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展 | 请允许我向所有人重新介绍一下文学大师吴冠中
本文为 美学时空漫游指南X湃客文艺 联合出品
中华艺术宫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我还是想向所有人重新介绍一下吴冠中。
吴冠中的画非常好,但在我这儿,比他的画作更吸引我的是他的个人魅力:有赤子之心而无油腻之气,为人正直,言辞犀利,忠于爱情,才华横溢——注意,这里说的才华不仅仅是他的画。
他不但是画家,也是作家,夸张点说,以现在出版的海量书籍作品的水平来看,他简直是被绘画耽误了的文学家。
而这一切恰到好处的成就了吴冠中: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在展览墙上介绍里,开篇文字就提到他是“有争议”的艺术家。但坚持保有这种“争议”才是他可贵的勇气与人品。
林风眠与吴冠中大展,两个放到一起看,林风眠是看得很伤感,越到最后越是意难平。
走到最后,看到1980年他人在香港,还在一心一意的念着要画出1960年的画。简直令人心碎。
因为他当年毁画时,学生舍不得极了,一直央求他拦着他,然后他手里不停,嘴里对学生讲着:“我以后还可以再画出来。”
但真正看到了他20年后画出来的作品,只能说,即使是画家自己去穷尽颜色,也无法再现当年的心境与时光。
如果说林风眠是诗词婉约派,那吴冠中大概就是豪放派了,颇有东坡余韵。
如果说林风眠的一生是BE美学(bad ending),那么好在,看完他再走进吴冠中的大厅,转角就收获了HE(happy ending),加上这次展出吴冠中的大幅也多,看得整个人酣畅淋漓,尽情尽兴。
1.学霸
吴冠中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小学第一,进了最好的中学,刚开始有好学校来的好学生排在他前头,可到了期末考试,他还是第一名。
看他自己怎么讲的:
“高小毕业了,该上中学,江南的名牌中学我都敢投考,而且自信有把握”;
“我如愿考进了无锡师范。凭优异的成绩,我几乎每学期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的清寒学生奖学金,奖金数十元”;
“我改而投考浙江大学代办省立工业职业学校的电机科,工业救国,出路有保障,但更加难考。我考上了”;
这就是层层考出来的学霸,而且他一开始的专业也是难考的工科。不做画家,想必他作工程师也很厉害的。
然后?
——然后,17岁的吴冠中遇到了宿命中的朱德群。
“一个星期天,朱德群带我参观他们艺专。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也许就像婴儿睁眼初见的光景。我开始面对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十七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完全忘记自己是一个农家穷孩子,为了日后谋生好不容易考进了浙大高工的电机科。”
吴冠中家里条件并不富裕,从小村庄里走出来的孩子,去学工科,是多少父母的终极理想。可穷孩子想学艺术,那便没有别的法子,只有去争奖学金!
“喜从天降,日本投降了,此后不久,教育部考选送欧美的公费留学生,其中居然有两个绘画名额,我要拼命夺取这一线生机。我的各门功课考得都较满意,唯有解剖学中有关下颌骨的一个小问题答得有些含糊,为此一直耿耿于怀,闷闷不乐。到沙坪坝街头去看耍把戏解解愁吧,那卖艺人正摆开许多虎骨和猴头,看到那白惨惨的猴头下颌骨,真像箭矢直戳心脏似的令我痛心!直到几个月后,留学考试发榜,我确知被录取了的时候,这块可恶的下颌骨才慢慢在我心头松软下去。”
读到这儿了,我突然懂了,之前在硅谷和一个清华的博士聊天,话头是说,都已经毕业这么多年了,啊,又做了关于考试的梦。我说梦到自己还有大题没写完,交卷铃就响了。对方心有戚戚焉:是啊,我也做过这样的梦!——我梦到自己:“这次又没有考第一!”
人和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比如学霸的遗憾是在梦里没有考到第一名。
吴冠中是学霸,但也刻苦自学法文:“我教课之暇便到中央大学旁听文、史课程,主要是法文。我将工作之余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学习法文,听大学里高、低各班法文,找个别老师补习,找天主教堂里的法国神父辅导,从旧书摊上买来破旧的法文小说,与各种译本对照着读。每读一页,不断查字典,生字之多,一如当时吃饭时捡不尽的沙子稗子。”
学好了法语,吴冠中就可以尽情的交流了,包括但不限于怼人:
“那时代参观博物馆的人不多,在卢浮宫有一次只我一人在看断臂的、维纳斯,一位管理员高傲地挖苦我:在你们国家没有这些珍宝吧?我立即反击,这是希腊的,是被强盗抢来的。你没有到过中国,你去吉美博物馆看看被强盗抢来的中国珍宝吧。这次,我的法语讲得意外流利。”
2.任性
吴冠中在杭州艺专快毕业时,学校迁到了重庆璧山,他发现:“常见到着红衣的姑娘和儿童,那红色分外亮丽,特别美。突发灵感,我自己应做一件大红袍,天天披在身上,仿佛古代的状元郎。”
于是他找同班同学借钱,做了一身朱红袍穿上,真正意气风发:“正是晚饭时候了,大家一同到饭堂,满堂波动起来,欢迎红色英雄的出场,笑声掩盖了批评声,我自己觉得好看,全不在乎谁的褒贬,那借给我钱的女同学也很得意她成功的资助。”
想想那画面,在青山碧水之间的小径中,遥遥行来了一位朱袍少年郎,那份潇洒肆意的任性,张扬跳脱,实在是令人心生向往啊!
可惜和林风眠一样,他只画了几幅西藏人像,受到“丑化工农兵”的批评后就“转向泥土草木,转向风景画,风景里是否可暂且安身立命呢?也许。这便是我由画人物而转向风景的缘由。”
就在这长年累月的摸索与思考中,吴冠中在中西方美学交汇的基础上突破了:
“我说文人画有两个特点:一是将绘画隶属于文学,重视了绘画的意境,是其功;但又往往以文学的意境替代了绘画自身的意境,是其过。另一特点是所谓笔墨的追求,其实是进入了抽象的形式美的探索,窥见了形式美的独立性。由于传统的民族心理习惯的熏陶,我爱绘画的意境;由于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爱好,我重视形象及形式本身的感染力。鱼和熊掌都要,我不满足于印象派式地局限于一定视觉范围内的写生;我也不满足于传统山水画中追求可游可居的文学意境。”
如同一个寂寞的武林高手,在日复一日的修炼中,他有了自己的大道。
吴冠中有着自己的骄傲,1995年在香港办画展,定下来的主题就是“叛逆的师承”。看这五个字,觉得他是又狂又倔,又可爱。
3.侠义
留法最后,吴冠中还是决定回国:“暑假后即使国内情况更糟,我仍愿回来。火坑大家一齐跳。我似乎尝到了当年鲁迅先生抛弃医学的学习,决心回国从事文艺工作的勇气。……”
多年以后他在文章里回忆:“我自愿归来,如果入了地狱,也绝不肯向他们诉说。走进地狱的尽头去,我有牺牲自己生命的权利,宁让人咒骂,不让人嘲笑,更不愿让人怜悯。我在完全孤独中探寻自己的路,路很窄,且多独木桥。”
可就在这窄窄的路上,吴冠中得到了自己的大道。他的作品有神韵有呼吸。有着一眼就把人拉进画框里的巨大吸引力。
那就是美的力量。
4.真情
双燕
双燕创作背景:“有一段时期,他和她单位的劳动地点相距只十余华里,有幸时能获得星期日被允许相互探望。探望后的当天下午,他送她或她送他返驻地,总送到半途,分手处是几家农户,有一架葡萄半遮掩着土墙和拱门,这是他们的“十里长亭”。当下放生活将结束返京时,他特意去画了这小小的农院,画面并飞进了两只燕子,是小资产阶级的情调了,不宜泄露天机。”
“《双燕》着力于平面分割,几何形组合,横向的长线及白块与纵向的短黑块之间形成强对照。蒙德里安(Mondrien)画面的几何组合追求简约、单纯之美,但其情意之透露过于含糊,甚至等于零。《双燕》明确地表达了东方情思,即使双燕飞去,乡情依然。横与直、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中获得成功后,便成为长留我心头的艺术眼目。”
5.创作
“感到油画山穷时换用水墨,然而水墨又有面临水尽时,便回头再爬油彩之坡。”
左图水墨,右图油彩
“我买地头写语录的小黑板制作画板,用老乡的高把粪筐作画架,同学们笑称粪筐画家。粪筐画派主要画玉米、高粱、棉花、野花、冬瓜、南瓜……”
看吴冠中自传之前,我以为再怎么看文字,也不如去看他的画。
现在看完了《我负丹青》,又觉得一定要读他的文字,他的文字把画面之外的故事补充完整了。文字与画面交相辉映着,闪烁着灵魂忍痛雕琢后的光芒。
比如,他写后来多年以后,再去巴黎和熊秉明会面,“我们在母校附近往昔常去的一家老咖啡店里长谈,额头的皱纹对着额头的皱纹,两个年轻人在这咖啡店里老了三十年。”
他形容自传末尾的年表:“年表,那是生命支付的账单,备查支付的误差。”
他的归纳总结:“抽象形式,仍不过是作者具象风格的演变和进展,因作品的动律永远缘于作者心脏的搏动。”
他毫不客气的艺术评论:“美国画画幅均大,出了博物馆便难找归宿。今日世界上似乎大画成风,大都为了展出时凸显身手,这些画件除博物馆收藏外,展毕便成废物。而博物馆里这类废物亦多,建多少博物馆亦容不下太多的废物,应建一个超大的废物博物馆,容雄心勃勃的画作进去一展,然后归入废物处理场。”
他以惊人的洞察力写自己的父母:“父母是一对诚信的苦夫妻,但没有显示爱情,他们志同道合为一群儿女做牛马。大约四五十岁吧,他们就不在一个房睡觉了,他们没有品尝过亚当夏娃的人生,他们像是月下老人试放的两只风筝。”
“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我们从他的画作与文字中,看到了这个活生生的、真诚的艺术家。
他有着不羁的灵魂。
参考阅读:
《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
《生命的画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