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上留声】多措并举提升海归“青椒”的获得感

2024-05-25 22: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各高校不断加强对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人才的引进力度。然而,相比本土人才,海归“青椒”(即青年教师)面临更多再适应问题:一方面要直面从留学生到大学教师的身份转变,学习教学技能、适应国内的教学环境和国内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要面对从国外学术场域向国内学术场域的转变,逐步回归和适应国内的学术评价体制和学术圈文化。

通过对上海高校海归教师的调查显示,在国外/境外生活的时间越长,受国外/境外学术体制与氛围的影响越明显,回国后在教学科研、晋升考评、课题申请等方面的适应性越差。一些海归“青椒”入职后难以适应国内的学术环境和学术体制,在职业发展上遭遇瓶颈,甚至出现离职等情况。特别是近几年,全国各高校几乎全面铺开“非升即走”制度,使原本处于转型中的海归“青椒”们面临更大的职业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一位985高校学院领导表示,在过去5年中,所在的学院就有3位青年教师因为“非升即走”制度走人,其中2位是青年海归。

高校要让海归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必须由上而下建立从工作到生活的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多措并举为海归“青椒”松绑,具体建议如下:

落实可持续性的政策联动。高校及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充分调动海归“青椒”的主体性优势。制定高校海归人才的配套支持政策,促进薪酬待遇、科研经费、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各项政策的衔接联动,提高海归人才职初(3年内)、职中(4-6年)和职后(7年及以上)不同阶段政策匹配度,助力其职业转型与职业成长。

建立可持续性的培训机制。海归“青椒”入职后,高校应及时跟进,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培训机制:一是构建“海归带海归的导师制度”。鼓励资深海归教师传帮带新入职的青年海归教师,通过现身说法、答疑解惑,助其尽快回归和再适应国内的学术环境与工作环境;二是针对部分海归“青椒”遇到论文发表、课题申报等方面的困难,可以采取讲座培训、小型研讨会、一对一辅导等方式,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学术指导;三是积极鼓励、动员资深教师与海归“青椒”座谈交流,这类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海归“青椒”的学术适应性,还能够起到拓展学术人脉圈的作用。

宽松海归“青椒”首聘期考核。海归“青椒”的首聘期也是其回国入职的调适和适应期,高校应予以一定时间的回国入职调适期(一般为3年内),采取更为灵活、宽松的首聘期考核制度。深入落实“破五唯”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研究质量,推行代表作制度,充分释放人才的潜力和活力。

关注海归“青椒”的精神生活。高校应重视人文关怀,多措并举调节和缓解青年海归教师的精神压力和焦虑。在校级层面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沟通平台的方式,多方面地搜集海归“青椒”的诉求建议;在院级层面可以通过举办“青椒联谊会”、团建活动等方式,增进海归“青椒”之间的沟通交流;在群团层面充分发挥高校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侨联等组织的作用,通过举办座谈会、海归讲座、短期培训等方式,帮助海归“青椒”在回国调适期间建立人际圈,共享学术、生活等信息资源。

(作者:赵晔琴  我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