合作研究为目的向海外租借大熊猫的模式。当前与中国开展大熊猫合作研究的有美国、日本、法国、韩国、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共有超过60只大熊猫旅居海外。当前“熊猫外交”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政治色彩逐渐褪去,更多的是传递民间亲善和作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象征。国力的提升也给中国提供了这种底气,对大熊猫功能的认识发生了转变。现在,很多国家为了成功租借大熊猫不仅要向中国支付租金,还需要满足严格的饲养条件,甚至不惜重金打造熊猫馆、动物园,并以各种技术和贸易合作作为“聘礼”。

日本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喜欢大熊猫的国家之一,当前也是除美国之外租借大熊猫最多的国家。日本一直将“熊猫外交”视为衡量中日关系的指标,将大熊猫视为中日友谊的象征。2017年,大熊猫“香香”在日本上野动物园出生,这是上野动物园29年来首次诞生熊猫宝宝,当时轰动了全日本。在“香香效应”影响下,上野动物园游客猛增,“香香”首次亮相的这一天,人气高到需要抽签才能入场一睹其真容。动物园周边主题咖啡馆、相关书籍和熊猫周边产品销量蹿升,大熊猫元素已经成为日本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据媒体报道,“香香”至少给日本带来了约合27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应。曾撰写《熊猫外交》一书的东京女子大学家永真幸教授也曾说:“即使日中关系出现紧张的情况,只要我们能够聚在一起谈论大熊猫,就可以认为日中关系还没有到最坏的情况。”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熊猫外交”都为中国的外交以及全球濒危动物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旅居海外的大熊猫也收获了“最萌外交官”及“和平使者”的称号。

走向世界的熊猫文化

经过中国与全球的共同努力,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大熊猫从“濒危”物种降为“易危”物种,2021年中国环境部对中国的濒危物种状况进行了评估,野生大熊猫数量在40年间从1114只增加至1864只,因此宣布大熊猫从“濒危”下调为“易危”物种。即便经历了“降级”,但国家对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仍未放松,大熊猫仍是最具代表性的旗舰物种。过去人们只能通过去动物园或是在电视、报纸上才能看到熊猫的消息。但在网络与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的今天,大熊猫的图片和视频成为缓解人们压力的良方,这也让中国的海外传播可以更灵活的方式面向更多受众开展。为了让海外民众通过相关频道更了解大熊猫,以及中国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做出的努力,央视网面向全球网民打造了新媒体集群iPanda(熊猫)频道,并提供多语种服务,介绍大熊猫的繁育、日常起居,让全球的熊猫迷可以全天候观看大熊猫直播或点播视频,以传播和平及友爱理念,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现在,观看大熊猫的“吃播”成了国内外年轻人解压的重要方式,熊猫频道在“油管”(Youtube)上的单个视频最高播放量已经超过了2500万人次。网络的发展成就了新时代的新“熊猫外交”。很多大熊猫有了粉丝,最近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和花”与北京动物园的“萌兰”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明星”。另一方面,媒体与社交平台上的大熊猫照片、视频也让中国人能够随时了解它们的生活境况和健康情况。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经常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存在,在中国主办的国际体育赛事中,大熊猫是出镜率最高的吉祥物。2022年北京冬奥会推出以大熊猫形象创作的吉祥物“冰墩墩”走红世界,即使在奥运村都“一墩难求”。大熊猫也是成都的城市符号,2022年成都世乒赛、2023年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都使用了大熊猫的形象,深受参赛选手以及观众的喜爱。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大熊猫的国家,但放眼全球大熊猫的身影却无处不在。可以说,哪里有大熊猫,哪里就会掀起“熊猫效应”。美国动画影片《功夫熊猫》于2008年上映,全球票房6.3亿美元,电影的超高人气让这部电影成为当时梦工厂票房最高的原创动画电影。此后《功夫熊猫2》《功夫熊猫3》先后上映,《功夫熊猫4》预计于2024年上映,《功夫熊猫》系列已经成为大获成功的原创IP。虽然中国是唯一拥有大熊猫的国家,但熊猫形象已不再是中国的专属物,它已经走向国际化,正成为国际传播中的文化纽带和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媒介。

旅韩“宝家族”助力中韩公共外交

2016年大熊猫“爱宝”“乐宝”从家乡四川出发,开启了它们的韩国旅居生活,为中韩两国的民间外交搭建起了一座特殊“桥梁”。2016年在爱宝乐园建园40周年之际,大熊猫“爱宝”和“乐宝”进驻了位于韩国京畿道龙仁的爱宝乐园,这里成为韩国唯一可以看到大熊猫的动物园。其熊猫馆内不仅可以看到大熊猫,还生活着小熊猫和金丝猴等中国稀有动物,大熊猫已经成为爱宝乐园的符号。此前,大熊猫“明明”和“莉莉”曾在1994年来到爱宝乐园的前身龙仁自然农园生活,但由于1997年韩国遭遇金融危机,1998年提前将租期十年的大熊猫返还中国。2016年再次成功租借到大熊猫后,韩国尽量模仿中国四川的自然环境,对熊猫馆设计极为用心,聘请了国际知名设计师,并邀请中国代表团到访检查,还开通了智能参观排队系统,以提高人们的参观体验。2020年7月大熊猫“福宝”出生,它是韩国首例自然繁殖成功的熊猫宝宝,在中韩之间增加了一座沟通之桥。“宝家族”在韩国得到了较好照顾,并在网络上分享了大量视频素材,因此成为海外大熊猫中的明星熊猫家庭。“宝家族”的每一个高光时刻,以及“福宝”的各个成长阶段,都被以“成长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爱宝乐园发布的专题视频栏目《爷爷的全知视角》中,“福宝”与饲养员的单个短视频播放量超过了1500万次。大熊猫是爱宝乐园人气最高的动物、商店里最受欢迎的纪念品之一。“宝家族”经常出现于韩国的新闻报道和节目中,饲养员也被中国网友亲切地称为“姜爷爷”“宋奶爸”“胜熙阿姨”。“福宝”因为被照顾得太好,长得圆滚滚的,被中国网友亲切地称为“福猪猪”,也被网友们称为拥有最多玩具的熊猫,其人气甚至超过了很多国内的大熊猫。“福宝”按照规定将在2024年离开诞生地韩国回到中国,韩国民众纷纷表示恋恋不舍。动物园在2023年为“福宝”过了一个儿童节。由于担心“福宝”回到中国听不懂汉语,饲养员“姜爷爷”还时不时用汉语跟“福宝”对话,感动了万千中国网友。中国网友提议“福宝”回国后邀请“姜爷爷”来四川大熊猫基地看“孙女”,并希望他一家来中国定居。

“近而不亲”是困扰中韩关系的难题,近年来中韩民间围绕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归属争议不断。因此,中韩积极推动着公共外交,扩大两国各界人士间的相互交流,系牢两国之间的人文纽带。公共外交的主体与对象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大熊猫“宝家族”与韩国饲养员拓展了这种旨在赢得民心的公共外交的内容与维度,为两国的“民相亲”架起了新的桥梁。韩国饲养员既守护了“宝家族”,也守护住了民间的相互信任,他们已经成了中韩之间的友好使者。

结语

2021年中国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群离开栖息地北迁曾引发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亚洲象历经长达18个月跨越1000多公里最终平安回到家乡。这期间,中国动物保护部门和民间的应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中国将这一过程制作成纪录片《与象同行》,真实、立体地展现了在动物保护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样本,并根据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性进行碎片化传播,综合使用大众、人际、社交等传播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了节目的国际传播实效性和亲和力,给新时代的中国公共外交带来了新启发。近年来也有国外学者指出,“熊猫外交”吸引民众注意力的效果正在减弱,而且从动物的健康考虑大熊猫并不适合长距离运输,因此,“熊猫外交”也面临着新挑战,需要开拓新思路,大熊猫的价值也需要进一步被发现。但不可否认的是,“熊猫魅力”借助新媒体在全球扩散,为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策略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熊猫外交”在新媒体功能的影响下,其内容、形式与功能都发生了变化,进一步印证了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需要高度的亲和力和灵活性,中国在塑造国家形象上也需要更加多元灵活、与时俱进。

 

(作者:于婉莹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助理研究员。本文原载于《公共外交季刊》2023年夏季号,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注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