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赓续航天精神 勇攀科技高峰

2024-05-17 16: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轨驻留5个月,于2023年10月31日安全返回。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全面建成、载人航天工程进入应用与发展新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此次飞行任务首次由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类型航天员共同执行,2024年4月18日,为褒奖他们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著功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景海鹏同志颁发“特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朱杨柱、桂海潮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景海鹏:中国四度飞天第一人

“第一次上太空叫实现梦想,第二次叫超越梦想,第三次叫升华梦想,第四次,我感觉叫创新梦想。”四度飞天的景海鹏,执行4次飞行任务,3次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始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追求的不是“尚可”,而是“完美”。面对海量的操作指南和飞行手册,通过不断地背诵、熟记和实操演练,将数以万计的指令内化为本能,即使在闭眼状态下也能精确完成全流程操作。景海鹏不仅深入学习理论知识,还坚持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如连续15分钟的转椅训练、模拟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承受,以及在模拟失重水槽中长达五六个小时的训练,每次训练的体能消耗相当于跑完全程马拉松。

即使已年过半百,景海鹏在备战神舟十六号任务时也毫不松懈。在陆军某部服役期间,他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携带飞行训练资料,定期与教员进行电话沟通,并在周末返回训练基地进行考核。他在夜晚常常工作到12点,周末也很少休息。如果因其他工作而错过了训练和课程,他会毫不犹豫地进行补课和加练。在神舟十一号任务成功后的七年里,无论身在何处,景海鹏的包里总是装着一根跳绳,每天坚持跳绳上千次,做600个俯卧撑和600个仰卧起坐,从不间断。多年的坚持让景海鹏保持了卓越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

“感恩新时代,如果没有这个伟大新时代,就不会有载人航天的连战连捷,如果没有这个伟大新时代,还梦想飞两次飞三次飞四次,你想都不敢想,梦都梦不到。”景海鹏表示,“我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这都是国家培养的结果。作为航天员,最好的回报方式就是多飞几次,把我们国家科技人员的智慧,他们的想法、理念,通过航天员的双手在太空实现,把大量有用的数据带回来,进行科学实验,造福人类。”

朱杨柱:追梦十余载,始终把银河星辰装在心里

朱杨柱出生于江苏沛县,从小就有翱翔蓝天的梦想。读高中时,他与空军招飞选拔失之交臂,高考后坚定地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大四时,当得知空军面向大学生招收飞行员的消息,朱杨柱再次燃起了心中的飞行梦,然而这次离梦想又差了一点点。虽无缘飞行梦,朱杨柱却选择在国防科技大学继续深造十年,为成为一名航天飞行工程师打下了坚实基础。2018年初,我国启动了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朱杨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终于成功入选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并于2022年6月入选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成为中国空间站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

高中时与空军招飞选拔失之交臂,他没有气馁,选择进入大学的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大学时再次与飞行员招考擦肩而过,他没有放弃,继续于航天飞行领域进行深度理论探索。朱杨柱已经熟练掌握了所有飞行程序及规程,主要负责空间站整个飞行器平台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等工作。两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的经历,没有让朱杨柱一蹶不振,他始终把银河星辰装在心里,一旦有机会,便全力以赴,向着自己的理想进发。正是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助推朱杨柱从大学老师成长为飞天战士,创出人生新境界。

桂海潮:小镇里不只是有做题家,也能走出航天员

6岁时放牛“牧星”,36岁时去天上“摘星”,有人说,桂海潮的身上体现了小镇做题家的星辰大海,注释了 “读书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2018年,当桂海潮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时年31岁的他当即报了名。他说:“我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于是我毫不犹豫报了名。”

航天员的选拔过程极为严格,对身体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桂海潮从大约250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中的载荷专家。在接下来的两年三个月里,他接受了包括8大类200多个科目的密集训练和考核。尽管与来自空军飞行员的航天员相比,桂海潮在体能和航天技能方面的基础相对较弱,但面对繁重的训练任务、高强度的训练和紧迫的进度,他咬牙坚持,最终为执行太空任务做足了准备。

“梦想很远,远在宇宙。梦想很近,厚积薄发,追梦人终成圆梦人”,从追逐梦想到实现梦想,桂海潮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前往中国空间站,体验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的工作和生活。作为一名年轻的科技专家,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个宽广的舞台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同时也在航空航天这一充满无限可能的研究领域内,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他们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彰显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自上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仅仅过了11年时间,我国就于2003年将神舟五号成功送入太空,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几十年来,航天人艰苦创业、奋力攻关,取得了连战连捷的辉煌战绩,使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的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还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叩问太空的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拼搏奉献,我们一定能跑出中国航天“加速度”,不断开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